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湯盤孔鼎有述作:《說文解字》寶鼎文化意識鉤沉

        2021-05-14 11:44:46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黃 交 軍

        (貴陽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

        一、引言

        二、舌尖中國,鼎乃先驅(qū):飲食審美視閾下《說文》“鼎”之原始本相抉微

        (一)鼎之體型,大小皆宜

        《詩·周頌·絲衣》“鼐鼎及鼒”毛詩注疏:“大鼎謂之鼐,小鼎謂之鼒。”鼎作為古代青銅器中常見器皿,首先存在形體大小迥異差別,因氏族部落烹煮動物時會根據(jù)獵獲對象胖瘦程度而靈活選擇不同容積的鼎具炊器。古有“牛鼎(函牛鼎)”之說,即可放入一頭全牛的超級巨鼎,《后漢書·劉陶傳》:“其危猶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詩人所以眷然顧之,潸焉出涕者也。”李賢注:“函牛之鼎謂大鼎也?!扁叶∪鐡袢〔划?,就會招致國民“牛鼎烹雞”之譏,《呂氏春秋·應言》:“市丘之鼎以烹雞,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背1扔鞔蟛男∮?,可見先民區(qū)分鼎器之精細入微,現(xiàn)已出土銅鼎有高達三尺“鼎王”后母戊方鼎(見圖2,國家博物館藏),也有形制不過四寸贏霝德鼎(見圖3,故宮博物院藏)。

        圖1 曾伯克父鼎

        圖2 后母戊方鼎

        圖3 嬴霝德鼎

        (二)鼎之種類,琳瑯滿目

        “洪爐熾炭燎一毛,大鼎炊湯沃殘雪”(唐·韋應物《易言》),鼎不僅有體型大小之分,亦含樣貌種屬之別,如《爾雅·釋器》:“鼎絕大謂之鼐,圜弇上謂之鼒,附耳外謂之釴,款足者謂之鬲。”北宋邢昺疏:“此別鼎名也,鼎最大者名鼐。體圓斂上而小口者名鼒。附耳在鼎表者名釴??睿熞?。鼎足相去疏闊者名鬲?!蓖ㄓ[《說文》涉及鼎屬的字詞主要有釴、鬲、鉹、、鑊、鬵諸字,鼎族字詞的規(guī)模大、類型多、密度高反映了“該類領(lǐng)域的字詞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應用程度、關(guān)系親疏、情感褒貶乃至人們對同類事物的區(qū)分精細度。”[7]

        1.陶鼎瓦鼎(足中空)

        “瓦鼎薦蔬食,但取充饑腸”(北宋·陳與義《書懷示友十首》),瓦鼎又名陶鼎,為陶制(多屬夾砂陶)有耳有足的炊器,乃鼎之早期原型,《后漢書·禮儀志下》:“(東園武士執(zhí)事下明器)瓦鼎十二,容五升。”河南鄭州新石器時代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即以陶鼎最多,其中鼎足有鴨嘴形者,淅川下王崗(龍山文化)挖掘出紅陶折腹盆形鼎(見圖4,河南博物院藏),而陜西華縣發(fā)現(xiàn)的鷹形陶鼎(見圖5,國家博物館藏)堪稱藝術(shù)精品?;蚍Q瓦鬲(三足,形似鼎而無耳),《孔子家語·致思》:“魯有儉嗇者,瓦鬲煮食。”或謂石鼎(陶制的烹茶用具),(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拓跋儉神道碑》:“居常服玩,或以布被、松床;盤案之間,不過桑杯、石鼎?!睓z視《說文》,古代陶鼎主要分為鬲、釜、鍑等。

        圖4 紅陶折腹盆形鼎

        圖5 鷹形陶鼎

        (1)鬲屬

        “鬲,鼎足曲也”(《玉篇·鬲部》),鬲鼎(見圖6)又名分襠鼎,在鼎類中較為特殊,是鬲與鼎之混合體,兼具兩者優(yōu)點,黃侃《說文同文》亦曰:“鬲同鼎?!必c鼎相似,然足空,且與鼎腹相通相連,便于更大面積地接受火燒傳熱,盡快將牲肉等食物爛熟,“鬲的形制特異,為中國古文化的特有之物,在中國的古文化中存在長久而普遍,形制作風俱多變化,故可視為中國古文化的一種代表化石”[8]19。上古鬲國相傳為夏方國,西漢在其地設鬲縣。

        鬳(yàn)?!墩f文·鬲部》:“鬳,鬲屬。從鬲,虍聲。”[1]62鬳乃鬲類器物,古亦屬飪鼎,段《注》:“鬲,鼎屬也?!盵6]111(清)桂馥疑鬳作,見《說文義證》:“鬲屬者,疑從屬,本書‘甗,也。’虍聲者,戴侗曰:‘唐本虍省聲。’”軍謹按:虍為鬳之聲符,兼表義,《正字通》引(明)王應電《同文備考》云:“從虍者,飾以虎文也?!濒e當是虎文鬲鼎。

        (2)釜屬(三足鼎)

        釜古屬鼎類,先民爨器炊器。釜鼎即鼎鍋,明徐渭《代贈梁尚書公序》:“其所缺大者鼎釜無不告矣,小者豆俎無不咨矣?!贬t(yī)書《素女經(jīng)》亦云:“(夫女之勝男,猶水之勝火,知行之)如釜鼎能和五味,以成羹臛?!睗词衅骂^鎮(zhèn)黃河北岸栗樹溝先民遺址(屬仰韶文化)出土彩陶“器形主要有釜鼎、小口尖底瓶、缽、罐、盆、甑、缸、陶球、陶哨等”[9]88。漢代流行一種“五熟釜鼎”新炊具,釜內(nèi)分數(shù)格,可同時烹調(diào)各味食物,類似今西南地區(qū)流行的鴛鴦火鍋,《三國志·魏志·鐘繇傳》:“魏國初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為之銘曰:‘于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鐘,實干心膂?!迸崴芍ⅲ骸啊段郝浴罚呼砦幌鄧晕迨旄Ψ兑蛱予T之。釜成,太子與繇書曰:‘昔有黃三鼎,周之九寶,咸以一體使調(diào)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彰顯出古人活學活用、推陳出新的美鼎美食追求。

        鬹(guī)?!墩f文·鬲部》:“鬹,三足釜也。有柄喙。讀若嬀。從鬲,規(guī)聲?!盵1]62鬹為烹食的大鼎鍋,指三足釜,段《注》:“《廣雅》:‘鬹,鬴也?!斜梗斜沙?,有喙可寫物,此其別于者也?!盵6]111鬹亦同鑊、鑴,《集韻》:“鬹,鑊也。通作鑴?!濒k之特色為其具手柄、長喙,便于宴會賓客取用,《說文系傳》:“今見有古銅器如此嘴為鳥喙?!?/p>

        (3)鍑屬(大口鼎)

        “飲從歡喜河流借,饌自摩尼釜鍑分”(清·黃景仁《李繡川招集廣住庵看桂并贈叢輝上人》),鍑為古代民眾常用鼎鍋,(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四曰:“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于下,飯熟光滅?!逼湫慰诖鬅o足,易攜帶,《漢書·匈奴傳下》:“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多赍釜鍑薪炭,重不可勝?!鳖亷煿抛ⅲ骸板?,釜之大口者也?!?/p>

        鍑(fù)。《說文·金部》:“鍑,釜大口者。從金,復聲?!盵1]294鍑古指大口鍋釜,“茶仙”陸羽提及唐時人們慣用鐵鼎煮水泡茶,耐久實用而茶香甘醇,回味無窮,《茶經(jīng)卷上·四之器》載:“鍑(或作釜,或作鬴):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yè)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nèi)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內(nèi),易其摩滌;沙澀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稚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于鐵也?!卞嚰粗蟛杵奋牟瓒﹁F鼎。

        2.高足鼎、長腳鼎

        圖6 獸面紋商鬲鼎

        圖7 楚王酓歬鐈鼎

        圖8 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

        圖9 獸面乳釘紋方鼎

        3.鬵鼎蒸鼎(無底無足)

        鬵鼎為上古先民發(fā)明的一種類似蒸鍋的鼎器,楊伯峻主張鬵鼎即魯國之讒鼎,《春秋左傳注》:“《說文》云:‘鬵,大鬴也。一曰鼎大上小下若甑曰鬵。讀若岑?!嫸ιw即鬵鼎,鬵、讒音近通假耳。讒鼎本是魯所有,《韓非子·說林上(4)楊伯峻此處篇名引文有誤,應為《韓非子·說林下》:“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雁(贗)往。”》謂齊伐魯,索讒鼎云云,《呂氏春秋·審己篇》《新序·節(jié)士篇》皆作‘岑鼎’,不知是此鼎否。然魯之讒鼎早已在齊,叔向未必能暗誦其銘文,此或晉之鬵鼎銘也?!盵10]1237因讒鼎為魯?shù)睾币妵鴮?,被強鄰齊國覬覦索取,魯人懼其“中山竊槽”致使秘技外泄,故以贗鼎誆之,后以“讒鼎”代指“假冒之物”。

        鉹(chǐ)?!墩f文·金部》:“鉹,曲鉹也。從金,多聲。一曰鬵鼎,讀若。一曰《詩》云:‘侈兮哆兮?!盵1]294段《注》:“《鬲部》曰:‘鬵,鉹也?!c此為轉(zhuǎn)注?!盵6]703鉹同、鬵,《集韻》:“鉹,鬵鼎也?;驈氖??!便r也屬鬵鼎,《爾雅·釋器》:“鬵,鉹也?!惫弊ⅲ骸皼鲋莺翥r為鬵?!薄额惼そ鸩俊芬嘣疲骸般r,鬵鼎,即甑也?!便r乃鬵鼎,即今南方地區(qū)流行于云貴川用于燉肉熬粥、烹煮美食的鼎鍋食皿,俗稱“鼎罐”,《正字通·金部》:“舊注音侇。(即鬵)鼎即甑也??脊弊ⅰ疀鲋莺翥r’與方言合皆鼎也。猶今南楚黔粵之鼎鍋?!?/p>

        4.烹鼎陪鼎

        “釅茶三五碗,意在鑊送邊”(南宋·釋慧遠《偈頌一百零二首》其一),鑊鼎屬大鼎,為王公貴族進行祭祀、宴飲禮儀活動時煮牲用的烹飪器,《儀禮·少牢饋食禮》:“雍人陳鼎五,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豕鑊之西?!?清)胡培翚《儀禮正義》注:“鼎五:即五鼎,指羊鼎、豕鼎、魚鼎、臘鼎、膚鼎。”《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编嵭ⅲ骸拌Z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齊多少之量?!?988年山西太原晉源區(qū)金勝村晉國趙卿墓(即趙簡子)出土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銅鑊鼎(見圖8,湖北省博物館藏)。

        鑊(huò)?!墩f文·金部》:“鑊,鑴也。從金,蒦聲。”[1]294鑊乃烹祭牲用的大鍋,段《注》:“《(儀禮)少牢饋食禮》有羊鑊、有豕鑊,鑊所以煮也。”[6]704古人煮牲肉用鑊鼎,食用時還配套有羞鼎、刀、匕等,故稱陪鼎,《周禮·春官·大宗伯》:“視滌濯,蒞玉鬯,省牲鑊,奉玉齍?!编嵭ⅲ骸拌Z,烹牲器也?!辟Z公彥疏:“省牲鑊者,當省視烹牲之鑊云?!?/p>

        鑴(xī)?!墩f文·金部》:“鑴,瓽也。從金,巂聲?!盵1]294《集韻·支韻》:“鑴,《博雅》:鼎屬。一曰日旁氣?!辫勚付ο荡箬Z,段《注》:“瓦部曰:‘瓽,大盆也。’然則鑴與鑑同物?!盵6]704《玉篇·金部》:“鑴,大鑊也?!辫勍?,屬取食鼎器,《方言》十二:“、餟,餽也。”鑴亦為古人祀祖祭器,段《注》:“,小餟也。《方言》:‘鑴,餽也?!队衿吩疲骸??!稄V雅》:‘祱,祭也?!堃嗤??!盵6]222鑴鼎鑊鼎盛牲肉遙祭列祖列宗習俗濃烈。

        鑑(jiàn)。《說文·金部》:“鑑,大盆也。一曰監(jiān)諸,可以取明水于月。從金,監(jiān)聲?!盵1]294鑑為甀、甕,古屬鼎器,段《注》:“盆者,盎也?!读枞恕罚骸菏贾舞a?!⒃疲骸a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溫氣。春而始治之?!脆嵲迫绠I,醢人作醢云涂置甀中,則鑑如今之甕。字從金,必以金為之也?!盵6]703據(jù)鑑可知,早至西周時先民即已利用銅鼎來制冷貯存食物,使得四季均有鮮食可饗,《周禮·考工記》:“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编嵭⒃疲骸拌a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p>

        5.四足方鼎(附耳)

        “平琮鎮(zhèn)瑞,方鼎升庖。調(diào)歌絲竹,縮酒江茅”(北周·庾信《周祀方澤歌·昭夏》),方鼎乃兩耳四足的方形飪食器,如后母戊鼎、禾大方鼎、獸面乳釘紋方鼎(見圖9,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等,獸面乳釘紋方鼎造型典雅美觀,反映出商代早期青銅鑄造水平頗為精湛。

        (三)鼎之部件,精妙絕倫

        “內(nèi)須和鼎鉉,外亦倚珠鈐”(南宋·程公許《上曹憲使五十韻》),鼎作為古代炊具重器,先民不僅于鼎身飾以龍紋、饕餮紋等進行美化,為適合人們挪動搬移、清潔存儲,于鼎之部件也設計奇巧,精益求精,《儀禮·士冠禮》:“離肺實于鼎,設扃鼏?!辟Z公彥疏:“設扃鼏者,以茅覆鼎,長則束其本,短則編其中。”折射出古人追求完美、工匠精神的審美旨趣。

        鍵(jiàn)?!墩f文·金部》:“鍵,鉉也。一曰車轄。從金,建聲。”[1]295鍵同鉉,《說文句讀》卷二十七:“鉉,舉鼎具也。《手部》:扛,橫關(guān)對舉也?!抖ω浴罚骸澹憾S耳金鉉;上九:鼎玉鉉。’馬云:鉉,扛鼎而舉之也。干寶曰:凡舉鼎者,鉉也?!辨I本義指鼎上貫通兩耳的橫杠插件,通楗,專門用于提鼎挪鼎的木制(或鐵制)構(gòu)件,后引申為“關(guān)鍵”義,段《注》云:“鍵,謂鼎扃也。以木橫關(guān)鼎耳而舉之,非是則既炊之鼎不可舉也,故謂之關(guān)鍵,引申之為門戶之鍵閉。《門部》曰:關(guān),以木橫持門戶也。門之關(guān)猶鼎之鉉也。從金。此以木為而字從金者,系于鼎而言之也。抑《易》言金鉉,則鍵有金飾之者矣?!盵6]704

        (四)鼎之美食,膾炙人口

        “清晨寶鼎食,閑夜郁金香”(唐·王績《過漢故城》),先民對鼎器如此講究,鼎內(nèi)美食自然是佳肴珍饈,“舌尖上的中國”絕非浪得虛名,而是實至名歸,《淮南子·說山訓》:“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高銹注:“有足曰鼎,無足曰鑊?!鳖亷煿抛ⅲ骸岸Υ蠖鵁o足曰鑊?!薄赌淆R書·劉休傳》亦云:“帝頗有好尚,尤嗜飲食,休多藝能,爰及鼎味,問無不解?!?/p>

        “王生和鼎實,石子鎮(zhèn)海沂”(西晉·潘岳《金谷集作詩》),鼎實指鼎中所盛之食物,語出《易·鼎》:“九二,鼎有實?!焙蠓褐付ΡP殊滋異味,金文作,《筠清館金文》:“跋周冏鼎?!饼徸哉渥ⅲ骸皟鬃?,不見《說文》,鼎實,此之通假?!盵13]305西漢賈誼《新書·諭誠》即云:“及智伯分吾以衣服,餡吾以鼎實,舉被而為禮,夫國士遇我,我固國士為之報?!?/p>

        “鼎餗也應知此味,莫教姜桂獨成功”(南宋·劉子翚《花椒》),西晉文學家陸云《答孫顯世詩》頌曰:“鼎實重飪,芳烈再扇。奕葉弘道,天祿來宴。”先民不僅用鼎鍋煮牲肉魚鮮,亦用它來熬煨粥等米面流食,如粥等佳肴美饌。南宋陸游《食粥》贊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薄墩f文》載、鬻、。

        (2)鬻食稀餐

        “鼎實嘉俎,樂人登歌。神其來享,降??锥唷?隋·佚名《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上古用鼎烹煮牛羊等牲畜乃貴族特權(quán),《周禮·天官·內(nèi)饔》:“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编嵭ⅲ骸叭∮阼Z以實鼎,取于鼎以實俎。實鼎曰脀,實俎曰載?!倍蟊娂Z食并不富余,為滿足百姓生存需求,鼎主要是熬鬻,鬻通粥,義為“稀飯”,然稀飯香粥“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調(diào)鼎集第八卷·茶酒部》),(南宋)鄭剛中詩有“此生余日眥君腸,饘粥棄饑自有余”(《封州大率園不蔬人采小蓼食之葉尖而細號尖頭》)之嘆,見證著中華國民菜肴菜譜的飲食流變史。

        “餅爐飯甑無饑色,接到西風熟稻天”(南宋·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粉餅古稱粉糍,米粉食品,用鼎鍋煎烙而成,《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食,糗餌、粉糍?!编嵭ⅲ骸肮蕰僮鞔?。鄭司農(nóng)云:‘糗,熬大豆與米也;粉,豆屑也;茨字或作糍,為干餌餅之也?!^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糍。餌言糗,糍言粉,互相足?!?/p>

        2.肉羹湯汁

        “嘗新爭擘紅泥酒,知味誰調(diào)玉鼎羹”(南宋·王炎《懸圃黃梅半墮草間》),古代祭祀時盛在铏器內(nèi)調(diào)以五味之羹稱铏羹,《周禮·天官·亨人》:“祭祀,共大羹、铏羹。賓客亦如之?!辟Z公彥疏:“云‘铏羹’者,皆是陪鼎膷(牛肉羹)臐(羊肉羹)膮(豬肉羹),牛用藿,羊用苦,豕用薇,調(diào)以五味,盛之于铏器,即謂之铏羹?!?明)楊慎《丹鉛總錄·鳳盉》亦載:“唐碑文:‘瓦釜之于黃鐘,饕鼎之于鳳盉?!?鳳盉)器名。見《博古圖》?!?/p>

        3.鼎煮技藝

        “惟有鄧公留不去,松根搘鼎煮菖蒲”(北宋·黃庭堅《避秦十人》),除了選好材、配好料,要打造色香味俱全的上佳菜肴,炒菜技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先民用鼎不斷設計出烹煮、煎熬、蒸烤、翻炒食物等花樣眾多的烹調(diào)技巧,讓美食質(zhì)感脆嫩,回味無窮。

        (1)以鼎煮熬食物(動作)

        (2)水沸物熟出氣(貌狀)

        “華堂靜,松風竹雪,金鼎沸湲潺”(北宋·陳師道《滿庭芳·詠茶》),鼎內(nèi)水開食物翻滾香味彌漫,常形容美味,古有“鼎沸”一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馳波跳沫,汩濦漂疾。”呂向注:“‘漂疾’以上皆水之深盛相激涌沸奔流之貌?!?/p>

        “望望璽封頒紫閣,骎骎鼎味熟黃梅”(南宋·程公許《壽楊浩齋二首》其二),據(jù)上可知,鼎作為上古先民常用的烹飪器、調(diào)味器,《說文》鼎類字詞詳盡記錄著其體型、種類、部件、鼎實諸多層面,或?qū)俣Σ?,或從鬲部、部,或歸瓦部、金部,縝密構(gòu)建起一個體大思精、含義雋永的立體型鼎族譜系,每個字詞無一不讓世人津津有味、垂涎欲滴,為古代中國贏得了“舌尖上的中國”“吃在中國”“美食中國”等鼎味盛譽,華夏美食美味都至今仍大名鼎鼎、如雷貫耳?!昂腿绺?,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執(zhí)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左傳·昭公二十年》),飲食對國人而言不但乃生存之本,更屬治世良方,“中國哲學家慣于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14]14,古圣先哲們熱衷借助飲食來譬喻談論政治國事,而隱喻(漢語典籍稱譬喻、比喻、比況等)利用事物相似性原理作為心智基礎對另一事物進行形象表達、聯(lián)想說明,“不僅屬于一種語言手段與修辭技巧,更是一種認知工具、思維方式與生存基礎,體現(xiàn)出人類賴以思維與行動的觀念系統(tǒng)之本質(zhì)特征,故能最終躍升為古人體驗萬物、語言理解、知行合一的普遍概念與認知利器”[15]。鼎早至殷商時期即被賢達智者用于形容修身齊家、治國理政,“說之善者,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據(jù)史籍記載,伊尹曾背負鼎俎見湯,喻以烹調(diào)致湯王道之事,見《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于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毕鄠饕烈鼘⒍嵠┯鳛樘煜隆爸廖?最美好的滋味;最美味的食品)”,用淺顯貼切、生動鮮活的鼎味案例讓求賢若渴之成湯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進而奮發(fā)圖強,一舉開創(chuàng)了殷商一代不朽功業(yè),《呂氏春秋·本味》亦載:“湯得伊尹,祓之于廟,爝以爟火,釁以犧猳。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高誘注:“為湯說美味。”后遂以“調(diào)鼎”“調(diào)羹鼎”“調(diào)和鼎鼐”喻治理政事,而“調(diào)鼎手(調(diào)和五味之人)”指稱經(jīng)綸天下之材,可見鼎味與國政牽涉甚深,一部《說文》鼎食美味史堪稱中華先民調(diào)和五味、勵精圖治的政治隱喻史。

        三、革故鼎新,鼎化萬物:禮樂文明視野下《說文》“鼎”之演化譜系輯證

        “有如合萬鼎,就沸烹群檢。天陽盛焚爍,鬼力爭炰燖”(北宋·王令《過揚子江》),鼎作為古代中國禮樂文明的代表器物、理念核心,并非凝滯不動的,而是經(jīng)過昔圣時賢不斷地語義闡發(fā)、思想演繹、功能擴展,使得它具有與時俱進、適應社會、滿足需求的變化神通和鮮活靈性,典籍文獻、字里行間均篤實載錄著鼎器于先民生活滄海桑田的演化譜系,而求諸“文字當以許氏為宗,必先究文字,后通訓詁,故《說文》為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但能通《說文》,余書皆未讀,不可謂非通儒也”(清·王鳴盛《說文解字正義·序》)[16]149,通覽《說文》鼎類字族主要表現(xiàn)為:祀祖祭器、墓葬明器、辟邪禮器、長壽藥器、精巧玩器、薰爇香器、雅致茶器、度量衡器、司法刑器等,凸顯古人充分利用鼎彝來完成各種社會功能,是日常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必備器什,考索約略如下。

        (一)祀祖祭器

        “弭難九州宜祭鼎,慶云翔鶴誤聲詩”(北宋·晁說之《上元前再金題南莊壁二首》其一),鼎不僅是人類炊食的日常器皿,先民也賦予其供祭先祖、謹終追遠的宗教職能,《京氏易傳·鼎》:“木能巽火,故鼎之象;亨飪見新,供祭明矣?!蓖蹩冏ⅲ骸胺诧兪?,享祀為先,故曰供祭明矣?!币远κ臣漓胂茸嬲凵涑鲅S子孫緬懷追憶先考先烈們的宗族人文情懷。

        貞(zhēn)?!墩f文·卜部》:“貞,卜問也。從卜,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盵1]69《說文系傳》:“《周禮》有大貞禮,謂卜人事也?!必憣贂庾?,從卜、從貝(甲骨文原作“鼎”,后省改為“貝”),本義指占卜問吉。鼎本為食器,此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

        鼑(zhēn)。《集韻》:“鼎,古作鼑?!秉囃Γ嘧鳌柏?卜)”,《字匯·鼎部》:“鼑,籀文以為貞字?!薄墩滞āざΣ俊芬嘣唬骸包?,籀文貞字?!秉嚬偶粗讣漓?、占卜之義。

        用鼎將食物煮熟作為貢品祭祀祖先緣來有自,清人錢泳《履園叢話·鬼神·祭品用熱》曾精辟指出:“(大凡祭祀之品需用熱者)考古之鼎彝,皆有蓋,俱祭器也。其法,先將犧牲粢盛貯其中,而以蓋覆之,取火熬熱,上祭時始揭蓋,若今之暖鍋然。所謂‘歆此馨香’也。若祭品各色俱冷,安謂之‘馨香’耶?余家凡冬日祭祀,必用煖鍋,即古鼎彝之意?!?/p>

        (二)墓葬明器

        “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禮記·檀弓下》),死者為大,先民篤信靈魂不滅,把亡人視若神明來侍奉,然鼎乃貴重器皿常被親人作為隨葬用品置入墓室棺槨埋于地下,以便亡靈在陰間繼續(xù)享用,然西周時用鼎殉葬制度卻有明確身份數(shù)量嚴格限定,見(東漢)何休注《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不能隨意逾越僭制,“三代以上,多金而少石。鐘鼎彝器,皆金也;三代以下,彝器罕見而碑碣如林,于是金少而石多”(清·俞樾《春在堂襍文·續(xù)編二》),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一期文化出土陶器268件,而鼎類器物居于大宗,罐形鼎有14個,盆形鼎為4只,缽形鼎共19口,總計41件,比例高達15.29%,可見曩時鼎葬習俗普遍。

        (三)辟邪禮器

        “神鼎一鑄魑魅怖,法鼓四震波旬悲”(南宋·洪咨夔《送游考功將漕夔門七絕》),相傳夏禹鑄九鼎,其上鏤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明辨真?zhèn)?,成為社會大眾用于?qū)妖辟邪、逢兇化吉的禮器法器,《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四)長壽藥器

        “藥鼎高低鑄,云庵早晚苫”(唐·陸龜蒙《秋日遣懷十六韻寄道侶》),鼎并非只限于烹飪,先民也利用藥鼎來煎藥煉丹,意圖祛疾去疴、延年益壽,甚至羽化登仙、長生不老,

        《鼎錄》:“(西漢)平帝元始五年鑄一鼎,受二斗。其文曰:‘藥鼎?!悖朔謺?。”[5]17北宋著名道士張繼先吟詠“藥鼎堅牢延壽命,情思放恣損天真”(《金丹詩四十八首》)之語,南宋范成大描述“久病厭聞銅鼎沸,不眠惟望紙窗明”(《枕上》)之句,而在道教理論中鼎器也屬內(nèi)丹名詞,鼎位于人之頭部,器是指下腹丹田,鼎、器二字合用比喻煉丹之法象,李簡易《玉溪子丹經(jīng)指要》稱:鼎器者,陽爐陰鼎也,玉爐金鼎也。乃還丹之樞紐,神氣歸藏之府。歸而有二:一曰內(nèi)鼎神爐;一曰外鼎法象,以藥鼎企求永生彰顯出鮮明的道家特色。

        (五)精巧玩器

        “得畫書彝鼎,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在先民看來,鐘鼎鬯圭等貴重財寶可在老百姓陷入困苦饑饉時用于救急紓困,“不腆先君之敝器”告糴于鄰國,這符合周人備荒古禮義舉,見《國語·魯語上》:“鑄名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若盍以名器請糴于齊!”韋昭注:“名器,鐘鼎也?!蓖瑫r鼎彝乃精雕細琢的銅器珍品,故能成為騷客士子附庸風雅、收藏呵護的精致玩器,清人彭遵泗《蜀碧》卷二:“賊(指張獻忠)設鑄局,取藩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內(nèi)外寺院銅像,熔液為錢。其文曰‘大順通寶’?!倍ζ饕嗫蛇M入文物市場進行交易,漸成風尚,(明)陸人龍《型世言第三十二回·三猾空作寄郵,一鼎終歸故主》:“孫監(jiān)生算定了,邀了個舅子惠秀才,外甥鈕勝,合伙要局詹博古,著人去道:‘相公聞得你買了個好鼎,要借看一看?!?/p>

        (六)薰爇香器

        “公堂講罷看山坐,香鼎茶鐺相勸酬”(南宋·戴表元《送程敬叔教論赴建平》),作為禮儀之邦,先民用香鼎香爐來熏香敬神,達到“古鼎焚龍涎,照壁名人畫”(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內(nèi)白鷂招妖》)驅(qū)蟲透氣、思古念昔的遙深境界,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六八回云:“古鼎里香煙裊繞,燒著上等檀香。”尋覓香鼎香爐的發(fā)展源流史,也是古圣先哲們從鼎彝銘器受到啟發(fā),禮樂教化加以利用的歷史結(jié)果,南宋趙希鵠考證曰:“古以蕭艾遠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之踽足豆,香毬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香爐之制始于此?!?《洞天清錄·古鐘鼎彝器辨》)趙氏所論堪稱洞見。

        (七)雅致茶器

        “覺來落日窺簾影,茶鼎松風潑鼻香”(南宋·潘玙《秋日閑居二首》),中國被譽為“茶的故鄉(xiāng)”,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乃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物資與文明使者。饒有意味的是,先民對泡茶品茗的器皿也相當講究,研制有茶鼎等,其形“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唐·陸羽《茶經(jīng)·風爐》),茶鼎又名燎爐、鐐灶等,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三·皇帝初九日圣節(jié)》:“御前頭籠鐐爐,供進茶酒器皿等?!?/p>

        (八)度量衡器

        “規(guī)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quán)衡取其平”(《禮記·深衣》),作為衡量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標準尺度,統(tǒng)一度量衡(指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之標準或器具的統(tǒng)稱)是古代中國歷代王朝實施大一統(tǒng)、解放生產(chǎn)力的重要舉措。(北宋)蘇軾《徐州蓮華漏銘》亦云:“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付之于度量與權(quán)衡?!睉?zhàn)國時商鞅變法的主要功績即率先制造標準器,如“商鞅量”,“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并出土有秦鐵權(quán)與秦詔版度量衡器的考古實物。然鮮為人知的是鼎在上古很早被用作量器,如鬲古屬鼎器,可容五觳之量,《說文·鬲部》:“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盵1]62其型制長度“凡為轅,鬲長六尺”(《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鑊鼎作為古時宴享、祭祀的大鼎,亦具明確度量的標準,《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编嵭ⅲ骸拌Z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齊多少之量?!?966年陜西咸陽塔兒坡挖掘出刻容記重的秦六斗銅鼎、私官銅鼎,1979年武功縣出土魏國的信安君銅鼎量器,1987年湖北十堰市發(fā)現(xiàn)刻容記重的西漢汝陰侯銅鼎,2003年河南洛陽文物交流中心收集了一銘刻有容量的魏國右孠銅鼎,而泌陽出土平安君鼎,銘刻“四分<(<是戰(zhàn)國時魏、衛(wèi)等諸侯國量器單位名稱)”,實容1800 mL,足證鼎對確立通行標準、維護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功不可沒。

        (九)司法刑器

        “安爐立鼎法乾坤,鍛煉精華制魄魂”(北宋·張伯端《絕句六十四首》),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法制完備,且領(lǐng)先世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冬,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隨賦晉國一古鐵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笨追f達疏:“(范宣子制作刑書)今荀寅謂此等宣子之書可以長為國法,故鑄鼎而銘之以示百姓,猶如鄭鑄刑鼎(仲尼譏之,其意與叔向譏子產(chǎn)同)?!毙潭χ歌T有刑法條文的金屬鼎,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們考慮到讓全體國民敬畏遵守國法國紀,故鑄刑法于鼎彝,唐人沈亞之《省試冊三道》云:“鄭產(chǎn)以刑鼎興譏。是稱叔代,昭然薄厚,豈俟敷陳。”刑鼎別名刑器,《漢書·五行志上》:“火未出而作火,以鑄刑器,臧爭辟焉?!?唐)顏師古注:“鑄刑于鼎,故稱刑器?!毙膛c法相輔相成,有刑即有器,公元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子產(chǎn)將本國的所有法律條文均鑄刻于象征諸侯權(quán)位的銅鼎,置于王宮門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而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與荀寅鑄刑鼎,乃中國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動。晉國大夫羊舌肸(字叔向)、孔子及蔡史墨等主張維護舊禮制,反對政治改革,曾尖銳指責(鄭)子產(chǎn)、(晉)趙鞅等鑄刑書于鼎革新舉措。事實上鑄刑鼎公布成文法的政治活動乃中國法制史上的重大進步,是對陳舊落后的法律觀念、刑法制度以及社會秩序的一種否定,打破刑書藏于官府而百姓“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之僵硬信條、迂腐慣例,結(jié)束了法律的秘密狀態(tài),使刑法制度逐步具有客觀性、規(guī)范性,邁向法典化、公開化,開創(chuàng)了先秦法制建設新紀元,屬于社會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的突出標志。有鑒于鼎對推動社會關(guān)系發(fā)展、反映人們切實需求的普法功效,史學大師呂思勉曾精辟論述到:“刑書必著于鼎,蓋亦有由?!吨芏Y·秋官》司約:‘凡大約劑書于宗彝。小約劑書于丹圖。若有訟者,則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ⅲ骸蠹s劑,邦國約也。書于宗廟之六彝,欲神監(jiān)焉。小約劑,萬民約也。’古之人篤于教,刑法之始,參以神權(quán),刑書必著于鼎,蓋由是昉,后遂習為故常也?!盵17]311-312究其因鑄刑鼎不僅在于鼎彝乃國邦權(quán)柄象征,具有權(quán)威性、神圣性、實用性,同時求諸詞義“既膺九命錫,乃建洪范疇。鼎革固天啟,運興匪人謀”(唐·徐浩《謁禹廟》),鼎字本身即蘊含“鼎革”“鼎新”之義,寓意著變革、革新、鼎新革故、激濁揚清,如《易·序卦傳下》:“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有著旗幟鮮明的政治指向與意識形態(tài)。尤為特別的是,“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唐·白居易《詠史》),鼎亦屬古時烹殺罪人、威懾黔首的酷刑獄具之一,《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唐)司馬貞述贊:“赴鼎非冤,誠知所處。”用鼎鑊煮死犯人之刑罰盛行于周及秦漢之間,秦并設為常刑,《漢書·刑法志》:“(秦)有鑿顛、抽肋、鑊烹之刑?!鳖亷煿抛ⅲ骸岸Υ蠖鵁o足曰鑊,以煮人也。”故史書典籍中載有“鼎烹(亨)”“五鼎烹”“鼎轘”“(刀鋸)鼎鑊”“鑊煮”“(斧鉞)湯鑊”等詞語,體現(xiàn)出上古鼎曾肩負司法刑戒職責,平添了其民族秘史中的另類色彩。

        “誰將五鼎盈前食,肯換秋風一箸鱸”(唐·朱長文《華亭吳江道中偶作十絕》),鼎作為上古國邦重器國器,其所涉及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精致典雅等主題,往往讓世人魂牽夢縈、流連忘返?!案?,去故也;鼎,取新也”(《易·雜卦》),鼎甚至在以《周易》為代表的上古哲學體系中是一個充滿無窮生命力的鮮活個體與通靈器皿,絕非故步自封、食古不化的陳舊迂腐代表,而是一革故鼎新、興利除弊、昂揚向上的新勢力完美化身,幾千年來成為炎黃子孫汲取智慧、開創(chuàng)未來的動力源泉與效仿對象,然有人面臨極端抉擇時亦有不慎誤入歧途者,如漢武帝時權(quán)臣主父偃即陷入“五鼎食”“五鼎亨”懸殊境遇怪圈,見《漢書·主父偃傳》:“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顏師古注:“五鼎亨之,謂被鑊亨之誅。”遍檢歷代文獻典籍,必須明確指出的是,鼎乃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精神符號、器物化身、至高象征。

        四、九鼎至尊,鼎立華夏:中華大一統(tǒng)視界下《說文》“鼎”之國家建構(gòu)解讀

        “定鼎百世長,橐弓四夷靜”(北宋·黃庭堅《重贈徐天隱》),先民認知事物嚴格遵循認知原理,取法天地萬物,對表征家國命運、人世盛衰的器皿更是頗為講究,不敢絲毫懈怠,“成王定鼎于郟鄏”(《左傳·宣公三年》),這一著名歷史事件《說文》亦有字詞載錄。

        鄏(rǔ)?!墩f文·邑部》:“鄏,河南縣直城門官陌地也。從邑,辱聲?!洞呵飩鳌吩唬骸赏醵ǘτ卩P鄏?!盵1]132郟鄏指周朝東都,段《注》:“《逸周書》云:周公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兜乩碇尽吩唬汉幽峡ず幽?,故郟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是則漢之河南縣,《左傳》之郟鄏也。周時郟鄏為大名,漢時專呼城外官陌為郟鄏陌,舊名之僅存者,故皇甫謐、杜預皆云:縣西有郟鄏陌也。許君先舉漢陌,后舉周地?!盵6]287郟鄏本為古山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

        “文章立事須銘鼎,談笑論功恥據(jù)鞍”(唐·羊士諤《西川獨孤侍御見寄七言四韻一首》),鼎上古時期乃重器國器,非凡夫俗子所能擁有,其往往與圣王明君、王侯將相等緊密關(guān)聯(lián)。“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銘著于鼎鐘,名稱垂于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其作為祭器禮器,鼎已逐漸脫離了食器爨具的口腹之欲,其形體規(guī)制開始具有追古攝昔、比擬天地的永恒價值。鼎之誕生并非無的放矢,它身上均鐫刻銘文,以旌有功者,目的在于永垂不朽、激勵后世,《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圣賢以此鏤金版而鐫盤盂,書玉牒而刻鐘鼎?!崩钌谱⒁赌印罚骸白林P盂,銘于鐘鼎,傳于后世?!闭菑倪@個角度而言,鑄鼎定鼎這一上層統(tǒng)治者行為即浸染了開國立邦、山河永固的強烈政治意義,如西晉潘岳《西征賦》:“考土中于斯邑,成建都而營筑;既定鼎于郟鄏,遂鉆龜而啟繇?!笨脊湃祟悓W大師張光直力主“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可以說是最為令人注目的特征,是從意識形態(tài)上來說它是在一個整體性的宇宙形成論的框架里面創(chuàng)造出來的”[18]131進而支撐“中國古代的文明是一個連續(xù)性的文明”[18]131遠見卓識,而美國漢學家牟復禮(F.W.Mote)亦贊同“真正中國的宇宙起源論是一種有機物性的程序的起源論,就是說整個宇宙內(nèi)所有的組成部分都屬于同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它們?nèi)家詤⑴c者的身份在一個自發(fā)自生的生命程序之中互相作用”[19]19。誠如斯言,歷代學子文人都將鼎視為法天則地、包攬宇宙之名器神器,相傳中華始祖黃帝造鼎時認真參照天地人進行有效建構(gòu),從而使得鼎問世即自動攜帶“萬物有靈”、洞察忠奸之特殊法力,如(三國魏)著名文學家曹植《黃帝三鼎贊》云:“鼎質(zhì)文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象太乙。能輕能重,知兇識吉。世衰則隱,世和則出?!痹摱σ逊撬资婪财鳎丫邷贤ㄓ内?、貫穿天地的魔力,北宋史學家劉敞《鼎銘》亦曰:“帝興神鼎,象天地人。赫赫神鼎,聿維國珍。光潤龍變,其德日新?!?明)碩學鴻儒郭子章更是將三鼎(寓意天地人)與人體四肢五官、圣賢仁者等全息互埒對應起來,“鼎,象也。黃帝作三鼎,象天地人,謂之寶鼎。禹收九牧金,鑄九鼎,謂之神器。人臣而睥睨神器者,謂之問鼎。蓋重甚矣。中虛見納,受實于內(nèi)。人臣如九二之有實,則為明主,所謂圣也。二居巽體,巽而耳目聰明,二之實也。五居離體,柔進而上行,得中則應乎剛,五之實也。五下用九二有實之賢臣,上用上九玉鉉之圣臣,如此方謂之以養(yǎng)圣賢。圣賢在左右,用能正位凝命,上承天休,如此方謂之以享上帝,而鼎固矣”(《鼎論·論圣賢》)[20]131。反映出鼎乃上古人類“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占風氣,布籌算”(東晉·葛洪《抱樸子·雜應》)參照系數(shù)、師法目標與借鑒客體,是先民經(jīng)天緯地、原道征圣的日常對象,從而締構(gòu)起鼎作為涵攝天地人、遺澤海內(nèi)外的語義環(huán)境、邏輯結(jié)構(gòu)及政治基礎。

        “兩階羽舞三苗格,九鼎神金一鑄成”(北宋·晁端禮《鷓鴣天·萬國梯航賀太平》),細閱史冊古籍,華夏民族最能作為國柄、社稷終極象征的最佳代言者非“九鼎”莫屬,相傳夏禹曾鑄造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尚書·禹貢》),夏商周上古三代朝廷尊奉九鼎為指代國家政權(quán)的傳國至寶。戰(zhàn)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天子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于泗水彭城下,《史記·封禪書》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則興,鼎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據(jù)說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鑄九鼎,九鼎被視為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華夏各族承繼王業(yè)正統(tǒng)、延續(xù)中華正宗的普遍共識,“從某種程度上說,理清名物詞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層次,也是我們對古籍詞語進行去偽存真、忠實還原的‘古史辨’過程,意義重大”[21]。九鼎與中華大一統(tǒng)的政治命題、歷史敘事和民族共識息息相關(guān)、不可或缺,大一統(tǒng)乃古代中國自西周以來立國的核心思想、政治主流,《春秋》開篇:“隱公元年春,王正月?!薄豆騻鳌酚栕鳎骸按笠唤y(tǒng)也?!贝笾缸鸪纾淮笠唤y(tǒng)即尊崇一統(tǒng),而非“大而一統(tǒng)”,國家無論大小,人口不在多寡,只要歷法、政令、國家、民族、思想、禮儀、度量衡統(tǒng)一及“車同軌,書同文”等均屬尊崇一統(tǒng),“大一統(tǒng)成為中國歷代王朝立國興邦的基本觀念”[22]223。鼎乃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史的“萬有引力”、青春秘訣、制勝法寶,先民早已認識到人心向背“在德不在鼎”(《史記·楚世家》),鼎(比喻政權(quán))屬“有德者居之”(《白虎通義》卷五),漢趙開國皇帝劉淵(匈奴族)定國號為“漢”,意即繼承漢朝基業(yè),以示“正統(tǒng)”,強調(diào)“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上可成漢高之業(yè),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jié)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嶇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后主,以懷人望”(《晉書·劉元海載記》),證明自身統(tǒng)治的正當性、合法性,史家贊譽其“不遠儒風,虛襟正直,則昔賢所謂并仁義而盜之者焉”(《晉書·劉曜載記》),赫連勃勃(匈奴族)建大夏國,“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晉書·赫連勃勃載記》),石勒(羯族)、慕容廆(鮮卑族)、苻堅(氐族)等均將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以鼎為代表的天命無常、唯德是輔、華夷無別等進步思想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替民族融合、國家統(tǒng)一作出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昭示出鼎文化對北方內(nèi)遷各族超強的向心力、凝聚力、驅(qū)動力,即“落后的征服者被先進的被征服者所同化”(恩格斯《反杜林論》),強化華夏56個民族的集體認同感。

        “楚有扛鼎士,出門不得歸”(南朝宋·吳邁遠《長別離》),基于鼎意味著國家重器,非凡夫俗子所能挪移,故古人往往將能舉鼎扛鼎之力士勇夫視為蓋世英雄加以稱頌,如:

        《禮記·明堂位》:“崇鼎、貫鼎、大璜、封父龜,天子之器也?!编嵭ⅲ骸俺?、貫、封父皆國名。文王伐崇。古者伐國,遷其重器?!币蚨ο笳鹘缴琊⒐史Q寶鼎,西周《大盂鼎》銘文曰:“盂用對王休,用乍且南公寶鼎?!倍Ρ痪踬F族作為旌功記績、彰善癉惡的邦器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紀念,以記載盛況,故鼎字被賦予引申出“顯赫”“尊貴”“盛大”“鼎位(指宰相等重要職位)”“鼎興”“鼎能(最有才能)”“鼎甲(科舉榜內(nèi)狀元、榜眼、探花之總稱)”“鼎元(狀元)”等褒義色彩?!吧褓饨抵梗窬d長”(隋·佚名《五方帝》),鼎并非笨重浮夸的無益擺設,其本身即承載著國運鴻祚、帝位永垂、綿延子孫的崇高使命,《晉書·汝南王亮等傳序》:“(光武雄略緯天,慷慨下國)休祉盛于兩京,鼎祚隆于四百?!蹦晏柲宋覈壑茣r代特有的體現(xiàn)皇權(quán)、家天下、大一統(tǒng)的一種紀年法,始自西漢武帝,史載劉徹于汾水遇寶鼎視作祥瑞,故改年號為“元鼎”(公元前116—前111年),見《史記·孝武本紀》:“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古代帝王對年號剔選極其嚴苛,兼具深刻的執(zhí)政意愿、政治動機、文化含義,因鼎之舉足輕重,故常被擇為帝王年號,三國時吳末帝孫皓曾以“寶鼎(266—269年)”為年號,十六國時翟魏國君瞿釗(即翟魏定鼎帝)亦取年號“定鼎(391—392年)”,史冊或記作“神鼎”,后涼末主呂隆年號也有“神鼎(401—403年)”,鼎于帝王年號頻繁出現(xiàn)見證著其歷史地位、時代標志。“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易·鼎》),因鼎在天下臣民心目中至高無上、不可撼動,故折鼎覆鼎往往意味著國勢兇險叵測,而遷鼎移鼎隱喻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晉書·桓玄傳贊》載:“肆逆遷鼎,憑威縱慝;違天虐人,覆宗殄國?!痹诙ο笳魍跷坏蹣I(yè)、國家政權(quán)、太平興旺、穩(wěn)定統(tǒng)一等強大語義語境下,觀鼎窺鼎、問鼎訊鼎均被詆訐、斥貶為覬覦王位、圖謀不軌,西晉陸機《五等諸侯論》云:“故強晉收其請隧之圖,暴楚頓其觀鼎之志?!倍局赣诙π袨楸欢Y儀典制所不容,常譏諷沾取非分的利益,見《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字子公)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鼎分鼎爭、鼎峙鼎立則預示著割裂山河、盤踞一方(貶義)。

        五、結(jié)語

        “寶鼎見兮色紛缊,煥其炳兮被龍文。登祖廟兮享圣神,昭靈德兮彌億年”(東漢·班固《寶鼎詩》),世界上諸多古老文明都曾先后歷經(jīng)石器時代、銅石并用時代、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旅程,卻唯有中國先民于青銅時代即創(chuàng)造出登峰造極、獨步世界的青銅文化,唯有鼎成為古代中國社稷政權(quán)的至尊象征,可謂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zhì)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與先秦時代獨具特色的權(quán)力表達系統(tǒng),其體現(xiàn)彰顯出的民族秘史不僅屬于中國先哲的物質(zhì)進化史,更是堪稱華夏民族的精神進化史。饒有意味的是:鼎絕非僵硬過時的上古文物,而是有著生命活力的時代先鋒,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形成的重要向心磁、黏合劑、強力膠,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張閃亮名片、時尚標簽、金字招牌,正日益閃爍著璀璨耀眼的奪目光芒,如中央政府先后饋贈西藏、新疆、內(nèi)蒙古、寧夏、廣西各省寓意團結(jié)奮斗、繁榮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的民族團結(jié)寶鼎。2014年12月13日,國家在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設立國家公祭鼎,象征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覺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而中國于1995年10月21日亦贈予聯(lián)合國總部世紀寶鼎厚禮,江澤民主席致辭云:“在這慶祝聯(lián)合國成立50周年的時刻,中國政府向聯(lián)合國贈送‘世紀寶鼎’,蘊含著素稱禮儀之邦的中國12億人民對聯(lián)合國實現(xiàn)其崇高使命的良好祝愿。正在從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中國人民,愿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迎接更美好的新世紀?!盵23]325漢字是記錄中華文明的表意體系,鉤沉抉隱《說文》寶鼎文化意識可給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合理內(nèi)核、上古注腳、智慧經(jīng)驗,使其重煥生機、造福環(huán)球,從這個意義而言,以《說文》為代表的字書辭典既是著者對兩漢及以前朝代(鼎)天地萬物、風俗典制等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匯編與鴻章巨制,也是朝野學子對古今社會動態(tài)與思想源流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學術(shù)總結(jié)與人文反思,進而可理解歷代圣賢先后編撰卷帙浩繁的大量字書、詞典、類書絕不是僅僅滿足于著書立說的個人嗜好,而是肩負家國天下與歷史傳承的沉重使命,寄寓著先民繼往開來的經(jīng)驗積累、世界感知與國民意識,故能演化為古代中國士子同仁自覺自律的知識啟蒙與行為指針,因此《說文》寶鼎文化等不但是古人理解早期中國世界秩序的一種自我視角與認知方式,并且螺旋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亦為華夏民族遺世而獨立、賴以生存、承前啟后的思想之根、文化之源、國脈之鼎與心靈之家,受到自上而下全體國民的高度重視與集體諳習,正如國際漢學泰斗(英)李約瑟強調(diào),“中國思想中的關(guān)鍵詞是‘秩序’(order),尤其是‘模式’(pattern)”[24]。要之,一段“以540部首為分類導引、以字詞本義為系聯(lián)網(wǎng)絡、以天地人合一為宇宙理念”[25]的《說文》寶鼎文化意識嬗變漫漫旅程實即一部神州大地全體炎黃子孫“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鼎興鼎盛的民族融合路、集體奮斗史、祖國歡樂頌,始終在寰宇中震蕩著時代最強音。延至今日,鼎歷久彌堅,仍是56個民族患難與共、攜手前行、攻堅克難的正能量、好聲音、主旋律。無論歲月如何變幻,鼎屹立如初,引領(lǐng)中華民族繼古開今、續(xù)寫輝煌。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白浆| 国产传媒剧情久久久av| 青青草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毛片80s网站| 久久久久麻豆v国产精华液好用吗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 国产亚洲精品hd网站|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中国孕妇变态孕交xxxx| 真人直播 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青草| 小黄片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深夜放纵内射少妇|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1页| 又色又爽又黄又硬的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亚洲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片|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清| 免费国产一级片内射老| 大尺度极品粉嫩嫩模免费| 丰满熟女高潮毛茸茸欧洲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澳门蜜桃av成人av|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av色综合网站| 美利坚合众国亚洲视频|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app| 国产av影片麻豆精品传媒|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更新|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首创麻豆| 99热久久精里都是精品6| 噜噜噜色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