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田
【摘要】衡陽市無線數字電視已經建成了光纖干線傳輸網絡,由于光纖傳輸容易受到工程施工的破壞,在衡陽無線數字電視公司有關領導經過慎重考慮后,決定建設IP微波傳輸網絡作為光纖傳輸網絡的備份。本文簡述了衡陽市無線數字電視采用IP微波作為光纖傳輸系統(tǒng)備份的設計原則和方案,并對指標參數計算作出了說明。
【關鍵詞】無線數字電視;微波;備份
中圖分類號:TN929?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4.019
1.IP微波傳輸路徑:祁東——石牛峰——衡陽廣電中心——衡陽縣
2.項目需求
2.1微波系統(tǒng)需求
為上述路由建設三跳數字微波傳輸系統(tǒng),有效地保障了衡陽市主要發(fā)射臺站信號的安全播出。微波設備容量為155MB;微波設備保護方式:1+0;頻段7G(7125-7725MHz)
2.2編解碼系統(tǒng)需求
下傳業(yè)務:從廣電中心下傳節(jié)目至各站點,信號源為6路TS流,每路流量為21Mbps,需進行編碼并傳送至各站,各站接收后全部解碼;
回傳業(yè)務:祁東縣和衡陽縣兩個站點有回傳節(jié)目至廣電中心,信號源為模擬AV信號,內含2套節(jié)目,廣電中心接收后需解碼還原為模擬AV信號
2.3設計標準
根據ITU-R相關建議及中國有關規(guī)定,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數字微波傳輸電路的誤碼性能指標按照高級假設參考數字通道參考數字段考慮。
本項目微波電路按省際干線電路指標要求(針對ITU-T建議G.826所定義的比特誤碼率要求)進行設計。
2.4傳輸余隙標準
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線路的每一個接力段,在所考慮K值變化的時間范圍內,電波射線和下方障礙物之間應有一定的余隙值。
通過微波接力段余隙值表對單一障礙物的接力段的余隙值得出,多障礙物的接力段的余隙值宜按K=Kmin時,由障礙物引入的電波繞射耗值不大于10分貝和K=4/3時,保證接收電平值不小于自由空間條件下接收電平值的要求。
在需要采用空間分集接收的接力段,主天線路徑余隙應滿足上表規(guī)定。分集天線路徑余隙應滿足下列要求:
單一障礙物情況:
(1)K=4/3時,余隙不小于0.6F1。
(2)在分集接收天線安裝在主接收天線下方的情況下,K=Kmin,障礙物引入的繞射損耗不大于15分貝。
微波接力通信線路接力段電波射線,除滿足下方余隙要求外,其余各側的遠區(qū)余隙值,必須不小于第一費涅耳區(qū)半徑F1值。
傳播考慮
在計算傳輸指標時,在瑞利衰落概率公式中采用如下根據衡陽地理和氣候條件得出的參數:本項目工程電路傳播所經丘陵地形。
頻率、波道及極化配置(如表1所示):由于7G頻率具有良好的抗雨衰特點,以及目前廣電系統(tǒng)主要采用7/8GHz頻率,本項目擬使用7G頻段,即7125MHz—7725MHz。該頻段按28MHz波道間隔共分10個波道。
由于石牛峰--祁東縣傳輸距離較遠,根據傳輸指標要求,該跳鏈路采用空間分集結構,以提高該鏈路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天饋線系統(tǒng)
天線口徑配置:根據招標要求,天線口徑大小的配置如下:廣電中心--衡陽縣2.0/2.0;廣電中心--石牛峰1.6/1.6;石牛峰--祁東縣3.2-2.5/3.2-2.5
橢圓波導饋線:7G橢圓波導饋線的損耗值為5.5dB/100m。
頻率極化配置
本項目采用7G頻段(7125MHz—7725MHz),收發(fā)間隔為154MHz,波道間隔為28MHz。
微波系統(tǒng)性能計算(如表2所示):通過采用目前國際上微波鏈路計算通用的Pathloss微波分析軟件來對每跳鏈路進行系統(tǒng)性能核算,系統(tǒng)質量性能計算包括:接收電平計算、衰落儲備計算、SESR等。計算結果匯總如表3所示:
經過Pathloss微波軟件的核算,三跳鏈路的儲備均大于35dB,SESR值滿足省內干線指標要求和廣播電視行業(yè)要求。
編解碼系統(tǒng)解決方案
下傳節(jié)目,廣電中心6路TS流適配成IP信號后傳輸,經IP微波通道傳輸至衡陽縣、石牛峰2個方向。衡陽縣方向,通過交換機將接收到的IP信號經適配器還原成6路TS流。石牛峰方向,通過交換機將輸出6路IP信號作為本站點還原TS流使用。同時輸出1路合成后的IP信號傳輸至祁東縣,經交換機輸出IP信號后,通過適配器還原成6路TS流。
回傳節(jié)目,衡陽縣、祁東縣各回傳2套模擬AV節(jié)目,分別在2個縣區(qū)各配置2臺IP編碼器及1臺交換機,實現(xiàn)各站點節(jié)目回傳。廣電中心站配置2臺IP解碼器,將祁東縣、衡陽縣回傳節(jié)目接收。
參考文獻:
[1]潘冀,ITU-R S系列建議書分類研究[J].中國無線電.2008年第5期57-59
[2]李志勇,無線電通信技術,2014年第5期34-36
[3]商峰,梁青,無線通信技術,2000年第3期29-31,53
[4]張大奎.微波與衛(wèi)星通信,1996,5(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