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高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蘇 鹽城 224006)
老年人因器官組織功能的減弱和免疫功能的下降,常伴有骨質(zhì)疏松等情況,易發(fā)生下肢骨折,當前手術是治療下肢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老年人因年齡較大,對其進行下肢手術麻醉往往會導致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1]。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方式雖能緩解患者疼痛,但該麻醉方式在手術過程中定位困難,會對患者的呼吸系統(tǒng)、血流動力學水平以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產(chǎn)生一定影響,因此手術風險較高。B超引導下進行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可幫助麻醉師對患者神經(jīng)部位進行有效觀察,清楚判斷穿刺的部位和深度,提高穿刺成功率和麻醉質(zhì)量,減少對患者的刺激,穩(wěn)定其生命體征,推進手術的順利進行[2]。本研究旨在探討B(tài)超引導下外周神經(jīng)阻滯在老年患者下肢手術麻醉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命體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行下肢手術的68例老年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齡63~84歲,平均(72.45±2.21)歲;骨折部位:脛腓骨骨折8例,膝部骨折12例,足部骨折7例,踝關節(jié)骨折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62~83歲,平均(72.15±2.14)歲;骨折部位:脛腓骨骨折9例,膝部骨折11例,足部骨折8例,踝關節(jié)骨折6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符合《實用骨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無周圍神經(jīng)阻滯禁忌證者;近期未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者等。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患者;心臟、肝、腎功能嚴重損傷者;近期接受過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患者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前均對患者血壓、心率等體征進行監(jiān)測,建立靜脈通道,核實患者情況并安撫患者情緒,予以心理疏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方式:入手術室后幫患者取側臥位,在髂后上棘與股骨大轉子上作連線,在連線的中間位置作垂直線,接著在垂直線與股骨大轉子和骶裂孔連線的交點作為穿刺點進行穿刺,在針管穿刺入出現(xiàn)易感時回抽針管,并推注濃度0.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716,規(guī)格:10 mL∶75 mg)20 mL進行坐骨神經(jīng)阻滯麻醉。觀察組患者在B超引導下行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協(xié)助患者取側臥位,使用便捷式超聲儀探頭在患者臀后坐骨結節(jié)和股骨大轉子之間進行平掃,對股方肌淺面有高回聲的坐骨神經(jīng)纖維進行顯示,在B超引導下,在“微笑征”標志部位穿刺,到適宜位置后回抽針管,推注濃度0.5%的羅哌卡因20 mL,使用B超影像觀察藥物在患者組織中的擴散,完成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兩組患者均在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后取仰臥位接受全麻和麻醉維持。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感覺阻滯時間、運動阻滯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2、4、8 h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評分進行評估,滿分10分,分數(shù)高低與患者的疼痛程度呈正比。③使用多功能檢測儀檢測并對比兩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0、30 min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④對比兩組患者麻醉后躁動情況,分值為0~3分,無躁動:0分;輕度躁動:有刺激的情況下稍有躁動現(xiàn)象,1分;中度躁動:無刺激情況下偶爾有掙扎現(xiàn)象,2分;重度躁動:有劇烈掙扎現(xiàn)象并需要制動處理,3分[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意義。
2.1 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蘇醒、拔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感覺與運動阻滯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min)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min)
組別 例數(shù) 蘇醒時間 拔管時間 感覺阻滯時間 運動阻滯時間對照組 34 13.42±3.11 18.64±4.13 256.71±20.53 189.62±11.32觀察組 34 10.15±3.06 13.64±4.06 410.52±20.64 258.74±10.15 t值 4.370 5.034 30.808 26.50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疼痛情況 術后2、4、8 h兩組患者VAS評分均呈上升趨勢,觀察組各時間點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 分)
注:與術后2 h比,*P<0.05;與術后4 h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VAS評分術后2 h 術后4 h 術后8 h對照組 34 4.06±0.78 6.14±1.06* 7.02±0.14*#觀察組 34 3.52±0.51 5.32±1.21* 5.37±0.12*t值 3.379 2.972 52.178 P值 < 0.05 < 0.05 < 0.05
2.3 MAP、HR水平 與麻醉前比,麻醉后10、30 min兩組患者MAP、HR水平均呈上升趨勢,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MAP、HR各時間點經(jīng)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MAP、HR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MAP、HR水平比較()
注:與麻醉前比,△P<0.05;與麻醉后10 min比,▲P<0.05。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shù) MAP(mm Hg) HR(次/min)麻醉前 麻醉后10 min 麻醉后30 min 麻醉前 麻醉后10 min 麻醉后30 min對照組 34 78.64±2.21 81.65±2.62△ 84.01±2.01△▲ 78.67±3.06 82.53±4.16△ 83.65±2.16△觀察組 34 78.16±2.13 79.14±2.15 79.20±2.21 78.46±3.15 79.33±3.52 79.45±3.01 t值 0.912 4.318 9.389 0.279 3.424 6.610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麻醉后躁動情況 兩組患者無、輕度、中度、重度躁動患者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麻醉后躁動情況比較[ 例(%)]
下肢骨科手術是高齡老年人群中常見手術,在下肢手術患者的麻醉中,多采用腰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椎管內(nèi)麻醉方式,對患者的血小板等指標有不利影響,而傳統(tǒng)的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多由醫(yī)生憑借經(jīng)驗進行穿刺操作,術野無引導,對麻醉師的操作技術要求較高,穿刺時間較長,會極大程度刺激患者機體,器官極易損傷。
超聲引導下進行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可以實施精準的神經(jīng)阻滯,能避免因解剖個體差異帶來的阻滯困難,可以監(jiān)測給藥過程,觀察局部麻藥擴散范圍,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量,減少并發(fā)癥;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不僅能把握穿刺針的角度與進針深度,還可以觀察用藥范圍,及時調(diào)整藥量與進針方向,發(fā)揮最大的麻醉藥效;同時減小對患者外周神經(jīng)的損傷,減少術后躁動情況與患者疼痛感[6-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而感覺阻滯時間與運動阻滯時間均顯著長于對照組;術后2、4、8 h 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無、輕度、中度、重度躁動患者占比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B超引導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在老年人下肢手術中應用能提高麻醉質(zhì)量,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
MAP、HR水平均反映患者生命體征,兩者水平浮動較大,表明患者手術過程中受麻醉藥物影響較大,影響患者病情的恢復。老年患者在進行下肢手術時,由于其體質(zhì)原因和藥物之間作用的影響,且藥物進入血液較快,易對患者血管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造成心率加快、動脈壓不穩(wěn)定等情況,不利于患者手術順利進行。超聲引導下進行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能夠利用人體解剖標志進行穿刺,可控制麻醉藥物劑量,且術野清晰,可以觀察到藥物的擴散情況,有效避免對患者心血管血流動力學產(chǎn)生不良影響[8]。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后10、30 min觀察組患者MAP、HR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B超引導下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在老年人下肢手術中應用利于穩(wěn)定患者生命體征,并控制病情發(fā)展。
綜上,在下肢手術老人患者中采用B超引導外周神經(jīng)阻滯麻醉可以提升麻醉質(zhì)量,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利于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