梁本彬 李天云
(1.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外語學院,重慶;2.重慶工商職業(yè)學院旅游文化學院,重慶)
谷歌于2016年推出神經(jīng)機器翻譯(NMT,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之后,有關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的報道不斷涌現(xiàn),這些真假難辨的報道宣傳致使公眾對翻譯的認識發(fā)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似乎存在了數(shù)千年的翻譯職業(yè)即將被機器翻譯取代。面對機器翻譯對人工翻譯帶來的沖擊,不少學者紛紛撰文,從語言學、翻譯學、文化學、計算機科學等理論高度展開論述,認為機器翻譯永遠不會取代人工翻譯(胡開寶 李翼,2016;葉子南,2017;祝朝偉,2018;許鈞,2019)。持機器翻譯取代人工譯者觀點的一方多數(shù)為機器翻譯的開發(fā)運營商,其言論帶有自我美化的色彩,可信度存疑;認為機器翻譯無法取代人工譯者的一方,其論述通常缺少基于真實翻譯項目的詳實例證,即便有例句,也主要集中在詩歌等帶有極強修辭色彩的文體,無法客觀反映機器翻譯在人文社科文本翻譯中的真實表現(xiàn)。在本文中,筆者根據(jù)自己近些年運用機器翻譯輔助翻譯人文社科圖書的實踐經(jīng)驗,選取筆者與多位譯者協(xié)作完成的Glimpses of World History(簡稱World History)為案例,展示機器翻譯在人文社科圖書翻譯方面的表現(xiàn),并嘗試對機器翻譯在人文社科圖書翻譯中的使用策略給出自己的見解。
World History由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在上世紀30年代受監(jiān)禁期間用英語寫成,全書共有196封書信,收信人是監(jiān)獄之外尼赫魯年僅13歲的女兒英迪拉。該書講述了從公元前6000年到1933年期間的歷史,集史書、家書、時事評論等體裁于一體,是一部有別于西方敘事結構的世界史,在國際上有較為突出的影響力。原文可讀性信息如下:正文單詞數(shù)48萬詞,平均詞長4.6,平均句長18.3個單詞,F(xiàn)lesch Reading Ease為58.0,F(xiàn)lesch-Kincaid 級別為9.4,文章難度較大①Flesch Reading Ease和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為閱讀難度測試(又稱易讀性測試),在美國教育界廣泛使用。這一難度級別數(shù)值對應美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級別。Flesch-Kincaid級別9.4意味著普通高中生的閱讀難度。。
World History問世70余年來一直沒有完整的中譯本。2015年初,中信出版社邀請筆者承擔該書的翻譯工作。筆者召集四位經(jīng)驗豐富的翻譯教師,在谷歌機器翻譯的輔助下,用時6個月完成整個項目,譯文總字數(shù)約100萬字。2016年7月,四個中文版本同步面世,分別為《尼赫魯世界史》(單行本)、《尼赫魯世界史》(限量發(fā)行的大字本)、《爸爸尼赫魯寫給我的世界史》(平裝三卷本)、《爸爸尼赫魯寫給我的世界史》(精裝四卷本)。該系列入選深圳讀書月2016“年度十大好書”100書單。截至2021年3月,該系列譯著在豆瓣網(wǎng)上的評價良好,評分均為8.4分。
翻譯技術的應用已經(jīng)廣泛滲透到各種翻譯場景之中,信息化與技術化已成為當前翻譯職業(yè)的顯著特征(王少爽 覃江華,2018:90)。筆者在為本書組建翻譯團隊時,也自然借助了機器翻譯等翻譯技術,采用融入了機器翻譯的“MT+CAT+PE”翻譯協(xié)作模式,充分整合機器翻譯的速度優(yōu)勢和人工譯者的質量優(yōu)勢,以較高的翻譯效率和翻譯質量完成本書的翻譯工作。在此過程中,機器翻譯較好地展現(xiàn)了快速生成高質量基礎譯文方面的優(yōu)勢,其劣勢同樣暴露無遺。
熟練的譯者以谷歌機器翻譯譯文為基礎進行譯后編輯(Post-Editing,PE),能大幅度提高翻譯效率(徐彬,2010;梁本彬,2018),在World History翻譯過程中,機器翻譯確實輔助提高了翻譯效率,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數(shù)字翻譯、術語翻譯、語塊翻譯三方面。
(1)數(shù)字翻譯
人工譯者在翻譯大量的數(shù)字時容易出現(xiàn)失誤,而機器翻譯在數(shù)字翻譯方面一直有著良好的表現(xiàn),神經(jīng)機器翻譯在數(shù)字翻譯轉換方面的表現(xiàn)更是驚人。World History涉及眾多國家的歷史事件、人口、教育、經(jīng)濟等方面的數(shù)千處日期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機器翻譯在翻譯轉換這些數(shù)字時,準確性極高,例1中的10個數(shù)字(包括以單詞拼寫的數(shù)字)均被準確地轉換到譯文之中②SL為原文【Source Text】, NMT為谷歌神經(jīng)機器翻譯結果,PT為最終出版的中文譯文【Published Text】。由于NMT已成為MT的主流形式,為了更好地反映當前MT的表現(xiàn),本文采用的MT譯文均為2019年以來采集的谷歌NMT結果。。
例1.SL: In1800the population was180 millionsfor the whole of Europe…and in1914it was460 millions.During this period also millions of Europeans emigrated to other continents, particularly to America, and we may put their number at about40 millions.Thus Europe’s population went up to about500 millionsfrom180 millions, in the course of a little over100 years.This increase was especially marked in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 of Europe.England,at the beginning ofthe eighteenth century, had a population of5 millionsonly, and was the poorest country in western Europe.
MT:1800年,整個歐洲的人口為1.8億……并在1914年它是4.6億。在此期間,還有數(shù)百萬歐洲人移民到其他大陸,尤其是美國,我們的數(shù)量可能會達到大約4千萬。因此,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歐洲的人口從1.8億增加到大約5億。這種增長在歐洲工業(yè)國家尤其明顯。英國在十八世紀初只有500萬人口,是西歐最貧窮的國家。
(2)術語翻譯
谷歌機器翻譯提供的各類術語翻譯準確度非常高,可為人工翻譯提供許多有益的借鑒。根據(jù)項目完成后的統(tǒng)計,整套書的術語達到4000多條,術語密度遠高于一般人文社科圖書。準確翻譯這些術語需要進行大量的查證核實工作,耗費巨大的精力,成為影響翻譯效率和質量的主要障礙之一。機器翻譯在本書的術語翻譯方面表現(xiàn)突出,例2中的美國早期歷史的常見人名、地名等術語,均被準確地翻譯成了可以直接采用的漢語,只有個別術語需要在格式上略作調整,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改為“本杰明·富蘭克林”。
例2 ST:George Washingtonbecame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He was a great landowner from theState of Virginia.Other great men of this period who are considered the founders of the republic areThomas Paine,Benjamin Franklin,Patrick Henry,Thomas Jefferson,Adams and JamesMadison.Benjamin Franklinwas an especially distinguished man, and was a great scientist.By flying boys’kites he showed that the lightning in the clouds was the same thing as electricity.
MT:喬治華盛頓成為美國的第一任總統(tǒng)。他是弗吉尼亞州的偉大土地所有者。 這一時期被認為是共和國創(chuàng)始人的其他偉人包括托馬斯潘恩,本杰明富蘭克林,帕特里克亨利,托馬斯杰斐遜,亞當斯和詹姆斯麥迪遜。本杰明富蘭克林是一位特別杰出的人,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通過飛行男孩的風箏,他表明云中的閃電與電力是一樣的。
(3)語塊翻譯
谷歌機器翻譯生成的譯文包含大量準確度較高、能夠直接利用的語塊,有利于提升翻譯效率。徐彬和郭紅梅(2015)在基于文學及半文學的圖書翻譯實踐發(fā)現(xiàn),機器翻譯結果的綜合利用率最高能達到40%左右。World History中有大量結構清晰、信息明確、表述直白的內容,機器翻譯能將這些語句快速生成包括大量可用語塊的基礎譯文。如例3所示,谷歌機器翻譯結果中,可利用的字數(shù)為126字(帶下劃線部分),經(jīng)過譯后編輯的譯文字數(shù)為184字,即該句的最終譯文里有68.4%的字數(shù)為機器翻譯譯文,機器翻譯對翻譯效率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例3 ST: This was a great city of a million inhabitants, a garden city ten miles in length, with twenty-four miles of suburbs.There are said to have been 60,000 palaces and mansions, 200,000 smaller houses, 80,000 shops, 3800 mosques and 700 public baths.These figures may be exaggerations, but they give some idea of the city.There were many libraries,the chief of these, the Imperial Library of the Emir,containing 400,000 books.The University of Cordoba was famous all over Europe and even in western Asia.Free elementary schools for the poor abounded.
MT:這是一個擁有百萬居民的大城市,一個十英里長的花園城市,有二十四英里的郊區(qū)。據(jù)說有6萬個宮殿和宅邸,20萬個小房子,8萬個商店,3800個清真寺和700個公共浴池。 這些數(shù)字可能有些夸張,但他們對這座城市有所了解。有許多圖書館,其中包括埃米爾的帝國圖書館,其中包含40萬冊圖書??茽柖嗤叽髮W在歐洲甚至西亞都很有名。 為窮人提供免費小學。
PT: 這是一座有著100萬居民的大城市,也是一座長達10英里的花園城市,有24英里長的郊區(qū)。據(jù)說,城市里有6萬座宮殿和大宅第、20萬棟小型住房、8萬間商鋪、3800座清鎮(zhèn)寺和700間公共浴室。這些數(shù)字可能有點夸張,但是它勾勒出了這座城市的大致情況。城里還有很多圖書館,其中最主要的是埃米爾帝國圖書館,藏書量為40萬冊??茽柖嗤叽髮W享譽整個歐洲,甚至名聲還遠播到了西亞。還為窮人提供大量免費的小學。
有關機器翻譯的錯誤,國內外學者已經(jīng)做過一定的分析論述,如許建平(1998)簡要分析過機器翻譯的準確度與可讀性,李梅和朱錫明(2013)以“汽車技術文獻翻譯語料庫”為基礎,對機器翻譯的譯文錯誤、術語錯譯、句法錯誤等進行過統(tǒng)計分析。賀文照和李德鳳(2019)發(fā)現(xiàn)機器翻譯譯文可接受性總體上仍然比人工譯文低,譯文可接受度起伏較大。上述文獻分析的機器翻譯在詞匯和句子層面的翻譯錯誤,也廣泛存在于World History的翻譯之中。此外,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鮮見于應用文本翻譯中語篇層面的翻譯問題,如原文史實勘誤與背景知識增補、重要引文回譯、經(jīng)典譯文引用等。
(1)原文史實勘誤與背景知識增補
尼赫魯在寫作時只能憑記憶和參考極為有限的筆記資料,致使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史實錯誤,一些歷史背景交代也很模糊。鑒于此,翻譯過程中需要核查史實,更正原文中的史實性錯誤,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筆者為全書添加了數(shù)百條注釋,目前機器翻譯在這方面還不能發(fā)揮作用,如下列例句所示。
例4 SL: So Ashoka sent his messengers and ambassadors to the kingdoms of the West in Asia,Europe and Africa.To Ceylon, you will remember,he sent his own brother Mahendra and sister Sanghamitra.
MT: 因此,阿育王(Ashoka)派遣了使者和大使前往亞洲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的王國。您會記得,他給錫蘭送了自己的兄弟馬亨德拉和姐姐桑加米特拉。
PT: 阿育王派遣信使和使節(jié)前往亞洲西部、歐洲和非洲諸國。你還記得吧,他還派遣了他的兄弟摩哂陀(Mahendra)和妹妹僧伽蜜多(Sanghamitra)前往錫蘭[此二人應是阿育王的子女,而不是他的兄妹?!g者注]。
例5 SL: I told you once that India was known of old as the Land of the Moon—Indu-land! Hiuen Tsang also tells us about this, and describes how suitable the name is.Apparently even in Chinese InTu is the name for the moon.
MT: 我曾經(jīng)告訴過您,印度曾被稱為月球之地-印度土地! 曾浩(Houen Tsang)還會告訴我們這件事,并描述這個名字的適用性。顯然,即使在中文中,InTu還是月亮的名字。
PT: 我曾告訴過你,印度歷史悠久、聞名于世,也被稱為“月亮之國”!玄奘也在游記中提到了這個名字,還向我們描述了這個名字是多么適合印度。顯然,中文拼音“In-Tu”(印度)就是指月亮。[現(xiàn)代中國人可能并不能看出“印度”與月亮的聯(lián)系。其實,中文中的“印度”一名為玄奘首創(chuàng)……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解釋說:“……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回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家云渫潦ベt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薄g者注。]
(2)重要引文回譯
該書引用了一定量詳實確鑿的文史資料,對于此類有明確出處的重要中文史料,在翻譯中筆者采取“有本回譯、精準復原”的方法,利用網(wǎng)絡檢索、圖書館查閱等手段,確定原文的回譯內容。下述例句是乾隆皇帝寫給英王喬治三世的信,這封信在中英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許多中國讀者所熟知,因而在翻譯時必須還原引文的歷史原貌。筆者最終在《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1435卷找到了信件原文。機器翻譯在回譯此類資料時還無法發(fā)揮作用。
例6 ST: “...You, O King, liv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many seas, nevertheless, impelled by your humble desire to partake of the benefits of our civilization, you have despatched a mission respectfully bearing your memorial...”
MT: “……國王,噢,您生活在許多海洋的界限之外,然而,由于您渴望分享我們的文明利益的謙卑愿望而受到驅使,您已派遣了一個謹記您的紀念館的任務?!?/p>
PT: “……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咭利國王悉知,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賚……”
(3)經(jīng)典譯文引用
書中引用了大量世界各國詩歌、散文、宗教典籍、人物傳記等經(jīng)典文獻,涉及幾十位作家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有公認的權威中文譯本。為了保證此類引文翻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尤其是譯者并不熟悉的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引文,根據(jù)出版社的要求,筆者查閱了權威譯文并加以引用。本書翻譯過程中所引用的部分中文權威譯文情況見表1。目前機器翻譯還無法做到這一點。
表1 World History所引用的部分中文權威譯本
機器翻譯能快速為譯后編輯提供高質量的基礎譯文,已演進為翻譯活動中的必備工具,成為翻譯行為的重要構成部分(崔啟亮,2014),翻譯也因此被視為一種人與機器協(xié)作完成的活動(Alonso & Calvo, 2015)。為了讓機器翻譯在人文社科圖書翻譯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充分發(fā)揮其輔助優(yōu)勢,如下三個方面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譯者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無技術不翻譯”的時代(任文,2019),從事人文圖書翻譯的譯者需要理性看待機器翻譯的優(yōu)勢與不足,只有充分認識了機器翻譯的基本原理及其譯文生成規(guī)律,面對商家“妄下斷言、以偏概全、夸大事實”的宣傳(韓林濤,2019: 54),才不至于對自己的翻譯前景感到悲觀失望;面對機器翻譯永遠無法取代譯者從事文學翻譯的論斷時,又不會盲目樂觀而徹底拋棄機器翻譯。機器翻譯利用的是翻譯記憶和現(xiàn)有的語料庫,遵循數(shù)字世界的規(guī)則和代碼指令,本身缺少自反性,無法為生成的譯文負責,也無法拒絕自身能力之外的翻譯(郝俊杰 莫愛屏,2019)。該特性從一開始便注定機器翻譯將永遠處于從屬、輔助的地位;在人文社科圖書翻譯中,翻譯的責任主體只能是人。
文學類翻譯被視為人工翻譯的最后一塊領地(Toral & Way, 2018),文學文本獨特的文學、文化特性被視為機器翻譯的“攔路虎”。翻譯的本質是“譯者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文學與非文學翻譯在本質上依舊是“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述出來”,二者不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只是語言文化在程度上存在差異罷了(王克非,1997),因此機器翻譯在人文社科圖書翻譯中也能發(fā)揮應有的價值,前文的例證分析也較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無論是翻譯研究者還是翻譯實踐者,均應看到機器翻譯在人文社科文本翻譯中的巨大潛力,淡化技術文本與人文社科文本之間的概念性區(qū)別;在AI技術盛行的時代,譯者應該轉變對翻譯技術的固有而片面的認知,“熟悉運用多種翻譯技術和工具,快速更新知識結構并提升技術能力”(王華樹 王鑫,2021:14),結合人工譯者的翻譯決策優(yōu)勢和質量優(yōu)勢,更好地提升人文社科圖書翻譯質量和效率。
人文社科圖書具有存續(xù)時間長、影響廣泛、知識產(chǎn)權歸屬明確、翻譯質量要求嚴格等顯著特征,譯者在借助機器翻譯進行人文社科圖書翻譯時,所承擔的責任要求也更高。一方面,傳統(tǒng)的譯者倫理要求譯者忠實于原作,準確傳達原文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特征;另一方面,譯文又必須符合圖書市場的需求,貼合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有出版社明確禁止使用機器翻譯或計算機輔助翻譯,譯者應意識到這是出版社在圖書翻譯項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徐彬 梁本彬王臻,2021),不應亦步亦趨地放棄使用翻譯技術,而應本著對翻譯質量和效率負責任的態(tài)度,合理地讓翻譯技術為翻譯助力。機器翻譯自身的運行機制決定了其譯文達不到人文社科圖書的質量要求。譯者對所譯人文社科圖書具有的署名權既是對譯者智力勞動成果的歸屬認定,也是約束譯者對譯文質量負責的有效方式,因此譯者在使用機器翻譯時,必須有高度的主體責任意識,充分認識機器翻譯譯文的質量缺陷,憑借自身出色的翻譯能力,過硬的信息素養(yǎng),從語篇統(tǒng)籌的高度,在譯后編輯過程中認真修改潤色每一句譯文,才能保證譯文質量。
近年來,師生借助機器翻譯協(xié)作翻譯人文社科圖書的現(xiàn)象日益普遍,翻譯教師在此過程中的責任意識尤其值得重視。筆者接觸過不少此類師生協(xié)作翻譯圖書的事故案例,失敗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機器翻譯,不熟悉譯文質量控制手段,導致的后果往往是教師和學生都陷入機器翻譯的思維模式,放棄人工譯者的語言思維優(yōu)勢,最后提交的相當于全部是機器翻譯的譯文。如果翻譯教師要在此過程中借助機器翻譯,他們有義務首先保證,參與圖書翻譯項目的教師和學生均具備識別、修改機器翻譯譯文差錯的能力,熟悉基于現(xiàn)代翻譯技術的翻譯協(xié)作流程,同時必須具備以“良好的信息檢索、辨析、整合和重構能力”為核心內容的“搜商”(王華樹,2015),否則翻譯協(xié)作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信息化時代的譯者被要求在機器翻譯等翻譯技術的輔助下,以更快的速度和低廉的成本完成翻譯任務,不少翻譯客戶對翻譯質量的要求也降到了“能看就行”的標準(李晗信 陳海慶,2020:116)。這種變化客觀上引起了技術化語言的泛濫,在一定范圍內造成語言的機械化與同質化,語言也開始朝著有利于翻譯技術識別的方向發(fā)展,變得愈發(fā)“遠離個性化、情景化、具體化”,語言意義層次和語言詩性也隨之流失(郝俊杰 莫愛屏,2019:62)。譯者受此消極影響,逐漸放棄了對譯文遣詞造句的深思熟慮和精雕細琢,對語言的敏感度下降,語言轉換技能也趨于退化(郝俊杰 莫愛屏,2019),創(chuàng)造性減弱,滿意度下降,自主性也有所喪失(Kenny,2017),逐漸淪為機器翻譯的附庸。語言在交流中的意義包括概念意義、語境意義、形式意義、風格意義、形象意義和文化意義(劉宓慶,2019);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概念、人際、語篇三大功能;語言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自己,方能在千變萬化的情景中發(fā)揮適恰的功能。翻譯過程中的意義轉換是多層次、全方位的,譯者要在眾多可能的意義中做出合理選擇,翻譯因而被視為“一種判斷和選擇的藝術”(楊武能,1993: 6)。作為人類語言最重要存在形式的人文社科圖書,較為完整、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異常豐富的語言特征和功能。機器翻譯由于具有自動化、機械性、以句子為翻譯單位、二度模仿和語境制約有限等特征(胡開寶 李翼,2016),所能轉換的意義基本上停留在概念意義這一層,對人際、語篇意義識別度有限,無法根據(jù)原作意圖、原文語境、目標語文化、贊助人、讀者等要求做出靈活的意義選擇和表達;機器翻譯遭遇的巨大挑戰(zhàn)為譯者發(fā)揮優(yōu)勢、施展個性化的語言能力提供了廣闊空間。
從事人文社科圖書翻譯的譯者應在翻譯質量、翻譯效率和語言修養(yǎng)等方面確立高遠的職業(yè)追求,積極擁抱翻譯技術,讓技術為自己賦能。當前的人文社科圖書翻譯要求是質量和效率并重。采用機器翻譯,并依靠自身過硬的信息素養(yǎng),快速而準確地獲取翻譯所需的各類信息,這是提高交付效率的必由之路;為了保證翻譯質量,譯者必須充分熟悉機器翻譯等現(xiàn)代翻譯技術的屬性,制定合理的機助人譯流程,充分發(fā)揮人工譯者在意義選擇、信息獲取與篩選、翻譯策略、語境識別方面的優(yōu)勢,譯寫出表達準確而專業(yè),或嚴肅,或輕快,或雄壯,或溫婉,或幽默,或沉悶的語句。譯者同時還須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通過主動學習,彌補自身知識與能力體系的欠缺,促進知識升質和智能增量,應對翻譯行業(yè)的各種挑戰(zhàn),實現(xiàn)翻譯職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王少爽,2017: 62)。譯者應從維護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高度,懷著對自然語言的尊重,在跨文化交際的崇高使命感召下,自覺承擔人文社科圖書的翻譯工作,積極應對翻譯過程中的挑戰(zhàn),讓富有人文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多樣性、趣味性的譯文增添翻譯工作的樂趣,增強職業(yè)榮譽感和認同感。
本文采用筆者機器翻譯譯后編輯模式翻譯出版的人文社科圖書的案例,從優(yōu)勢和錯誤兩方面分析了機器翻譯在人文社科文本翻譯過程中的表現(xiàn)情況。一方面機器翻譯能提高翻譯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翻譯質量;另一方面,機器翻譯譯文無法達到人文社科圖書翻譯的質量要求,需要譯者人工把關。因此要讓機器翻譯在人文社科圖書翻譯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充分發(fā)揮翻譯技術的輔助優(yōu)勢,需要在三個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即深化對機器翻譯的理性認識、強化譯者的主體責任意識、譯者應樹立更高的職業(yè)追求目標。這樣才能滿足翻譯人才、翻譯行業(yè)、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根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