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納
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感染與宮頸癌的關系,探尋P16在宮頸癌中的表達情況,初步揭示P16和EB病毒感染的相關關系,以及與患者臨床病理學特征的關系。方法:免疫組化法檢測100例宮頸癌患者石蠟標本和30例正常的宮頸標本中P16表達水平,用原位雜交CISH顯色技術,檢測兩組標本的EB病毒的陽性率,進而分析宮頸癌中EB病毒的感染率與P16表達的相互關系。結果:EB病毒陽性表達率在宮頸癌為37 %,正常宮頸組中未檢測到EB病毒,兩組間的差異有顯著性(P < 0.05) 。P16在兩組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87 %和13.3 %,兩組間的差異有顯著性(P < 0.05) ,低分化癌中P16+EBV陽性率為41.67 %,與中高分化的宮頸癌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 0.05) 。結論: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EB病毒的感染影響了P16的異常表達,二者可能共同參與宮頸癌的惡性程度病變。但可能沒有直接參與宮頸癌細胞的浸潤和擴散。
關鍵詞:宮頸癌;P16蛋白;EB病毒;原位雜交CISH;免疫組化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宮頸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1]。在炎性細胞的持續(xù)刺激下,宮頸正常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逐漸失控,抑癌基因過度表達,細胞凋亡紊亂,出現(xiàn)不斷的惡性增殖、分化、侵襲和轉(zhuǎn)移 [2]。本研究目的是,在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EB病毒的感染是否影響了P16蛋白的表達,從而引起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失控,共同參與宮頸癌的惡化進展,為闡明二者在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意義及相關關系提供更充分的科學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東省中山市小欖人民醫(yī)院2017~2021年收治宮頸癌手術患者的癌組織石蠟標本100例為一組,正常宮頸標本30例為一組。年齡30~66歲,平均年齡為(45. 28±7. 85) 歲。納入標準:經(jīng)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慢性宮頸炎且未見宮頸病變。兩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是利用以往臨床診療中的石蠟標本采集獲得,申請了免除受試者知情同意,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免疫組織化學和EB原位雜交
所有蠟塊均經(jīng)10 %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取材,石蠟包埋,切4 μm厚度,與陽性片同置粘附載玻片,60度烘烤1.5小時。用Dako Envision FLEX PTlink48預處理和AutostainerLink48自動染色系統(tǒng)(修復液和免疫顯色試劑均購自廣州寶迪科技有限公司) ,按說明書檢測。EBER雜交試劑盒(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 ,按說明書檢測。
1.3 評分標準
P16蛋白的表達以細胞核呈清晰的棕色或細胞核、細胞漿同時呈棕色為陽性,每例隨機數(shù)10個高倍視野,平均每100個瘤細胞中陽性細胞數(shù)在25以上;EB病毒鏡下以細胞核內(nèi)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為陽性細胞。每例隨機數(shù)10個高倍視野,平均每100個瘤細胞中陽性細胞數(shù)在10以上。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正常宮頸、宮頸癌P16和EB病毒陽性率,析因分析EB病毒感染與P16在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是否存在協(xié)同作用,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16蛋白檢測率
宮頸癌P16的陽性率87 %(87/100) ,高于正常13.3 %(4/3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 96.053,P ﹤ 0.01) 。Ⅰ 期和Ⅱ期P16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低分化、有淋巴結轉(zhuǎn)移宮頸癌P16陽性率均高于中高分化、無淋巴結轉(zhuǎn)移的宮頸癌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1。
2.2 EB病毒檢測率
正常宮頸未檢測到EB病毒,宮頸癌中EB病毒陽性率37 %(37/100) ,差異有顯著性(χ2 = 152.837,P ﹤ 0.01) 。淋巴結轉(zhuǎn)移及宮頸癌分期患者中EB病毒的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低分化癌中的陽性率高于中高分化的宮頸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1。
2.3 P16+EBV陽性檢測率
宮頸癌Ⅰ期P16+EBV陽性率為21.73 %,與Ⅱ期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 0.05) ;淋巴結有轉(zhuǎn)移者陽性率33.33 %,與無轉(zhuǎn)移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 0.05) ;低分化癌P16+EBV陽性率為41.67 %,與中高分化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 ﹤ 0.05) ,見表2。
3 討論
十年來我國宮頸癌患病率由15.1/10萬升到 43.3/10萬,而2019年廣東省女性宮頸癌為49.8/10萬,遠高于全國水平[3]。宮頸癌病因復雜,與年齡、受教育程度、自我保護意識、衛(wèi)生條件、性生活史、生殖道感染、生活習慣以及情緒壓力等因素均相關[4]。P16位于人類染色體9p21,是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抑制因子,通過抑制細胞周期依賴激酶4和6,促進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蛋白與轉(zhuǎn)錄因子E2F連接,抑制惡變細胞增殖和分化[5~6]。隨著宮頸細胞惡變,P16常出現(xiàn)過表達[7]。本次實驗宮頸癌P16陽性為87 %(87/100) ,明顯高于正常宮頸13.3 %(4/30) ,惡性越高且轉(zhuǎn)移的患者P16表達程度越高,提示P16參與了宮頸癌的進展與轉(zhuǎn)移,與以往研究相符。EB病毒是一種嗜人類淋巴細胞的γ-1型的皰疹病毒,可以感染T和B或NK細胞,與眾多腫瘤的發(fā)生有關[8]。EB病毒可輔助誘導宮頸癌發(fā)生,在CIN中感染較為常見,特別是CIN3和宮頸癌[9]。SLAWA 等研究表明感染EB病毒可能參與HPV16基因整合并且有助于宮頸癌的發(fā)展[10]。有研究肺鱗癌EBER(+) 組,EB病毒感染通過改變P16導致肺上皮細胞的惡性轉(zhuǎn)化[11]。EB病毒感染的胃癌患者,P16基因啟動子區(qū)域CpG島高甲基化,導致其表達缺失[12]。P16作為 HPV 病毒感染比較特異的作用位點研究已較明確[13],但宮頸癌中 EB 和P16的關系尚不明確。本次實驗發(fā)現(xiàn),正常宮頸沒有EB感染,宮頸癌EB陽性率為37 %(37/100) ,提示分化程度越低,感染率越高。低分化癌P16+EBV陽性率與中高分化相比,差異有顯著性,分析EB病毒受體并非B細胞表面獨有,可存在宮頸上皮細胞中,EB感染可能干擾了P16基因狀態(tài),影響P16正常表達,二者共同促進病變及癌細胞的發(fā)生發(fā)展。但宮頸癌分期以及癌轉(zhuǎn)移中,P16與EB感染陽性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EB病毒感染沒有直接參與宮頸癌浸潤和轉(zhuǎn)移,可能與其他因子共同作用,協(xié)同促進宮頸癌浸潤與擴散。
綜上所述,EB病毒的感染可能參與干擾了P16的基因正常狀態(tài),二者共同促進了宮頸細胞惡性病變及發(fā)生發(fā)展,但需要其他因子的協(xié)同作用,與P16共同參與宮頸癌細胞的浸潤擴散和遠處轉(zhuǎn)移。
參考文獻
[1]周暉,劉昀昀,林仲秋.宮頸癌二級預防:2016年美國臨床腫瘤協(xié)會資源分層臨床實踐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7,33(2):164-170.
[2]黃楨,王艷林,黃利鳴.長鏈非編碼RNA與宮頸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生命的化學,2018,38(2):185-190.
[3]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中國衛(wèi)生健康統(tǒng)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20
[4]武麗,李兵,吳云濤,等.廣東省農(nóng)村婦女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影響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9,46(19):3509-3513.
[5]Thursky K, Lingaratnam S, Jayarajan J,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whole of hospital sepsis clinical pathway in a cancer hospital: impact on sepsis management, outcomes and costs[J]. BMJ Open Qual, 2018, 7(3): e000355.
[6]Odunyemi FT, Ndikom CM, Oluwatosin OA.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others'knowledge of cervical cancer and accepta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for their adolescent daughters in abuja- nigeria[J]. Asia Pac J Oncol Nurs, 2018, 5(2): 223-230
[7]高瑩瑩.p16/Ki-67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6,32(9): 966.
[8]de Oliveira D E, Müller-Coan B G, Pagano J S. Viral carcino-genesis beyond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EBV in the progression of human cancers[J]. Trends Microbiol,2016,24(8):649-664.
[9]鐘輝,劉錦鈺,龍璐雯,馬靜.HPV/EBV/p63/Ki-67在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4,2l(9):586-588.
[10]SLAWA S, BARBARA Z, JOLANTA K, et al. Herpesviruses aspossible cofactors in HPV16 related on cogenesis [J]. Acta Biochimica Polonica, 2009,56(2):337-342.
[11]林曉東等.肺鱗狀細胞癌中EB病毒感染與P16基因的關系[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32(14):2355-2357.
[12]Koriyama C,Kitajima S,Nomoto M,etal.Loss of p16/CDKN2A protein in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Oncology,2004,67:81-87.
[13]齊朝陽,陳艷,曾鴻,等.宮頸上皮內(nèi)腫瘤P16、P53、Ki67、P63的表達與 HPV 感染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20):3638-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