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松
靜靜流淌的小夾河,默默聳立的北大嶺,無言地訴說著一個曾以盛產磙子而聞名的小山村的故事。20 世紀90 年代初,一聲炮響打破了山村的寧靜,隨著一塊又一塊鐵礦石在球團的碾壓下變成了一沓沓鈔票,本溪滿族自治縣高官鎮(zhèn)磙子溝村迎來了第一春。
然而,當本溪日報社下派到磙子溝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邱成禹走進村子時,看到的卻是破爛不堪的村路、烏漆麻黑的村部和無精打采的村干部。“現(xiàn)在咱們村可不比當初,礦石快采沒了,老百姓的好日子也快過到頭了。”在歡迎會上,村委會主任趙顯民翻開小本本,指著一行行數(shù)字說,“這些年,村里的存款早就花光了,咱們賬面上沒別的,只有100 多萬元的饑荒”。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邱成禹在村里扎下了根,村里的468 戶1619名村民,也住進了他的心中。隨著對村里的情況越來越了解,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和發(fā)展壯大集體經(jīng)濟的思路也越來越成熟。
磙子溝村綿延十幾公里,沿途溝溝岔岔分布著全村14 個村民組。由于地處水庫上游的獨特地理位置,當?shù)赜兄己玫臍夂驐l件。
在邱成禹帶領村“兩委”班子和黨員到丹東等地考察之后,大家形成了共識:以前吃的是資源飯,資源枯竭了,飯碗就打破了。如今,咱們要在山里種上搖錢樹、地里埋下聚寶盆,在山林土地上做文章。
磙子溝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軟棗子,山里也適合種植中藥材。村委會主任趙顯民從丹東引進第一棵軟棗子樹后,有30 多戶村民也跟著種上了。邱成禹把這些村民組織起來成立了綠磙軟棗子農民種植合作社,又引導中藥材種植戶成立了紅磙中藥材農民種植合作社。
“如果全村468 戶家家都種上軟棗子,3 年后磙子溝村就成了東北軟棗子第一村。就算一家種20棵,全村就是近萬棵,每棵樹掛果平均100 公斤,每公斤批發(fā)價20 元錢,年產值就是2000 萬元?!睙o論是在會場上還是在果園里,邱成禹經(jīng)常這樣描述軟棗子產業(yè)的前景,號召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植軟棗子,形成規(guī)模效應。
2020 年,磙子溝的軟棗子熟了,中藥材也喜獲豐收。全村銷售額超過300 萬元。
今年60 多歲的村民金淑清,老伴兒早些年干活時落下了殘疾,艱難的生活使得這個女人更剛強,家里家外都說了算。對這個曾經(jīng)全縣都有名的上訪戶,村干部們提起她來都撓頭??勺源蚣尤胲洍椬臃N植合作社,金淑清像變了個人似的,每天都早出晚歸地忙活著侍弄軟棗子。為了幫助她發(fā)展好這個產業(yè),邱成禹經(jīng)常跑到她家的果園里,看看軟棗子長得咋樣,問問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解決。這兩年,邱成禹還發(fā)動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幫助她給軟棗子樹涂刷防寒石灰漿,并為她解決了鐵線等物資。2020 年,她家的30 畝軟棗子喜獲豐收,但隨之而來的是銷售難題。邱成禹請來電視臺的記者幫助宣傳,并通過微信朋友圈和個人關系幫她銷售。
有了訂單,還要解決物流問題。邱成禹開車10 多公里帶她到離村最近的快遞點,幫助她與郵政快遞協(xié)商合作,把軟棗子用最短的時間發(f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在鮮果包裝方面沒有經(jīng)驗,發(fā)出去的軟棗子出現(xiàn)了部分損壞,為了不讓金淑清著急上火,邱成禹自掏腰包,默默地把這些客戶的損失給補上了。
前些日子,碾盤溝村民組組長李萬志和村民劉德祥等人把表揚信和錦旗送到了村部。錦旗上寫著“不忘初心擔使命,精心修路為人民”,表揚信里也把邱書記和村“兩委”好一頓贊揚。
為村里修起“連心路”,邱成禹(右二)贏得了村民的擁護和贊揚
軟棗子樹成為村民的“搖錢樹”
“要想富,先修路?!瘪v村以來,邱成禹通過積極爭取,一年給村里修一條路。村會計的小本本上給邱成禹記下了一筆筆賬:2018年,他協(xié)調資金90 萬元,新修西溝水泥路1490 延長米,方便了村民出行。2019 年,協(xié)調資金80 余萬元,對破爛不堪的889 延長米的門家堡子村路進行瀝青攤鋪;協(xié)調資金10萬元,改造村文化廣場地面,攤鋪瀝青1600 平方米;協(xié)調縣體育局為村里安裝了籃球架、健身器材等,結束了村里沒有體育設施的歷史。2020 年,協(xié)調資金150 余萬元,對李家堡子、磙子溝、門家堡子等村民組的自來水進行改造,新建管線8246 米、水井1 座、集水井2 座、蓄水池2 座、泵房1 座、檢修井9座;協(xié)調資金90 余萬元,對碾盤溝村民組1040 延長米村路進行改造,鋪上了柏油路。
2020 年秋,碾盤溝村民組1040米柏油路開通,實現(xiàn)了磙子溝村硬化路組組通。作為最后一個通硬化路的村民組,碾盤溝的村民們發(fā)自內心地高興。在修路的過程中,他們像過節(jié)一樣,喜氣洋洋地聚在路邊,幫著干這干那。邱成禹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在修水泥路和鋪瀝青的過程中堅守在工地上,及時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干部群眾的全力配合下,全村最后一條爛泥路被平平展展的柏油路取代,碾盤溝的18 戶51 名村民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
磙子溝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23 戶49 人,如今都脫貧了。這幾年來,邱成禹吃住在村里,一周回家一趟,有時候忙起來幾十天都不回家,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村里的這些“窮親戚”身上。
六道溝的鮑振余老人今年76歲,無兒無女。得知老人會編杏條筐,邱成禹就給老人下訂單,讓他編筐織簍,編織好的成品由邱成禹賣到縣里、市里,給老人增加了不少收入。
在村里的幫助下,畢振元和畢振飛兄弟倆飼養(yǎng)的牛存欄數(shù)已達到18 頭,從一窮二白到年收入十多萬元,給全村老百姓帶了個好頭。邱成禹和村“兩委”在老畢家牛圈邊開了個現(xiàn)場會,當場決定組織全村10 余名養(yǎng)殖戶外出考察養(yǎng)牛的市場行情,籌備成立養(yǎng)牛合作社。經(jīng)過認真考察,2020 年5 月,磙子溝村富磙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在養(yǎng)殖戶們的精心飼養(yǎng)下,養(yǎng)牛和養(yǎng)羊產業(yè)越來越成氣候,全村肉食牛和山羊存欄量近千頭,成為村民們一條重要的致富門路。
“還有不到半年的時間,邱書記的任期就要滿了,我們都不愿意讓他走。我們還想著和他一起辦廠子、一起跑市場呢!”村委會主任趙顯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