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興
(西安航空學院圖書館,陜西 西安 710077)
近年來,我國大力促進文化與旅游協調發(fā)展,相繼出臺多項文旅融合相關政策舉措,諸如《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關于開展休閑農業(yè)和鄉(xiāng)村旅游升級行動的通知》等。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二者共融共生。2018 年,被形象地譽為“詩和遠方”相結合的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成立,文旅融合跨進新時代,也掀起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的研究熱潮。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雒樹剛部長從理念、職能、產業(yè)、市場、服務、交流等6個方面提出了文旅融合的發(fā)展路向;馮健指出文旅融合體現在要素資源的互動、業(yè)態(tài)價值的互補以及運行目標的互贏,即通過文化與旅游要素深度結合、交叉滲透與整合重組,從而形成新的文旅產品業(yè)態(tài)和價值鏈,取得“1+1>2”的業(yè)態(tài)融合疊加效應[1]。
然而,文旅融合進程中也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張朝枝、朱敏敏提出文旅融合的三層次發(fā)展路徑及其可能面臨的問題“批判”,并指出與國內的“靈魂載體說”角度相當,國外圖書館文旅融合實踐強調文旅兩種業(yè)態(tài)在原有基礎上的協同、合作、整合關系[2]。從文化屬性來看,圖書館與旅游休閑具有同源性,二者密切聯系,相互促進。1985年伍永仁從讀者的旅游視角提出了“搞活”圖書館工作的思路[3]。1995年王世偉論述了圖書館與旅游六大要素與三大資源體系的關系及發(fā)展設想[4]。何廣榮[5]、宋玉真[6]、傅寶華[7]等指出圖書館旅游服務的重要性、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作為典型旅游文化載體的圖書館,既是文旅融合升級的關鍵領域,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圖書館應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原則與思路,積極擴展職能,推動圖書館與旅游業(yè)雙發(fā)展,不斷實現文化高效能傳播。藉于此,筆者對國內外圖書館文旅融合主題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發(fā)現不足,提出改進建議,以期為深化圖書館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提供有益鏡鑒。
國內文獻主要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庫,以“圖書館文旅融合”為主題詞,檢索結果為57條,相關研究成果刊發(fā)在《圖書館建設》《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圖書與情報》(策劃“文旅融合的學界回應”專題1期)《圖書館》(策劃“文旅融合”專題1期)《圖書館研究與工作》(策劃“圖書館文旅融合浙江經驗”專欄)等圖情專業(yè)期刊上,文獻作者大多來源于公共圖書館。且從2018 年起該主題已引起部分學者的較高關注,該段資料也將作本綜述的主要來源。國外文獻方面,以Elsevier 為數據源,關鍵詞為“cultural tourism”o“rtourism”and“l(fā)ibraries”進行檢索,文章類型選擇 Review articles 和 Research articles,檢索到與主題相關的英文文獻69 篇,研究成果主要刊載在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等。
圖書館自身具備旅游休閑功能,作為游客與旅游機構間的樞紐,用文化的力量賦能旅游,在圖書館、文化與旅游事業(yè)發(fā)展上發(fā)揮著多方面重要的積極作用。毛近菲[8]、周曉蓮[9]、陳宏力[10]等學者分別闡述了圖書館在人文休閑旅游、生態(tài)旅游以及旅游產業(yè)等方面的功能價值。馮佳介紹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外圖書館在提供文旅資訊、成為旅游勝地、展示社會風情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1]。Hüseyin Kayaa、Halil Kurt介紹了圖書館在土耳其薩夫蘭博盧(番紅花城)魅力文化旅游中的潛在作用和貢獻[12]。K.Toki’c 等分析了在旅游中圖書館作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該學者還指出了圖書館在旅游業(yè)中扮演著信息角色、教育角色、文化功能和旅游景點等角色,認為圖書館在旅游中的文化功能體現在它是游客與當地人之間跨文化互動的一個領域[13]。V.Tosic等提到了圖書館在促進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并以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作為案例進行了介紹[14]。
此外,圖書館參與到文化旅游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拉動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作用。諸如匹茲堡卡內基圖書館吸引的游客比卡內基科學中心和匹茲堡鋼人隊(美式橄欖球隊)加起來還要多,為當地貢獻了9 100 萬美元的經濟效益。另一項對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的研究表明,該館新總部建立的第一年就接待了游客230萬人次,帶來了可觀的區(qū)域經濟效益[15]。
圖書館發(fā)揮文化和休閑功能,引入“文化元素”開展旅游服務,或打造成為文化地標、觀光旅游景點的融合探索屢見不鮮。1973年成立的大英圖書館全部納入了大英博物館圖書館部的收藏,使大英博物館的旅游基因自然而然地移植融入了大英圖書館,且蘊含了莎士比亞、狄更斯、拜倫、簡·奧斯丁等文學巨匠以及福爾摩斯等文化元素,吸引著廣大游客。1984年Charles Goeldner介紹了收藏特色旅游品的圖書館,并介紹了科羅拉多大學商業(yè)研究部的旅游研究活動[16]。都柏林圣三一學院圖書館也因作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取景地而久負盛名,眾多游客慕名前去追尋哈利·波特中的奇幻建筑,并目睹珍貴的“凱特爾經典”珍藏。此外,被稱為“書魔方”的斯圖加特城市立圖書館、2018 年正式開放的芬蘭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古老巴黎地標性公共建筑的傳統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等都成為著名的旅游打卡地。
近年來圖書館文旅融合實踐探索逐步融入了文化感的設計、休閑化的功能、場景化的體驗,通過“跨界混搭”而產生圖書館文旅融合新的“化學反應”。融合模式趨于豐富,業(yè)已形成“景點+圖書館”“圖書館+民宿”“酒店+圖書館”等跨行業(yè)合作發(fā)展形式,陸續(xù)開展地方會展,紅色旅游服務、研學服務等“復合式”文旅融合服務活動[17-20]。筆者主要歸納為3 種融合模式類型:第一,“空間融合型”,即圖書館憑借獨特的館藏、歷史價值、建筑或空間設計而打造成為文化景觀,或將圖書館(分館)建到景區(qū)、民宿、書院等旅游地,向游客、導游及旅游管理部門等提供旅游文獻資源及信息等服務,如天津濱海新區(qū)圖書館、桐廬縣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等;第二,“內容融合型”,即圖書館利用技術或專業(yè)技能來創(chuàng)造有思想的文化產品、創(chuàng)意內容或者專業(yè)知識符號,通過創(chuàng)意設計將圖書館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如南京圖書館設計的“生活小物”產品、北京大學圖書館賀年卡、圣地亞哥公共圖書館文創(chuàng)產品商店等;第三,“活動融合型”,即通過教育、交流、展覽、推廣、體驗等方式闡釋了圖書館社會教育、文化傳承、娛樂休閑等屬性與功能,促使圖書館與旅游的全面融合,如紐約公共圖書館古藤堡印制的第一批拉丁文《圣經》的展覽旅游服務、中國國家圖書館組織的閱讀之旅、圖書館助力紅色旅游等。
此外,國內業(yè)界以研討會、培訓班、案例征集等方式多次討論了圖書館文旅融合事業(yè)發(fā)展的探索路徑和成就。諸如“新時代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fā)展浙江現象研討會”“融合協作發(fā)展——圖書館在文旅融合時代的使命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圖書館總分館服務創(chuàng)新交流研討會”等。
(1)旅游文獻資源的建設和開發(fā)。圖書館各類特色資源是文旅融合的基礎,圖書館深耕本地區(qū)域特色和充分發(fā)揮本館文獻資源優(yōu)勢,通過深入挖掘本館館藏文獻與本地自然景觀、歷史文化之間的聯系,加強地方文獻、特色館藏和珍籍的系統開發(fā)、建設與整合,加大旅游信息資源延展廣度與深度,豐富和完善當地旅游資源數據庫。黃雁湘從加強優(yōu)秀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fā)利用旅游信息資源的角度,提出了圖書館服務地方經濟文化旅游發(fā)展的具體措施[21]。尹美菊研究了館藏旅游數字化建設的原則、思路及要求,對不同類型的旅游信息數據存儲提出了技術規(guī)范要求[22]。鄭紅京提出了圖書館旅游信息數字化建設與利用的方式方法[23]。Peta Hopkins 等闡述了圖書館的音、視頻,照片等文獻資源的移動數字化及其如何有效參與文化旅游建設的路徑[24]??傮w來說,國內外旅游資源數據庫以高等院校為主,美國多數大型綜合性高等院校圖書館均擁有EBSCO公司旗下的全文數據庫HTC(Hospitality&Tourism Complete),我國以海南大學圖書館與海南省教育廳聯合共建的“海南旅游資源數據庫”為代表[25]。
地方特色主題圖書館建設在文旅融合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關案例有深圳市首家專門收藏旅游文獻資源的寶安區(qū)圖書館旅游圖書館、專以北京歷史文化書籍為特色而建的東城區(qū)第二圖書館、杭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中的主題圖書館建設等。主題圖書館通過分館、館外館和館中館等方式構建主題元素(服裝、動漫、茶葉等)鮮明的多類型、多載體資源體系,實現文獻為基礎的多種資源重組??缕街赋鲋黝}圖書館要走體系化發(fā)展道路和文旅融合發(fā)展道路[26]。郭春燕通過討論了公共圖書館建設旅游主題圖書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多種建設途徑[27]。
(2)圖書館旅游信息服務。圖書館積極擴充其社會功能和價值,因地制宜地采用“圖書館+”“+閱讀”“互聯網+”等服務深化圖書館文旅融合特色服務舉措與方式,提供豐富、精準、適用的旅游信息,推進圖書館“全域服務”。徐小紅依據旅游資源的級別、性質以及區(qū)域的差異,提出了多樣化的旅游閱讀服務方式[28]。Nwachukwu 等論述了通過信息通信技術為酒店業(yè)提供圖書館擴展服務以發(fā)展地區(qū)旅游[29]。王麗、熊伯堅構想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微展覽精準服務模式[30]。單紅波提出在旅游各個環(huán)節(jié)全面注入圖書館元素等圖書館融合發(fā)展路徑[31],并提出圖書館可積極深度參與到與鄉(xiāng)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戰(zhàn)略中,助力新型旅游業(yè)態(tài)。此外,還有城市書房、農家書屋進景區(qū)等舉措,體現出全域服務與全域旅游相融合的趨勢[32]35-40。
(3)圖書館服務旅游行業(yè)的體系建設與完善。通過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圖書館服務營銷能力以及深化旅游大數據研究等方面完善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體系。①現代科技手段應用。Dale Leorke等指出澳大利亞公共圖書館置于科技驅動的“智慧城市”視野中的發(fā)展探索[33]。蘇州第二圖書館的智能化書庫,將互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完美融合,打造煥然一新的現代化新概念圖書館。②強化圖書館旅游服務營銷。隨著市場細分、差異化服務競爭的日益加劇,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文旅宣傳體系對圖書館文旅融合至關重要。Sara Di Giorgio指出圖書館門戶網站作為意大利文化的宣傳窗口,需要不遺余力地持續(xù)推廣文化活動和旅游的協調發(fā)展[34]。③深化旅游大數據研究。Pasquale DelVecchio 提出社交大數據是旅游目的地實現智能增長的戰(zhàn)略資產,智能旅游中的社會大數據增強了旅游決策過程和個性化服務路徑選擇[35]。Chua A指出旅游相關利益合作者正試圖結合各種數據來源,包括社交網絡數據,Twitter上數字足跡(文本、圖片、移動終端數據等)為游客創(chuàng)造個性化的度假套餐,或為景區(qū)規(guī)劃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36]。
(1)理念問題。理念融合是基礎,文旅融合理念貫穿于圖書館的整體工作中,圖書館亟須轉變理念,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借勢而進。圖書館與旅游源起較早,且二者關系密切,然而文旅融合發(fā)展的意識尚未得到充分認識。日本許多基層公共圖書館主動形成適應契合游客需求的服務自覺,在館內最顯眼的位置擺放旅游指南文獻,積極提供旅游信息服務。王世偉提出新時代需要樹立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理念,從而更好地滿足文旅融合的新期待[37]。秦志華[38]提出需要圖書館轉變觀念,突破傳統服務思維的局限,才能更好地接受和適應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情況。
(2)關系問題。圖書館文旅融合進程中要正確處理事業(yè)與產業(yè)關系、本地讀者(基礎服務)與游客(延伸服務)的關系、單獨發(fā)展與聯合發(fā)展的關系。圖書館文旅融合需取長補短,協調事業(yè)特點突出的圖書館與強調產業(yè)特征的旅游業(yè)二者的市場屬性和公益屬性,從而能夠有效利用文化與旅游資源,促進圖書館發(fā)展。李國新、李陽提出需要思考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守正創(chuàng)新的問題,要防止把文旅融合發(fā)展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務異化為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的“旅游化”[39]。黃安妮、陳雅指出圖書館不能在參與文旅融合中丟失其基本職能和自身特質,應保持服務初心,明確自身社會職能,在保證公益性基礎上完善以公共圖書館為中心的商業(yè)生態(tài)鏈[32]35-40。韓曄指出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需要不斷強化合作意識,發(fā)展合作伙伴,各取所需,協同共促[40]。
(3)機制問題。圖書館文旅融合進程中存在專業(yè)人才匱乏、缺乏穩(wěn)定資金支持、服務欠缺標準與規(guī)范等問題,亟須完善圖書館文旅融合新機制。佟艷澤提出了圖書館文旅融合須健全圖書館內部的組織機制以及相關管理和服務制度、建立項目評估以及“培養(yǎng)+引進+激勵”的綜合人才培養(yǎng)等新機制[41]。E.Bovero 對意大利摩德納省圖書館館員進行了調研,評估影響圖書館文化旅游項目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探討在文化旅游中館員需要提升的專業(yè)技能[42]。查煒指出公共圖書館需從不斷滿足讀者、游客對資源服務、空間服務的需求出發(fā),及時吸收并深化對政策的理解與認識,制定相應的制度,形成標準化、規(guī)范化和實用性的工作方法[43]。
世界旅游組織(UNWTO)指出,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長,但圖書館文旅融合研究熱度與深度不盡如人意,與旅游業(yè)飛速發(fā)展的客觀狀況形成較大反差。目前我國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的研究以個人階段性研究為主,缺乏一定的持續(xù)性和系統性。新時代文旅融合視域下,圖書館亟需豐富理論研究視角,積極吸納休閑學、地理學、影視藝術、美食文化等跨學科知識,加大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夯實圖書館文旅融合理論基礎,增強跨學科融合的研究態(tài)勢,為圖書館文旅融合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強化相關學科中的方法工具的融合研究,為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發(fā)展提供重要工具指引。諸如借助GIS空間分析、戰(zhàn)略地圖、地理探測器等工具方法,融合分析旅游流特征和趨勢,助力旅游精準服務。
以往研究注重了圖書館旅游元素的融合,初步形成了“圖書館+”的旅游融合路徑,然而圖書館作為旅游景點及其與周邊景點聯動性和文化活動帶動性尚缺乏深入探索,融合發(fā)展實踐規(guī)模小、競爭力和影響力較弱,特色不突出,可參與體驗的項目較少,缺少優(yōu)質的品牌項目等諸多問題。因此圖書館需進一步延展服務、主動融合與聚焦旅游業(yè)及泛旅游業(yè),積極參與和培育塑造或建構全新融合路徑(圖1),可從旅游要素、旅游業(yè)態(tài)、旅游大數據、旅游合作等旅游業(yè)元素切合,不斷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路徑,促使圖書館文旅融合朝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特色化的全面深度融合發(fā)展。
圖1 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特色化的圖書館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路徑
既要注重已有研究中學者提出的“吃、住、行、游、購、娛”的“老”旅游要素融合,還要關注新的旅游六要素[44]:商、養(yǎng)、學、閑、情、奇,抓住現代旅游新特征和新機遇,形成融合有效切入點。積極探索旅游業(yè)態(tài)的多元化、氛圍化、高頻化的融合發(fā)展,橫向拓展融合鄉(xiāng)村旅游、休閑度假、康養(yǎng)旅游等多元化旅游產品,縱向延伸融合“旅游+”帶來的泛旅游產業(yè),如農業(yè)、健康、工業(yè)游等旅游新業(yè)態(tài)[45],創(chuàng)新圖書館拉動或帶動式文旅融合服務新模式。還可聚焦旅游大數據,通過游客數字“足跡”分析,培育新的文旅融合服務增長點,推進全域旅游的智慧化服務,或為旅游管理部門等提供有益發(fā)展政策建議等決策咨詢服務。強化文旅信息共享機制和合作交流機制,通過國內外、多行業(yè)、多主題領域協同共促,逐步形成協同齊發(fā)展的新格局。
“分工-交換”視角框架,文化政策作為其中一個核心要素之一,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46]。同樣,政策制度對圖書館文旅融合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文化和旅游部等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動態(tài)優(yōu)化、整合和出臺相關政策,統籌協調圖書館和旅游業(yè)的關系,為圖書館文旅融合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諸如,鼓勵建立旅游性圖書館,建議出臺政策支持重點文化類旅游景區(qū)、文化類旅游小鎮(zhèn)和重點旅游城市建設特色圖書館,以進一步提高旅游的文化內涵;或在一些旅游熱點區(qū)域,在文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運營中同時考慮旅游的需要;同時,有必要將旅游公共服務和文化公共服務一起,納入整個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穩(wěn)定的旅游公共服務投入機制。
圖書館需要深刻把握與研究文化和旅游方針政策,創(chuàng)新“多規(guī)融合”與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規(guī)劃銜接的制度設計,明確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圖書館戰(zhàn)略目標、發(fā)展重點和保障措施,以此完善、改革和創(chuàng)新文旅融合運營機制。譬如將研學游等服務項目納入圖書館業(yè)務范圍內、成立或整合適應本地旅游服務和發(fā)展的內設機構、鼓勵館員參與文旅融合服務專題研究等系列配套措施,不斷促使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落實落地與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