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王曉櫻 陳怡
“新冠肺炎疫情傳遞給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信息:人類是一體的。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印度人,不管身處世界哪個角落,你都可能受到病毒侵擾。這也是疫情給我們的一個教訓?!毙录悠聡⒋髮W亞洲研究所研究員馬凱碩說。
論壇上,嘉賓們談起過去一年世界各國的抗疫經歷,不禁感慨萬千,同時也更加認識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我們失去了那么多生命,浪費了那么多金錢,就是因為缺乏國際合作。如果我們從疫情之初就有更多國際合作,情況就不會是今天這樣?!币獯罄翱偫砣R塔說。新加坡前副總理黃根成表示,當前,全球抗疫局勢依然嚴峻,我們應加強國際合作,不斷加強應對疫情的“工具包”。
“合作!”嘉賓們反復強調,世界各國人民只有攜起手來,風雨同舟,加強信息共享和聯防聯控,提升衛(wèi)生醫(yī)療合作水平,才能克服疫情的負面影響,早日驅散疫情的陰霾。
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疫苗接種是戰(zhàn)勝疫情的關鍵。但從實際來看,疫苗供應在公平性、可及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我們必須保證疫苗質量,使所有人獲得平等接種疫苗的機會?!奔钨e們表示,要加強疫苗研發(fā)、生產、分配上的國際合作,提高疫苗在發(fā)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讓各國人民真正用得上、用得起。
“疫情規(guī)模如此之大,我們需要多邊合作,只有這樣,未來才能真正成功?!毙挛魈m前總理珍妮·希普利說,我們必須快速行動起來,通過多邊機制,尤其是要進行科學共享,確保疫苗供應鏈穩(wěn)定。另外,不同國家的醫(yī)藥標準往往不同,希望可以通過雙邊的貿易機制或者協定,加快標準互認,并以科學為依據,獲得公眾的信任。
戰(zhàn)疫仍在進行,勝利終將到來。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彼得·毛雷爾表示,我們要加強全球治理,尤其是要全面加強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治理,共同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
疫情席卷全球,對產業(yè)鏈、供應鏈造成了極大沖擊和破壞。但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困難時期,經濟全球化依然展現出新的韌性。
2020年11月,亞太地區(qū)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目前,中國和新加坡已向東盟秘書長提交了RCEP核準文件,泰國也完成了國內程序,RCEP有望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RCEP的前景與影響,是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的一個重要議題。與會嘉賓認為,RCEP的簽署將為區(qū)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表示,RCEP的簽署象征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這也意味著世界經濟的重心已逐步由西方轉至亞太地區(qū)。RCEP只是一個開始,我們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區(qū)域經濟一體化。
“RCEP是包容的,是共識,是真正的多邊主義。”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說。
從數據來看,2020年亞洲經濟體經濟增速為-1.7%,比發(fā)達經濟體高3.0個百分點,表現出了很強的韌性。嘉賓稱,亞洲在全球最早穩(wěn)定住疫情、恢復生產,預計今年亞洲經濟復蘇的步伐將會提速,增速有望達到6.5%以上。這充分證明,開放是發(fā)展進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疫后經濟復蘇的關鍵。
亞洲如此,世界亦然。
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fā)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6%,增速高于此前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世界經濟恢復性增長,得益于主要經濟體政策支持,以及疫苗廣泛接種等因素。但也要看到,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仍然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開放融通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人為“筑墻”“脫鉤”違背經濟規(guī)律和市場規(guī)則,損人不利己。對此,嘉賓們一致認為,我們必須平等協商,共贏共享,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深化開放,不僅有利于中國的發(fā)展,也有利于其他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說,開放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利用國內外資金、技術、原材料等資源,更好地運用國際市場來消化國內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業(yè),有利于暢通經濟運行的血脈和經絡,開創(chuàng)發(fā)展繁榮的未來。
世界銀行有關報告認為,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 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fā)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是中國為人類走向共同繁榮作出的積極貢獻。
一直以來,中國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積極推動地區(qū)合作,與亞洲同進步,與世界共發(fā)展。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經歷了一年來的風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人類社會面臨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有增無減,實現普遍安全、促進共同發(fā)展依然任重道遠。
“人類面臨著巨大壓力,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等很多迫在眉睫的問題還沒解決,我們應堅持多邊主義,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瘪R凱碩說。
當然,一系列危機也為重塑全球治理提供了機會,關鍵是如何從危中尋機,并積極化危為機。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認為,“冷戰(zhàn)”或“熱戰(zhàn)”都無法促進國際合作,各國應開展對話,相互尊重,并承擔其在“命運共同體”中的責任。
“各國人民對和平發(fā)展和開放融通有著共同的期待,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各國應攜手應對,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共同前進。”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說。日本國立京都國際會館理事長明石康表示,重建世界秩序需要國際機構的引領,特別是在應對疫情問題上,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充分交流和共享資源。
在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衰退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緊迫挑戰(zhàn)”。堅持多邊主義無疑是應對這些全球性挑戰(zhàn)的出路,因為“找到一個全球性的解決方案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后疫情時代,我們要進行協商合作,而不是對抗。
習近平主席強調,盡管有時會遭遇驚濤駭浪和逆流險灘,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把準航向,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輪必將行穩(wěn)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摘自4月21日《光明日報》。作者均為該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