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玲
福建省廈門市科宏眼科醫(yī)院院感科,福建廈門 361000
糖尿病屬于臨床中慢性疾病中的一種, 多在中老年群體中出現,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不斷增加,造成該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增長[1]。 患者患病后,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常出現多種類型的并發(fā)癥,其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較為常見[2]。 現階段臨床在對患者實施臨床診治工作過程中, 大多會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但是由于手術方式較為復雜,且易出現術后不適癥狀,因此這便要求護理人員、患者及其家屬都應當對術后護理工作高度重視, 而在常規(guī)護理工作方式開展中,護理人員往往會選用臨床中通用的護理內容,雖能產生一定的應用效果,但是當患者出院返回家中后, 極易出現病情反復或預后效果不佳的問題[3]。因此應當對患者實施護理工作的同時, 應當對患者術后自我護理工作不斷強化,并不斷提升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從而促進自我護理能力的提升,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 該文將對120 例2017 年10 月—2019年10 月入院治療的患者展開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均為于該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術后患者,此次納入研究的患者總例數為120 例,采用單雙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 將抽取到單號的患者自動分為一組,為常規(guī)組(n=60),抽到雙號的患者被自動分至另一組,為試驗組(n=60)。 其中納入常規(guī)組中的患者年齡區(qū)間、 平均年齡分別為45~74歲、(52.84±4.95)歲;病程區(qū)間、平均年齡分別為4~15年、(10.02±1.11)年;男女比例為28∶32。 納入試驗組中的患者年齡區(qū)間、 平均年齡分別為44~75 歲、(53.02±4.84)歲;病程區(qū)間、平均年齡分別為4~16 年、(10.20±1.08)年;男女比例為27∶33。 將兩組一般資料經過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結果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實施對照研究。
納入標準: ①經過臨床診斷符合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標準;②可以與人正常溝通交流,既往病史中沒有出現精神類或精神障礙類; ③對該次研究內容全部清楚,并主動在知情書中簽字確認。
排除標準:①經過臨床診斷,發(fā)現存在血糖調節(jié)不夠穩(wěn)定;②無法與人進行良好溝通,或出現思想意識不清晰,認知功能異常。
常規(guī)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 具體包含的護理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①為患者實施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普及;②按照醫(yī)囑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用藥;③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用眼頻率以及用眼量, 并按照醫(yī)囑對患者眼藥水的正常使用情況進行指導, 在必要情況下也可引導患者家屬共同配合完成; ④在患者接受手術治療過程中,指導調整至正確體位,并在手術完成后,指導患者積極開展相關體位鍛煉,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術后日常應當遵照糖尿病飲食的特點進行食物的攝入。
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組基礎之上, 配合自我護理強化措施。 具體包括的內容含有以下幾點:①強化健康知識教育指導: 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實施健康知識教育的過程中, 首先應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訂針對性的宣教方式,并在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基礎之上,重點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相關知識予以講解, 從而使患者對于自身患病情況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 其次,為患者進行低血糖癥狀相關知識的普及, 使患者在生活中能夠有效加強預防工作,如遇突發(fā)低血糖癥狀后,也能夠采取更加及時有效的自我救護。 ②強化日常飲食指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項為血糖的控制, 因此在日常飲食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每日每餐食物的攝入量、熱量的攝入等進行個性化的飲食指導, 并囑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當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 此外,低碳水、低鹽、低糖、低油、低脂類食物同樣可對患者機體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因此應指導患者在日常飲食適當增加其攝入量。 ③強化心理護理指導:由于很多患者在患病后,會承受較大的壓力,再加上病程時間較長,患者極易出現負面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應當對其心理疏導,并將臨床成功案例或臨床治療方法以及發(fā)展現狀進行分享,從而使患者能夠不斷樹立自信心,提升其遵醫(yī)依從性,并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健康行為。 ④強化用藥指導工作:待患者正式出院以前,護理人員需要先按照醫(yī)囑提醒患者按時滴眼藥, 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降糖藥物的服用,但不可未經醫(yī)囑便擅自換藥或停藥,從而避免患者因機體出現血糖指標突然升高的情況而導致病情的加重。 ⑤強化眼部護理工作: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前,需要指導其近期入院接受復查,通常情況下第1次復查時間為出院后1 周,若收縮壓指標在160 mmHg以下,舒張壓在90 mmHg 以下,血糖指標在10 mmol/L左右,可對其眼底施以熒光血管造影術檢查。 囑患者出院后需要加強眼部衛(wèi)生的維護,若出現不適癥狀,則應當及時入院接受專業(yè)診治。 ⑥強化運動指導工作: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在完成手術后1 個月以內不可進行劇烈運動,特別是要避免頭部劇烈的晃動,從而避免視網膜復位發(fā)生異常。
①分別在兩組患者接受護理措施之前, 以及接受護理措施之后對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展開評價,并作出對比。 此項觀察指標內容主要涵蓋健康知識水平、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自我護理技能4 項,總計43 個小項目,每個小項目的分值區(qū)間在0~4 分之間,分值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即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優(yōu),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差。
②在護理工作正式開始之前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做出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心理功能、視覺功能、身體機能以及適應社會能力, 并在護理工作完成以后再次進行生活質量評分的評價,并將兩組結果展開對比。 每項評分的滿分均為100 分,采取匿名填寫的方式,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優(yōu),分值越低,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③針對兩組患者健康行為達標情況進行對比,主要包括按時滴眼藥、血糖自測、按時復診、健康知識知曉率等。
④完成護理工作后, 統(tǒng)計患者對于該組采取的護理方式滿意度情況, 利用匿名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問卷采取百分制,分值為85 分及以上,則視為非常滿意,分值結果為60 及以上且低于85 分,則視為比較滿意,分值結果低于60 分,則視為不滿意。 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所占比例與比較滿意占比之和。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各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各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組別自護責任感護理前 護理后自我概念護理前 護理后自我護理技能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n=60)常規(guī)組(n=60)t 值P 值16.54±2.54 16.49±2.47 0.109 0.913 22.02±1.01 18.87±1.04 16.830<0.001 17.17±2.01 17.29±2.20 0.311 0.755 22.25±1.84 20.48±1.33 6.038<0.001 24.58±3.66 24.29±3.48 0.444 0.657 32.34±2.94 30.11±3.01 4.105<0.001
對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心理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視覺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身體機能護理前 護理后適應社會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n=60)常規(guī)組(n=60)t 值P 值59.84±8.57 59.77±8.25 0.045 0.963 89.93±2.84 76.98±2.67 25.733<0.001 60.14±8.74 60.28±7.64 0.093 0.925 90.58±4.32 81.18±4.22 12.056<0.001 59.74±7.59 59.65±7.35 0.065 0.947 91.87±1.28 82.64±1.34 38.581<0.001 60.01±8.34 60.25±8.11 0.159 0.873 90.57±2.01 82.64±2.48 19.242<0.001
試驗組患者在護理后, 其各項健康行為達標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數據經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健康行為達標結果對比[n(%)]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顯著較常規(guī)組更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對比[n(%)]
糖尿病在臨床中比較常見, 其臨床癥狀的主要表現以高血糖為主[4]。 目前該疾病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常需要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較高,其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并發(fā)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5]。 患者在發(fā)病初期通常沒有顯著的臨床特點,但是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患者將會出現視力逐步下降,甚至會出現視物不清、變形等問題,對其生活質量帶來巨大影響[6]。 再加上根據相關臨床醫(yī)學研究發(fā)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嚴重程度與患者年齡、 病程等因素相關,年齡越大,病程時間越長,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程度越嚴重,因而患者在患病后,往往會出現負性情緒不斷增加,使血糖、血壓指標進一步升高,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7]。
目前針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臨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 具體內容主要是采用微創(chuàng)技術將患者玻璃體進行部分切除,從而清除患者玻璃體內的積血,使視網膜與玻璃體之間因新生血管膜出現而產生的牽拉作用得到良好緩解,進一步降低眼內再次出血的發(fā)生概率[8]。在對患者實施臨床診療工作的同時, 還應當通過加強有效的護理措施,從而使患者預后效果實現最大化[9]。該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護理措施的同時,配合運用自我護理強化措施,使之能夠通過全方位的角度對患者自我健康行為進行不斷干預,并使常規(guī)護理工作中開展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與強化[10]。通過運用該方式,能夠使患者在出院后,即使在沒有護理人員指導下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自我護理管理能力[11]。使之臨床護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自身機體得到良好康復,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因此在護理工作開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 試驗組自護責任感、 自我概念、自我護理技能評分均較常規(guī)組更高(P<0.05);試驗組心理功能、視覺功能、身體機能以及適應社會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試驗組按時滴眼藥、血糖自測、按時復診、健康知識知曉率等健康行為達標率均顯著較常規(guī)組更高(P<0.05);試驗組護理滿意度與常規(guī)組比對后,明顯更高(P<0.05)。
綜上所述, 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術后患者采取自我護理強化措施, 能夠對其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因而值得臨床進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