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炳才
九月四日,星期三。
(眉頭格言)德以達才,才以成德。(王集敬妻劉氏)
(治事)安抵東京。
九月五日,星期四。
(眉頭格言)不能二字非我法,人所當用也。(拿破侖第一)
(通信)接慧弟片一。
……
十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一。
(眉頭格言)簡要之議論如黃金,冗長之議論如泥土。(德諺)
(通信)致慧弟信一。
周恩來再次赴日留學的9 月4 日至12 月23 日期間的日記中,我們讀到的大多是右下角“通信”一欄中的記錄,其他均為空白,鮮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少有人文交流的軌跡,是否還在東亞上課及去單人教授處,沒有記錄。
在這3 個月零20 天的日記所記錄的通信中,最多的還是“慧弟”信一或片一,達19 次,其中“致慧弟”有15 次,“接慧弟”有4次,還有一次在“治事”欄中寫有“慧弟生日”(9 月25 日),可見周恩來與這個小他3 歲的同學兼好友“慧弟”(李福景)的關(guān)系之親密,而且以周恩來主動寫信為主,一定是傾訴衷腸,或排憂解難。
但有3 天例外,周恩來在這3天的“修學”中有驚人語句!
十月十一日,星期三。
(眉頭格言)與君子游,如長日加益而不自知也。(曾子)
(修學)浮云蔽日,久而自散。
是什么事情讓周恩來有“浮云蔽日,久而自散”的感慨呢?
是即將結(jié)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周恩來在11 月12 日那天的日記頁上,貼附了一張《東京日日新聞·第二號外》:《休戰(zhàn)條件》正文及有關(guān)消息,這是一戰(zhàn)結(jié)束后第二天的報紙消息。說明周恩來及時關(guān)注著時事新聞。)
1919 年,五四運動時期的周恩來
中日專家都聚焦1918 年7月至9 月間發(fā)生在日本的“米騷動”事件。周恩來再到日本時正趕上“米騷動”最后高潮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造成的通貨膨脹,米價猛漲,57 天內(nèi)有33 個縣發(fā)生暴動,日本各地憤怒的居民約100 萬或者更多的群眾,紛紛加入非暴力的靜坐抗議和游行,強迫米商以打折后“公道價格”出售存貨,并與警察和軍隊發(fā)生巷戰(zhàn)沖突,終被鎮(zhèn)壓。這促使了日本政局向政黨內(nèi)閣體制轉(zhuǎn)化,政友會總裁原敬接替前陸軍大臣寺內(nèi)正毅擔任首相,日本“大正德謨克拉西”民主運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同時日本軍國主義向外擴張的意向更加凸顯。
查《中國二十世紀通鑒》(第一冊):7 月7 日,山東發(fā)生嚴重水災。山東汶、泗、沂各河因汛泛濫,潰溢成災,魯南濟寧、兗州、泰安等縣受災嚴重。23 日,馮國璋令財政部撥款兩萬元賑濟。
1916 年,周恩來(右一)在南開學校思敏室前與同學合影
8 月9 日,日本國內(nèi)發(fā)生“米騷動”,要求緊急從中國輸米。日本政府以國內(nèi)米荒,人民群起斗爭,是日及13 日訓令駐華公使林權(quán)助同北京政府交涉,緊急向日本輸出米谷。北京政府決定以陸軍部采購軍米名義,由江蘇購米運日。23 日,林權(quán)助致函外交部,謂日本米谷缺乏,米價昂貴,窮民不堪痛苦,遂致暴動四起,要求中國政府將蘇省所存米谷酌量供給日本,以救日本之窮乏,蘇省一帶數(shù)十萬農(nóng)民,亦可免米谷積存之損失。此舉誠于中日兩國,兩有裨益。11 月9 日,國務院核準由直、魯、皖三省運鹽5 萬斤,山東運米150 萬石,輸往日本。
9 月20 日,日本大量增兵北滿。日本政府照會北京政府,日軍根據(jù)《中日陸軍共同防敵協(xié)定》將在北滿采取必要行動。旋即增兵北滿。截至10 月初,侵駐東三省北部日軍已達6 萬人。
9 月25 日,中日兩國政府關(guān)于處理山東省各問題在東京正式換文?!袊畬θ毡舅崞唔棗l件,表示“欣然同意”。換文亦被稱為“山東密約”,日方稱為“山東善后協(xié)定”?!懊芗s”在1919年巴黎和會時被公諸于世。
四條史實,一條是山東水災需要賑濟,一條是山東運米輸入日本,一條是日軍增兵北滿6 萬人,一條是中日政府間的“密約”,讀來令人心寒?;乜粗芏鱽? 月19 日那天日記:“軍國主義必定視擴張領(lǐng)土為最要的事。凡行軍國主義的,必定是擴張領(lǐng)土?!瓕須W戰(zhàn)完后,德意志的軍國主義怕難保得住了。日本的軍國主義,不知又教誰打呢?‘軍國主義’在二十世紀上,我看是絕對不能存留了?!敝芏鱽韺Υ耸怯星逦J知的。
十月十七日,星期四。
(眉頭格言)圣人無常師。(韓愈)
(修學)南開母校紀念日。
(治事)今日,何日?今夕,何夕?軍樂鏗鏘,新劇開幕。此何地邪?晚間與同學數(shù)人游公園,月夜凄涼,宛如舊日,回想前情,心焉愴惻矣!
這一日是南開學校成立14周年紀念日,周恩來參加東京留日南開同學會慶祝校慶日集會,發(fā)表演說,并當選為該會副干事。14 年前的1904 年,創(chuàng)辦人嚴范孫(修)、校長張伯苓(壽春)致力于按歐美教育模式實施教育救國,開辦了南開學校(私立),周恩來1913 年考入南開學校乙三班,1917 年畢業(yè)于丁二班,他如魚得水、光鮮照人,得益于恩師們的教誨與幫助,被稱為“南開最好的學生”。周恩來關(guān)心著南開的發(fā)展與進步,他這天發(fā)表的祝詞,被刊登在南開??缎oL》第106 期(1918 年11 月8 日)上:“母校成立雖只十四周年,譬如幼童猶未及冠,欣望前途,正未可量?!彼麑δ感<挠锜o限希望!
十月二十日,星期日。
(眉頭格言)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顏之推)
(修學)二十年華識真理,于今雖晚尚非遲。
上世紀70 年代末,當人們還沉浸在周恩來逝世的無限悲痛中,傳來日本國內(nèi)發(fā)現(xiàn)周恩來留學日本時報考京都帝國大學的志愿書和填寫的履歷書,這怎不讓人無比激動和喜悅,1979 年被赴日訪問的周恩來遺孀鄧穎超確認為周恩來真跡。京都帝國大學是僅次于東京帝國大學的、位于全國第二位的大學,關(guān)鍵是河上肇教授在此學校講課,他的《貧乏物語》等著作,影響著國內(nèi)外眾多進步青年學生,周恩來不會不關(guān)注和追求的;況且,京都帝國大學也是中日官方商定的官費學校,考上了也就免去經(jīng)濟困乏的煩惱。
《周恩來年譜(1898-1949)》的解讀:本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傳到日本,同時由于階級矛盾空前尖銳,馬克思主義和不同流派的社會主義學說同時涌向日本,得到廣泛傳播,介紹各種思潮的書籍很多。周恩來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先后閱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約翰·里德的《震動環(huán)球的十日》,河上肇的《貧乏物語》以及《新社會》《解放》《改造》等雜志,同時也閱讀了介紹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日本新村主義的文章。在十月二十日的日記中寫道:“二十年華識真理,于今雖晚尚非遲?!?/p>
很顯然,20 歲的周恩來經(jīng)過一年有余的讀書學習交流,考察日本社會萬象,他的“哲學的思想,科學的能力”有了具體的內(nèi)涵與外延,日本早期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傳播者河上肇等著作中粗淺的馬克思主義常識,也深深地激蕩著他的心靈。1919 年1 月由河上肇教授創(chuàng)辦的《社會問題研究》雜志出版,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資本論等思想,周恩來是它熱心的讀者,他歸國時的行囊中,就裝著它。3 月間,他路經(jīng)京都,落腳已經(jīng)考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的同學兼好友吳瀚濤(滌愆)處,就曾鄭重地委托其帶他去拜訪河上肇教授,可被拒絕了。日本學者一海知義著的《河上肇與中國》一書中提到,1964 年在接見來訪的日本友人時,周恩來曾說在青年時代經(jīng)常拜讀河上肇先生的著作,尤其常讀《貧乏物語》《社會組織和社會革命》。
《學校日記》的最后,周恩來附了兩張抄錄的表格,一張是“收入款項”,一張是“支出款項”,詳細記錄了他留學日本期間受贈的、借貸的錢款,以及使用的情況。“收入款項”表中最少1 元,最多一筆錢是“領(lǐng)留學會款”105 元,其余都是有名有姓同學的資助,同學兼好友吳瀚濤(滌愆)、王樸山(葆曾)、張滌非、張鴻誥(輪扉)、王嘉良(子魚)等較多,嚴修四兒子嚴智開(季沖)交來或寄來的錢款最多,南開化學老師伉文翰(乃如)4 月和10 月分別寄來15 元、5 元,等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周恩來留學日本得益于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與支持。10 月份也有一筆“當”字下的5 元,想必是臨時無“米”為繼,典當回來5元錢救急。
1918 年12 月,嚴范孫(修)和張伯苓(壽春)再次赴美考察途經(jīng)日本逗留,在“新中廬”與南開同學見面交談,周恩來參與接待與談心。
1919 年3 月,當周恩來得悉南開學校將開辦大學部的消息,決定回國投考南開。他與已經(jīng)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的最好學友張鴻誥(輪扉)分別時,又將《學校日記》那首《大江歌罷掉頭東》的詩句抄錄送給好友,題款表明心跡:“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右詩乃吾十九歲東渡時所作,浪蕩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國圖他興。整裝待發(fā),行別諸友。輪扉兄以舊游來共酌,并伴以子魚、幕天,醉罷書此,留為再別紀念,兼志吾意志不堅之過,以自督耳!民國八年三月?!薄安怀辍备某伞半y酬”,以示自己“志吾意志不堅之過,以自督耳”,轉(zhuǎn)而“以落第返國圖他興”。
周恩來在法國巴黎工作地和住處門前留影
1920 年,周恩來被北洋軍閥政府天津警察局拘捕前的留影
周恩來受另一同學兼好友吳瀚濤(滌愆)邀請,南下逗留京都再歸國。他4 月5 日和9 日兩天四游京都的嵐山、圓山公園,寫下了4 首散文詩《游日本京都圓山公園》《雨中嵐山——日本京都》《雨后嵐山》和《四次游圓山公園》,后來發(fā)表在覺悟社社刊《覺悟》1920 年第1 期上。借景抒情,以詩言志,這4 首小詩,前半闕描繪風景,后半闕浮想聯(lián)翩,是否勾勒出周恩來一年有余留學生活的心路歷程?如《雨中嵐山——日本京都》(1919 年4 月5 日):“雨中二次游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姣妍。人間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鄙n松、泉水、繞石,有如瀟瀟雨、霧蒙濃、模糊中,一線陽光、萬象真理、一點光明,愈見姣妍,真愈覺姣妍!他彷徨過,相信無生主義、軍國主義、賢人政治、獨身主義、素食主義等,現(xiàn)“一線陽光穿云出”,“人間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又“模糊中偶然見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這個“陽光”“真理”和“光明”,一定包含有《露西亞》所披露的俄國十月革命“拿俄羅斯作頭一個試驗場”,在“世界實行社會主義的國家”,也一定包含有周恩來隨身帶回國的河上肇先生《社會問題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學說。
周恩來是從京都到神戶后由神戶乘船歸國的。根據(jù)日本學者查閱當時神戶港的日本郵船公司的出入船舶預定表等資料,以周恩來4 月9 日還在游圓山公園為線索,“在大連上岸,先去沈陽看望伯父周貽賡”,那由神戶到大連應是乘4 月15 日或21 日的貨客船;而如果直接到天津再去沈陽的話,那周恩來應該是4 月11 日從神戶港乘坐貨客船“華壬”號返回天津的。1919 年4 月30 日刊印的南開學校??缎oL》記載:“畢業(yè)生周恩來君,從日本歸天津?!?/p>
周恩來留學日本前后共一年半,即1917 年9 月至1919 年4月;而《學校日記》詳細記錄了他1918 年1 月1 日至1918 年12 月23 日整一年的心路歷程,是那樣的鮮活、生動,那樣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掩卷思忖,心潮澎湃。再讀1946 年9 月周恩來在南京靈谷寺與美國記者李勃曼談話的自述:“南開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我喜歡文學、歷史,對政治感興趣,對數(shù)理也有興趣。總之,喜歡能說理的東西,不喜歡死記的東西,如化學、英文。我經(jīng)常在課外讀許多書?!敃r南開全校學生有政治興趣的也還不多。”“1917 年中學畢業(yè)后,我去日本念書,是自修,生活費用靠朋友供給。在日本共一年半?!敝芏鱽淼淖允?,是否是我們解讀《學校日記》的鑰匙?
周恩來留學日本一年半,僅僅上了預科,“是自修”;“生活費用靠朋友供給”,他多次為尋找又便宜又便捷的“貸間”而奔波;兩次考試均“落第”;他出國臨行前的贈言《大江歌罷掉頭東》,重新又成了他歸國時的座右銘,他雖敗(落第)猶榮(“返國圖他興”)!
周恩來留學日本期間的交友人際圈以南開學生會為主,后來也只擴大到京津兩地留日學生而已。由南開學校有規(guī)律有紀律的學習環(huán)境,到留學日本上預科全靠“自修”,他能夠自律自警,專心“預備預備”,一邊“守著家規(guī)”,一邊思考著“應行的方針”,“真正之方針”,“自處的地位”。
周恩來日記中最突出的兩件事情,一是“情”!從他一開始的“報恩”思想,到親人、友人的去世、生病、選擇、離別的牽掛,親情、友情、人情,濃濃的情愫,包括他聲明“獨身主義”所包含的對婚姻中“情”的詮釋,都說明了他是個有情有義、有愛有擔當?shù)娜?。他的日記中大量的信函往來,正說明他對“情”的執(zhí)著。
另一是“理”!正如他自述中說,他是一個既對“政治感興趣”,又是一個“喜歡能說理的東西”的人。從他一開始剖析身邊學友,聯(lián)系過往學長的成長,將“留日的”“留東的”與“留西的”比較,還有“泰東西的文化比較我們的文化”。他讀《南開思潮》《飲冰室文集》《新青年》《中國年鑒》《留東外史》《中國游記》《四庫全書》等,讀《露西亞研究》,訂《朝日新聞》,“至青年會讀報”是他最常做的事情。理想、理智、理性貫穿始終?!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惫湃说脑捳Z在他這兒歷久彌新!
但周恩來在“情”與“理”上,并不偏頗。他像所有成長中的青年人一樣,時有為情所困、情不自禁而不能自拔之時,他學會了排解:讀書、交友、娛樂、寫信,等等。他為何一直奉行“獨身主義”?他為何將“自由戀愛無男女”“夫婦間非情字結(jié)合”“夫婦除生育外無功能”等列為“修學”要言?他在與學友交流時辯論這些觀點,也希望有人能駁倒他。8 月26 日,他作為伴郎在參加完好友張滌非婚禮,并與年長的班長趙松年(柏榮)“同車歸津”車上,其實已經(jīng)回答了他這個“獨身主義”的由來:“青春已逝,家世難言,人事滄桑,知心何處?!边@個“獨身主義”口號,或許也是他能夠理智地婉拒一切向他拋來“繡球”的一個擋箭牌而已。
在南開學校求學時,周恩來(前排中)與本班國文優(yōu)勝者合影
在“情”與“理”上,成長中的周恩來最大的收獲,便是通過與他人交流、交心,敞開心扉,既獲得了友情,又增進了理性。難道不是嗎?他那個“弌叔”的教誨,“‘混世魔王之本領(lǐng)、‘中人’之資格”的區(qū)分,促使他逐步形成了“哲學的思想,科學的能力”的理念、抱負。
周恩來留日的學友們,盡管在“拒約運動”中,這個交友人際圈也曾很積極和活躍,但“當時南開全校學生有政治興趣的也還不多”;他也曾想拜訪吉野作造、河上肇等日本政壇領(lǐng)軍人物未果,“落第返國圖他興”,正趕上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他留日所積淀和養(yǎng)成的素質(zhì)、性格以及知識、能力,都適時地得到充分展露和發(fā)揮!
一個由舊私塾到新學堂趕上一波留學潮的青年周恩來,一個有情有義又用腦用心的青年周恩來,一個可親、可信、可敬的青年周恩來,鮮活、生動地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