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拈連認知的普遍性及其體驗哲學基礎

        2021-05-18 08:50:30閆海芳
        關鍵詞:機制

        閆海芳

        論拈連認知的普遍性及其體驗哲學基礎

        閆海芳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文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拈連是一種常見的重要的修辭方式。已有的研究主要著眼于拈連的界定、分類以及拈連和其它一些辭格的區(qū)分,很少將拈連以及與拈連相關的辭格納入統(tǒng)一的視野來考察,也就很難發(fā)現這些辭格中所蘊含的共同的深層的認知機制。拈連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臨時借用現象。拈連具有普遍性,它和隱喻、轉喻一樣,也是人類重要的認知方式之一。拈連認知的形成離不開人的日常經驗,具有體驗哲學基礎。

        拈連;認知;體驗哲學

        引言

        拈連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方式,是言語交際中常見的語言現象。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拈連作了很多的研究和闡釋。陳望道將拈連定義為:“甲乙兩項說話連說時,趁便就用甲項說話所可適用的詞來表現乙項觀念?!盵1]倪寶元認為:“利用上下文的聯(lián)系,巧妙地把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用到乙事物上來,這種詞語活用叫‘拈連’?!盵2]徐盛桓認為“拈連”是話語表達生成的一種手段,拈連的原理是,在話語的推衍過程中,“自主成分有可能把本來只屬于自主成分的某些特點、規(guī)則、意向、性質或用法等趁勢拈連到依存成分上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依存成分的特點、規(guī)則、意向、性質或用法”[3]。已有的研究對拈連有不同的認識,研究主要集中在拈連的界定、結構、分類以及拈連和其它辭格的辨析上,也有少部分學者,如譚學純[4]、申少帥[5]等從認知的角度,借助“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對拈連的生成進行了闡釋??梢哉f,拈連研究成果豐碩。但是,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這種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沒有充分認識到拈連的普遍性,僅僅將拈連視為一個辭格,沒有將其看作一種普遍的認知機制;其次,比較注重拈連和其它相關辭格的區(qū)分,忽視了這些辭格之間內在的聯(lián)系。正如李富華在對近四十年的拈連研究進行總結時所提到的那樣:“比較多的分析文章也把重點放在拈連與其它個別辭格間的辨析上,但很少見有文章把拈連放在整個漢語辭格系統(tǒng)中去做宏觀、整體的理論闡釋?!盵6]因此,我們需要從整體上更深入地認識拈連。

        認知語言學認為轉喻和隱喻不僅是一種辭格或文學技巧,更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萊考夫、約翰遜認為隱喻和轉喻“不僅構建了我們的語言,也構建了我們的思維、態(tài)度和行為”[7]。陸儉明認為隱喻和轉喻與人類的認知活動和思維運作密切相關,是“認識理解客觀世界的工具”[8]。隱喻和轉喻在認知語言學研究中受到了重視,我們認為,也應該深入挖掘拈連。許長謨指出:“事實上,不僅是隱喻,其它如對比、對反、對偶等修辭格,背后都有特殊的認知行為在支持,這是有趣的學術挖掘?!盵9]徐盛桓認為作為一種言語活動,拈連“總是同人們的認知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10]。我們認為,拈連和隱喻、轉喻一樣,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更是人的一種認知方式。拈連不僅僅是語言現象,更是認知現象。本文將認知語言學與傳統(tǒng)修辭學結合起來,將拈連視為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認知機制,探討拈連這一機制在不同辭格中的具體表現,同時討論拈連這一認知機制的體驗哲學基礎。

        這里先對“拈連”這一術語作一點說明?!澳檫B”有不同的稱呼。比如說,黃民裕認為“拈連”又叫“順連或關聯(lián)”[11],宗守云稱“拈連”為“順勢移用”[12]。很多學者都認識到,“拈”和“連”是有區(qū)別的,“拈”強調的是將詞語從一個比較常用的環(huán)境移用到一個非常用的環(huán)境,“連”強調的是常用表達與非常用表達連在一起出現。我們這里所強調的作為一種認知機制的“拈連”與作為辭格的“拈連”是有所區(qū)別的。我們認為,作為一種認知機制,“拈連”的核心是“拈”。盧英順也認為拈連“立格的基礎就是強調一個‘拈’字,‘信手拈來,順勢而說’是這一辭格的根本屬性”[13]。拈連的本質是“順勢移用”,是一種臨時借用現象。因此,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像“隱喻”較之于“比喻”那樣,我們應該給作為認知機制的“拈連”另取一個名稱,比如說“拈喻”。但是,為了與傳統(tǒng)修辭學保持一致,本文沿用了“拈連”這一術語,這里主要用于指代一種認知模式。

        一、拈連是一種獨立的認知機制

        魏在江在探討英漢拈連辭格時指出:“拈連不僅僅是一種辭格,更是人類認知思維的一種反映。”[14]我們認同魏在江的看法,將拈連視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的認知機制。這顯然是將拈連提到了一個跟隱喻、轉喻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將拈連作為一種獨立的、普遍的認知機制,我們首先得討論這樣兩個基本的問題:第一,作為一種認知機制的拈連與聯(lián)想、隱喻、轉喻等心理認知機制有什么不同?第二,拈連認知是否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認知機制?

        我們先從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們對拈連這一具體辭格的認識來討論拈連認知的獨立性問題。在研究拈連辭格的時候,部分學者曾對拈連所涉及的心理、認知機制作過一些討論,這些討論雖然只是將拈連視為一種辭格而不是視為一種認知機制,但還是能反映出學者們對拈連所涉及的認知機制的一些認識。學者們對拈連辭格所涉及的認知機制的認識綜合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隱喻說、聯(lián)想說。

        先來看隱喻說??傮w來看,持隱喻說的人不是很多。房鴻鵑等持隱喻說,認為本體和拈體之間具有某種內在的相似性,并指出:“拈連辭格背后的認知實質是概念隱喻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盵15]我們認為,隱喻說并不是特別合適。的確,一般情況下,拈連中本體比較具體,拈體相對抽象。但是,很難說本體和拈體之間有多少相似性。拈連修辭的主體將上文出現過的某一詞語借用到另一語言環(huán)境中來使用,使拈體具有了本體的某些語義特征或者帶上了某種主觀的情感態(tài)度。拈體和本體之間從根本上來說是不相似的,即使說有一點相似,那也是拈連的結果,而不是拈連之前本體和拈體之間的相似。我們來看房鴻鵑所舉的例句。

        (1)街市漸漸平靜了,珠江水啊,載著一船船商品,載著一船船歡笑……(楊羽儀《沸騰的墟日》)

        房鴻鵑認為本體“商品”比較具體,拈體“歡笑”比較抽象,例句中的拈連通過商品這種具體的事物來理解和領會歡笑這種抽象概念。事實上,“商品”和“歡笑”之間很難說具有多少相似性,“歡笑”也并不是特別抽象,不需要以“商品”作為一個認知的中介來理解它。我們只能說“一船船”是臨時借用來修飾“歡笑”的,“一船船”的借用使歡笑形象化。我們認為拈連辭格的生成不是隱喻的結果,跟隱喻沒有直接的關系。作為認知機制的拈連跟隱喻也是不一樣的。

        再來看聯(lián)想說。周永惠等持聯(lián)想說,她將拈連、比擬這兩個辭格進行了對比,認為拈連和比擬有差異,但兩者有共同的心理基礎,這個心理基礎就是聯(lián)想。周永惠還強調:“這種暫時聯(lián)想既不是事物與事物的一種接近聯(lián)系,也不是一種相似聯(lián)系或對比聯(lián)系,而是一種因他種聯(lián)系產生的一種聯(lián)想思維活動?!盵16]40周永惠強調拈連中聯(lián)想既不是接近聯(lián)系也不是相似聯(lián)系,那就意味著拈連所涉及的認知機制既不是轉喻也不是隱喻。聯(lián)想說是有一定道理的,要實現臨時借用,那么,有臨時借用關系的本體和拈體之間一定要能夠聯(lián)系起來,聯(lián)系起來的心理、認知基礎往往就是聯(lián)想。具體來說,聯(lián)想將具有相鄰、相似等關系的本體和拈體聯(lián)系起來,使它們構成一個“關系體”。成為了一個“關系體”的本體和拈體之間便可以臨時借用某些元素??梢哉f,聯(lián)想在拈連辭格運作的過程中起著中介作用。然而,雖然聯(lián)想在拈連辭格運作的過程中起著作用,但是我們并不能說拈連辭格運作的機制就是聯(lián)想。事實上,拈連辭格的運作需要聯(lián)想機制更需要拈連機制,我們可以理解為“聯(lián)想+拈連”。這其中,拈連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作為認知機制的拈連與聯(lián)想是有區(qū)別的。聯(lián)想的實質是“由當前感知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種事物,或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個事物”[17],“拈連”的實質是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之間所發(fā)生的臨時借用。顯然,兩者之間是不同的,聯(lián)想機制并不能完全取代拈連機制,因為是否聯(lián)想到和是否發(fā)生臨時借用是兩碼事,有聯(lián)想關系的事物之間并不一定有臨時借用關系。因此,我們認為,拈連認知具有獨立性,它不等于聯(lián)想,也不屬于聯(lián)想。

        拈連認知機制不同于隱喻機制,也不同于聯(lián)想機制。那么,拈連是否屬于轉喻機制呢?學者們在探討拈連辭格的運作機制時并沒有提到轉喻。但是,我們知道,轉喻是常用的認知機制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將轉喻機制納入比較的范圍,把隱喻、轉喻、拈連等認知作詳細的對比,以充分認識拈連機制的獨立性。

        陸儉明將隱喻、轉喻的認知過程分為了不同的階段,認為在起始階段隱喻、轉喻的的認知域之間并不構成投射/映射關系,而是構成激活關系即聯(lián)想關系[18]。我們認同陸儉明的觀點,認為隱喻、轉喻和拈連的認知都是分階段的,認知的初始階段都需要認知框架的相互激活。具體來講,隱喻、轉喻的不同認知域之間要構成映射/投射關系,拈連的不同認知框架之間要構成臨時借用關系,都離不開一個前提,那就是不同的認知域,不同的認知框架之間需要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聯(lián)想關系。也就是說,聯(lián)想在隱喻、轉喻以及拈連的初始階段都起著重要作用。當然,具體來講,不同的認知機制在初始階段建立起聯(lián)想關系的基礎還是有區(qū)別的,隱喻的基礎是相似性,轉喻的基礎是鄰近性,拈連的基礎主要也是鄰近性。拈連的鄰近可以是拈連的詞語在句子或語篇中空間上的鄰近,也可以是在人的認知框架中不同概念之間的鄰近。當然,廣義來講,相似性也是一種鄰近性,鄰近性可以包含相似性,因為具有相似關系的概念之間在認知框架中能夠聯(lián)系在一起,能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說明不同概念之間具有鄰近關系。

        隱喻、轉喻、拈連的初始階段都離不開聯(lián)想,但聯(lián)想關系建立起來后,三種認知機制的后續(xù)階段就存在很大的差異。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在不同認知域間進行跨域投射,通過相似性突顯起到幫助理解的作用,它具有判斷性。轉喻以鄰近性作為基礎,在單域內進行投射,通過關聯(lián)突顯實現其指稱功能,具有替代性。拈連以空間或認知上的鄰近性作為基礎,在能建立起關聯(lián)的不同的認知框架之間臨時借用相關的框架元素。這里結合龔鵬程、王文斌[19],朱建新、左廣明[20]以及李惠超[21]等對隱喻和轉喻關系的總結將隱喻、轉喻和拈連之間的關系總結如下表:

        表1 隱喻、轉喻、拈連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總而言之,隱喻、轉喻、拈連雖然有聯(lián)系,但三者之間在認知的基礎、認知的結構、語表結構、認知的功能等方面是有差異的。拈連不等同于隱喻、轉喻,也不屬于聯(lián)想,它是一種獨立的認知機制。

        二、拈連認知機制的普遍性

        隱喻和轉喻作為認知機制,普遍存在于人類的言語交際和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拈連作為一種認知機制,也同樣具有普遍性。這里我們主要討論拈連在修辭話語運作中發(fā)揮作用的普遍性,很多辭格的生成和理解都離不開拈連認知機制。

        傳統(tǒng)的修辭研究主要立足于辨析、分化辭格,這對我們認識修辭話語是很有幫助的,但與此同時一味地分化也會使我們太過于關注具體,忽視抽象與綜合,從而很難把握事物的本質。事實上,辭格之間有差異,也有共性??梢赃@么說,有差異、需要辨析的不同辭格之間一定隱含著共性特征,而這些共性特征往往就是辭格的本質特征。

        就拈連辭格而言,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們已經注意到了拈連與其它一些辭格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比如說,郭振紅把比喻、比擬、移就、拈連、通感這五種辭格看作一個原型范疇,認為拈連與其它幾個辭格之間的邊界具有模糊性[22],鄭遠漢認為,從定義來看,比擬、移就、拈連都是“把適用于甲對象的詞語移用到乙對象”[23],汪化云認為比擬、移就、拈連“這幾個辭格本來就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都是把其它事物或其特征(指與事物相關的動作行為、性質、狀態(tài)、數量等等)移來與要表達的本體事物搭配(或徑代替之)”[24]。

        我們認為,拈連、移就、比擬、通感、諧音等辭格之間具有內在一致性,其認知機制是一樣的,使用的都是拈連機制。也就是說,從本質上來看,這些辭格都是通過臨時借用某一語言要素來實現的。所不同的是,臨時借用的要素可能不一樣。有的臨時借用某個詞語,有的臨時借用某一結構,有的臨時借用某些語義特征。總之,表達意向、結構特點、運作規(guī)則或用法、語義特征等都可以臨時借用。因為借用是臨時的,所以涉及臨時借用的修辭話語表層上就具有了超常性,因為臨時借用是可以分析的,是具有可及性的,所以超常表達的修辭話語可以“被認可了、接受了,或至少是可以意會了”[25]。下面,我們具體來看拈連認知機制在一些辭格中的表現。

        (一)拈連辭格中的拈連認知機制

        拈連辭格是通過詞語的臨時借用來實現的,詞語的臨時借用以拈連認知作為基礎。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用到了乙事物上,顯然,所拈用的詞語與乙事物的組合只是一種臨時組合,是詞語的臨時借用。

        (1)撐起姨丈的另一條腿,撐起姨丈的勇氣和信心,撐起一個家,撐起一家人的尊嚴和幸福。(田禾《去馬家坊看二姨》)

        (2)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朱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楊朔《茶花賦》)

        例(1)中的“撐起”和“腿”“家”是常規(guī)搭配,“撐起”臨時借用來與“勇氣和信心”以及“尊嚴和幸福”搭配使用,這是一種臨時借用,需要拈連認知的參與;例(2)中“一樹梅花”屬于正常搭配,“一樹詩”屬于超常搭配,“一樹詩”中“樹”是依靠拈連認知臨時借用的。拈連辭格是通過臨時借用上文中已經出現的詞語來實現的,所借詞語與原詞為同一個詞語,詞語之間構成空間上的臨近關系。

        (二)移就中的拈連認知機制

        學者們對移就有不同的認識。比如說,陳汝東認為移就是“把屬于描摹甲事物性狀的詞語用來修飾描寫乙事物的方法”[26]。倪寶元將移就定義為:“將適用于彼事物的修飾語移來描寫修飾此事物的一種辭格?!盵27]陳汝東認為移就是性狀詞語的移用,倪寶元認為移就是修飾語的移用。事實上,這兩種認識本質上是一致的,因為移就中移用的修飾語一般都是表示性狀的修飾語,兩種觀點的差異只是認識視角上的差異。我們認為,從認知的角度來看,移就所使用的認知機制也是拈連機制,與拈連一樣,屬于詞語的臨時借用。

        (1)冰封的大河早已融化成一河歡樂的流水,在陽光下飄著淡淡的霧氣。(曹文軒《草房子?艾地》)

        (2)那座似乎永遠也不能再連接上的橋,一動不動地矗立在水中。橋柱把寂寞的水聲一陣陣傳給孩子們。(曹文軒《草房子?紅門一》)

        例(1)中“歡樂”移來修飾“流水”,兩者之間屬于超常搭配,從語義指向上來看,“歡樂”是指向主體的,這里將屬于主體的情感移用到了流水這一不具有感知能力的事物上,從認知機制來看,也是一種臨時借用,屬于拈連認知。例(2)“寂寞的水聲”同樣也是超常搭配,“寂寞”是孩子們的寂寞,“寂寞”一詞臨時借用來修飾“水聲”,同樣使用了拈連機制。相較于拈連辭格,移就辭格中臨時借用的詞語來源不是很具體,移就中主客體融為一體,使臨時借用成為可能。

        (三)比擬中的拈連認知機制

        雖然學者們對比擬有不同的界定,但也形成了一個共識,認為比擬是將甲事物當乙事物來描寫。具體來講,比擬分為兩類:把物當作人來描寫的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的叫擬物。擬人和擬物都涉及詞語的移用,周永惠認為:“比擬是將描寫人的特點的詞語移用于物或將描寫物的特點的詞語移用于人,或將描寫甲物的詞語移用于乙物,使人和物或物和物互相融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非現實的新形象來?!盵16]40也就是說,擬人生成的基礎也是詞語的臨時借用,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所使用的認知機制也是拈連機制。

        (1)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朱自清《春》)

        (2)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游動著,里面鑲滿了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余華《活著》)

        例(1)“高興”“呼朋引伴”都是描寫人的,這里臨時借用來描寫“鳥兒”;例(2)“臉上的皺紋”與“游動”之間是超常搭配,是將描寫甲物的詞語用來描寫乙物,也是臨時借用,是拈連認知參與的結果。

        (四)詞語跨體使用的拈連認知機制

        詞語帶有語體風格特征,這種風格特征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詞語的使用必須符合特定的語體需要。但在修辭話語中,詞語可以實現跨體使用。修辭研究中,詞語的跨體使用單獨形成一個辭格,叫做“易色”。駱小所認為,所謂“易色”是:“由于表達的需要,把適用于甲范圍的詞語,巧妙地用于乙范圍的修辭方式?!盵28]邵長超認為:“所謂詞語跨體,顧名思義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表達效果,將原本屬于某一語體的專用或常用詞語使用到另一語體的表達中?!盵29]從學者們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詞語跨體使用實際上是將本屬于某一語體的詞語臨時借用到了其它語體中。從認知的角度看,詞語跨體使用同樣離不開拈連這一認知機制。

        (1)特朗普要求WTO把美國算成發(fā)展中國家否則就“退群”。(《中國青年網》2020年9月15日)

        (2)不論大家怎么想,孟祥英的婆婆總覺得孟祥英越來越不順眼,打不得罵不得,一肚子氣沒發(fā)作,就想找牛差差老婆開個座談會。(趙樹理《孟祥英翻身》)

        例(1)中,“退群”屬于日常談話語體中所使用的詞語,這里臨時借用到了政論語體中。政論語體比較正式,日常談話語體具有隨意性,這里將“退群”用于政論語體凸顯出特朗普的隨意性,同時帶有戲謔的主觀語義。這里利用了拈連這一認知機制,將“退群”臨時借用到了政論語體中。例(2)中的“座談會”是指用于商量問題的會議,用于正式語體中,這里將孟祥英的婆婆找別人說長道短稱為開“座談會”,詞語在拈連認知機制的參與下臨時借用到了非正式的日常交際語體中。

        (五)仿擬的拈連認知機制

        仿擬就是模仿、模擬?!掇o海》將仿擬定義為:“修辭上的辭格之一。故意模仿、套擬某種既成的語言格式,多用于諷刺嘲弄?!睆姆聰M的定義來看,似乎和拈連機制沒有什么聯(lián)系。拈連強調將適應甲事物的詞語順勢拈來用在乙事物身上,仿擬是臨時仿造出新的詞語。實際上,仿擬的運作原理和拈連辭格的運作原理是一致的。仿擬中有原語和仿語,黃緬認為:“原語在受話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個隱性的原語文本,這就有可能使得原語文本的結構或配搭‘趁勢連用’到仿語的結構和配搭上來?!盵30]也就是說,仿擬其實也是一種臨時借用。原語和仿語之間包含著共同的詞語(語素)、共同的語法結構、語義關系或者說共同的語調,仿語在這些共同的元素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成分。這些共同的元素是仿語從原語中繼承的,也就是臨時借來使用的,仿詞、仿句、仿篇、仿體和仿調都要以拈連機制作為依托。

        (1)作詩的人,叫(詩人);說作詩的話,叫(詩話)。李有才作出來的歌,不是(詩),明明叫做(快板),因而不能算(詩人),只能算(板人)。這本小書既然是說他作快板的話,所以叫做《李有才板話》。(趙樹理《李有才板話》)

        (2)“堅決制止簡單以票取人的做法,確保民主推薦、民主測評風清氣正。”習近平總書記此言,引起廣泛關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年09月16日)

        (3)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我的寂寞堪比夕陽。(舜網,2020年10月8日)

        例(1)仿“詩人”創(chuàng)造了“板人”,仿“詩話”生成了“板話”;例(2)中的“以票取人”仿成語“以貌取人”。例(1)(2)都是仿詞,例(1)仿的是詞,例(2)仿的是成語,從認知操作的過程來看,都是利用拈連認知臨時借用了原詞語中的詞語模,并替換了其中的某個語素。例(3)是對“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這一流行構式的仿擬,仿句和原句之間有共同的詞語,共同的語法結構和語義關系,這些共同的詞語,共同的語法結構和語義關系也是臨時借用的。仿擬要以拈連認知作為仿的基礎。

        (六)諧音中的拈連認知機制

        諧音在修辭話語中比較常用。詞語之間依靠語音上的聯(lián)系建立起關聯(lián),能建立起關聯(lián)的詞語之間在語義上可以相互借用。因此諧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臨時借用了其它詞語的語義特征。修辭話語中的諧音往往是和雙關聯(lián)系在一起的,構成諧音雙關,構成雙關的詞語所使用的兩個意義,一個來源于詞語本身,另一個來源于與之諧音的其它詞語。其中,來源于其它詞語的意義是一種臨時借用的意義,是通過拈連認知來實現的。網絡語言中還有很多不構成雙關的諧音,徐默凡將這樣的諧音稱為“無關諧音”,無關諧音的“諧音形式和原語言項目之間沒有任何語義關聯(lián)”[31]。這類無關諧音是詞語直接借用了與之諧音的詞語的語義特征,語義特征的借用離不開拈連認知。

        (1)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2)有一個很杯具的故事,現在又重演了。(百度網,2011年1月12日)

        例(1)是諧音雙關的經典例句,句子中的“晴”諧音“情”,“晴”同時使用了“晴”和“情”的語義,其中“情”的語義是臨時借用的。例(2)屬于無關諧音,“杯具”諧音“悲劇”,兩個詞語的語義之間毫無聯(lián)系,“杯具”借用了“悲劇”的意義。

        網絡語言中的無關諧音很多,粑粑(爸爸)、麻麻(媽媽)、蜀黍(叔叔)、孩紙(孩子)、童鞋(同學)、小盆友(小朋友)、公舉(公主)、北北(拜拜)、斑竹(版主)、神馬(什么)、鴨梨(壓力)、洗具(喜?。?、餐具(慘?。保ㄎ⒉┑鹊?,這些都屬于無關諧音。括號內的詞語與括號外的詞語諧音,具體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中,括號外的詞語依靠拈連認知機制臨時獲得了括號內詞語的語義特征,無關諧音成為可能。

        以上我們列舉了以拈連作為認知基礎的幾種常見辭格,從中可以看出拈連認知在漢語修辭話語的運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具有普遍性。事實上,很多語言都有拈連辭格,拈連認知機制的使用在其它語言中同樣具有普遍性。很多學者討論過非漢語中的拈連。比如說,尤五力等研究了英語中的“軛式搭配(zeugma)”這一與漢語中的拈連相似的辭格[32],王德懷,祖木來提?阿布力克木討論了維吾爾語中的拈連[33]。本文主要討論拈連認知在漢語修辭話語中的表現,拈連認知的跨語言研究還需要不斷深入。不過,從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出,拈連的確是人類普遍使用的一種認知機制。

        三、拈連認知的體驗哲學基礎

        隱喻、轉喻有很多差異,但是,正如朱建新、左廣明所言:“從理據性來看,隱喻和轉喻的理據都來源于經驗?!盵34]作為認知方式的拈連同樣來源于經驗,具有體驗哲學基礎。

        Lakoff & Johnson批判了客觀主義理論,提出了非客觀主義的體驗哲學,強調了人的心智的體驗性,明確提出認知語言學以“體驗哲學”為其哲學基礎[35]。以體驗哲學為基礎的認知語言學強調源于人們日常經驗的認知體系是語言運用的心理基礎。在以體驗哲學為基礎的認知語言學的影響下,國內學者也非常重視經驗在語言生成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魏在江認為:“人們在生活中往往都是以經驗為基礎來理解語言的?!盵36]吳為善指出:“歸根結底,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語言形式都是語用驅動的結果,可以追溯到人們基于客觀世界經驗的認知規(guī)約性?!盵37]顧曰國認為體驗是“一個生命體通過感官與體外環(huán)境進行互動”[38]。人在與外部客觀世界互動的過程形成了主觀經驗。王寅認為:“經驗是我們在不斷與變化的環(huán)境互動中產生意義的體驗性感知運動和認知結構的結果”[39]。經驗作為人的一種主觀能動因素,它是人的認知的來源。拈連認知機制的形成是基于人的體驗的,是人與外部客觀世界互動的結果。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主體都不可能自給自足,都需要與人交往。人在交往中臨時借用現象隨時都在發(fā)生。比如說,我們需要用到某種工具,這種工具我們沒有但又急用,我們來不及或者說沒有必要自己買這樣一個工具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臨時借用。我們可以向誰借呢?可以向與自己相關的人借,比如說我們的鄰居、親戚、同事、朋友,等等。我們之所以可以向鄰居、親戚、同事、朋友借用工具,是因為自己和這些人之間構成某種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可以是地緣上的,也可以是血緣、業(yè)緣等方面的。我們利用借來的工具完成了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之后,工具需要還回去,工具并沒有因臨時借用而改變它的所屬。臨時借用在生活中時常發(fā)生,慢慢地,它就變成了我們的一種生活經驗。臨時借用這種具有隨附屬性的生活經驗映照在人的認知上,慢慢作為認知概念系統(tǒng)的一部分固定下來。

        具體來看,拈連認知機制的形成大概需要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是頻繁發(fā)生的臨時借用事件形成了人的經驗,使拈連認知開始從事件層面上升到經驗層面;其次是經驗進一步觸發(fā)心理認知,經驗層面和心理認知層面發(fā)生連接整合,臨時借用逐漸變成了一種隨賦認知機制,拈連從經驗層面上升到心理認知層面,最終成為一種心理認知機制。“事件——經驗——心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通道。拈連認知成為了人的一種認知能力,這種認知能力可以在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中實現認知遷移。因此,在言語交際中,拈連機制也就可以發(fā)揮作用,拈連認知機制為修辭話語中語言的創(chuàng)新使用打下了基礎。

        客觀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語言各要素之間也是如此。在言語交際中,語言要素之間可能因為在線性序列中排在一起,從而構成空間上的鄰近關系,也可能因為共享概念框架中的元素而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廣義上的抽象事理的鄰近關系,形成關聯(lián)。空間序列上的鄰近關系類似于日常生活經驗中的鄰居關系,共享框架元素的鄰近關系類似于日常生活經驗中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關系。具有鄰近關系,能形成關聯(lián)的各成分之間可以相互激活。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能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的兩實體即“關系體” (relational entities)在理解時傾向于被識解為一個整體?!芭R近共存導致我們將兩個對象視為一個整體來認知。”[40]作為一個整體的“關系體”,其內部就可以發(fā)生相互借用。借用的成分可以是語言要素,也可以是某種框架或框架中的元素。這樣,日常生活中的以臨時借用為主要特征的拈連機制就遷移到了言語交際中,成為話語生成和理解中的一種重要的認知機制。

        結語

        拈連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方式,它跟隱喻、轉喻一樣,也是人類普遍使用的一種認知機制。修辭學中不少修辭格看似沒有關聯(lián),但都以拈連這一認知機制作為基礎來實現修辭話語的創(chuàng)新使用,如拈連、移就、比擬、仿擬、易色、雙關,等等,拈連機制具有普遍性。拈連機制與隱喻、轉喻機制一樣,都要以聯(lián)想作為基礎,但拈連不同于隱喻、轉喻,拈連是一種獨立的認知機制。拈連認知的形成有體驗哲學基礎,拈連認知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是人類認識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產物。日常生活中臨時借用事件時常發(fā)生,能夠相互關聯(lián)的主體之間可以發(fā)生臨時借用關系,這是一種生活經驗,這種生活經驗上升到心理認知層面,便成為一種認知機制。

        本文的研究只是一個開始,有關拈連認知的許多問題值得深入討論。比如說,拈連認知的心理實證研究,跨語言對比研究,等等。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拈連認知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獲得更多的關注。

        [1]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9.

        [2]倪寶元.修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93.

        [3]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語言表達形式生成機理的一種分析框架[J].外語學刊,2007,(2):36.

        [4]徐盛桓.說“拈連”[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4):1-6.

        [5]申少帥.漢語拈連修辭的認知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1(2):118-120.

        [6]李富華.近四十年拈連研究得失及辭格研究多元走向[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64.

        [7]萊考夫,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36.

        [8]陸儉明.關于修辭研究的一點想法[J].修辭學習,2008 (2):5.

        [9]許長謨.若離卻即:修辭學與語言學之接榫[J].當代修辭學,2012(3):60.

        [10]徐盛桓.修辭研究的認知視角[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6):1-5.

        [11]黃民裕.辭格匯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53.

        [12]宗守云.修辭學的多視角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47.

        [13]盧英順.從原型范疇看拈連[M].當代修辭學,2014(6): 26.

        [14]魏在江.英漢拈連辭格預設意義的構式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5):7.

        [15]房鴻鵑.漢語拈連的認知理據及意義構建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1(4):74.

        [16]周永惠.拈連和比擬[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17]曹日昌.普通心理學: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230.

        [18]陸儉明.隱喻、轉喻散議[J].外國語,2009(1):45.

        [19]龔鵬程,王文斌.體驗哲學視域下的隱喻和轉喻界面研究[J].外語教學,2014(2):2-4.

        [20]朱建新,左廣明.再論認知隱喻和轉喻的區(qū)別與關聯(lián)[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59-61.

        [21]李惠超.修辭中的轉喻與語法中的轉喻[J].當代修辭學,2019(6):75-76.

        [22]郭振紅.辭格的原型范疇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86-88.

        [23]鄭遠漢.辭格辨異[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1982:62.

        [24]汪化云.要素的隱顯與配置——比喻、比擬、移就、拈連異同辨[J].黃岡師專學報,1998(1):65.

        [25]徐盛桓.說“拈連”[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4):2.

        [26]陳汝東.當代漢語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249.

        [27]倪寶元.大學修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43.

        [28]駱小所.現代修辭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223.

        [29]邵長超.影響詞語跨體使用的四個維度考察[J].語言文字應用,2012(4):57.

        [30]黃緬.諧音仿擬的認知機理——諧音仿擬研究的新進路[J].外語教學,2007(4):18.

        [31]徐默凡.網絡語言無關諧音的文化研究[J].文藝理論研究,2013(6):69.

        [32]尤五力.英語軛式搭配和漢語拈連在修辭特點上的相似[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5):75-79.

        [33]王德懷,祖木來提?阿布力克木.議維吾爾語中拈連修辭格諺語的翻譯[J].語言與翻譯(漢文),2006(1): 61-63.

        [34]朱建新,左廣明.再論認知隱喻和轉喻的區(qū)別與關聯(lián)[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61.

        [35] Lakoff, G. &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6]魏在江.英漢拈連辭格預設意義的構式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5):7.

        [37]吳為善.構式語法與漢語構式[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6:213.

        [38]顧曰國.多模態(tài)感官系統(tǒng):天官、仿人機器人、“修辭即做人”新釋[J].當代修辭學,2019(5):53.

        [39]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37.

        [40]李惠超.修辭中的轉喻與語法中的轉喻[J].當代修辭學,2019(6):75.

        On the Universality of Zeugma Cognition and Its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Foundation

        YAN Hai-f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Lincang 677000, Yunnan)

        Chinese Zeugma is a common and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s. Existing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of Zeugma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Zeugma and other rhetorical devices. Few of them put Zeugma and the rhetorical devices related to Zeugma into a unified vision, so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the common deep cognitive mechanism contained in these rhetorical devices. Zeugma is essentially a temporary borrowing phenomenon. Zeugma, like metaphor and metonym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gnitive modes of human beings. The formation of Zeugma cogni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people’s daily experience and has the basis of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Zeugma; cognition;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2021-01-20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語用環(huán)境中詞義的修辭化變異”(2015Y580);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全宋詞》顏色詞研究”( 2018JS518)。

        閆海芳(1984- ),男,云南騰沖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現代修辭學。

        H15

        A

        2096-9333(2021)02-0050-08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2.08

        猜你喜歡
        機制
        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三項機制”為追趕超越蓄力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1:00
        丹鳳“四個強化”從嚴落實“三項機制”
        當代陜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33
        保留和突破:TPP協(xié)定ISDS機制中的平衡
        定向培養(yǎng) 還需完善安置機制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氫氣對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的可能機制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礎 抓機制 顯成效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综合| 澳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成人爽a毛片免费软件|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欧美日本国产亚洲网站免费一区二区 | 吃奶摸下高潮60分钟免费视频| 麻豆国产成人av高清在线| 日本区一区二区三视频| 超级碰碰色偷偷免费视频| 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久久综合一本中文字幕| 黄色一区二区三区大全观看| 日本高清视频永久网站www|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有| 亚洲一区第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日韩高清毛片| 在线看不卡的国产视频| av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av美女在线播放啊| 国产精品自拍网站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大豆网| 黄色录像成人播放免费99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剧情| 正在播放国产多p交换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成人综合亚洲国产成人|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50岁熟妇的呻吟声对白|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乐播| 亚洲无人区一码二码国产内射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观看|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99久久国产露脸精品竹菊传媒| 无码视频一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