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美
《蔡根譚》有言:德者事業(yè)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人的品德是一切事業(yè)的基礎,就像蓋房子一樣,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就不可能有堅固而持久的房屋。誠如斯言,忠孝友悌是眾善之綱,修身立命之本。當官有當官的孝道,士民有士民的孝道;富貴有富貴的孝道,貧賤有貧賤的孝心。子女對父母行孝道,乃人之本分,兄弟姐妹互相愛護尊敬,乃人之倫常。正如《弟子規(guī)》中說“兄道友,弟道恭”,哥哥對弟弟友愛,弟弟對哥哥恭敬。兄弟和諧和睦,家和萬事興。慰父母之心,實際上也是一種孝心的體現(xiàn)。孝,這一傳統(tǒng)美德,應當隨著時光流逝,日趨深入人心,根深蒂固。高中生通過學習文化經(jīng)典,感受親情,尊敬長輩,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培養(yǎng)孝敬之心,讓這份感恩之心,融入日常生活,融入言行舉止。
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社會日益進步,物質越來越富足,溫飽不再是生計的難題。有了經(jīng)濟條件的支撐,生活中,身邊的的人不孝的都少了許多,但“孝”的界定僅僅與“金錢”有關嗎?由此,又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那么“孝”到底是什么呢?
曾經(jīng)讀過《子游問孝》的故事: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言辭簡潔質樸卻直抵內心之深處,在物質日益富足的社會,太多的人都認為所謂的孝,是指能夠奉養(yǎng)父母,就連身邊的狗與馬,也都要飼養(yǎng)。父母和狗馬都能養(yǎng)活,如果不能孝敬父母的話,那么奉養(yǎng)父母和飼養(yǎng)狗馬還有什么區(qū)別呢?真是話糙理不糙,孔子的話雖然有些刺耳、難聽,不過我們不得不稱道圣人的教訓實在是金玉良言。父母與子女所處的時代不同,思想觀念與文化水平不同,對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樣。這一點做子女的是應該體諒的。反思生活中鮮活的例子,特別是現(xiàn)在的中學生,這些孩子以“代溝”為理由,不與父母溝通交流,更聽不進去父母的諄諄教導。特別到了叛逆期,中學生情緒管理不當,與老師同學包括與父母關系頻頻緊張,于中學生個人而言,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道坎;于父母而言,更是親子關系的一道關。對此,學習文化經(jīng)典,中學生靜下心來,感受孝的本質內涵,反思自己的日常所為,從而對孝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
殊不知,真正的孝,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僅要從物質上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夫子有言:“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就是說盡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去做,有了好酒飯,讓父母吃,難道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這種情況,在《說文解字》中有表述“善事父母者為孝”。“善事”就是真正懂得如何去做。怎樣叫叫善事父母呢?孔子認為僅僅幫父母做事,給父母好吃的,這只是“事父母”,不是“善事父母”,所以不能算“孝”?!靶ⅰ本褪且龅绞冀K對父母和顏悅色,始終保持恭敬之心,這一條恰恰是最難的。如果不順從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們開心,又怎么滿足他們的精神享受呢?
那么,父母對子女會提出什么非分要求嗎?答案是否定的。高中生大多會在閑暇之余精心飼養(yǎng)寵物,比如小貓小狗等等,且不說給它們準備精美的口糧,不遺余力地照顧、關愛它們。喂飽小貓小狗之后,還知道遞給它們一些線團皮球之類的東西讓它們自得其樂。難道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父母,還不如它們嗎?為人子女難道不應該拿出耐心,分出時間,騰出精力來關注至親至愛的父母嗎?孝心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什么固定的標準,沒有什么規(guī)定的方式,只要讓父母安心、幸福、溫暖或高興,其實都是孝。
學習文化經(jīng)典,不僅是停留在知識層面的獲得,更是內心的豐盈與成長。古代賢人志士,他們的言行舉止穿過悠遠的時空,來到我們面前,生動鮮活感染激勵著我們!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舉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孝,于人子,乃本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莫不如此!學習文化經(jīng)典,就是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對廣大中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其實是民族精神的傳承!
社會在進步,經(jīng)濟在發(fā)展,作為高中生,對于孝道的踐行無須“高大上”。考心是實實在在的,不在于物質的貴賤高低,在于內心的真摯真誠。一杯熱茶是孝心,一句問候是孝心……孝不是一個物件,孝特別簡單,而是一種珍貴與美好的感情,充滿了兒女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感恩之心的生動詮釋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