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用心學習,傾力傳播,才能使這顆璀璨的民俗文化明珠更加熠熠生輝。無錫市錢橋中學依托自身辦學特色,成立了民俗文化社團并開設了相應的校本課程。課堂上,老師將一件件老物件的故事娓娓道來,引得同學們側耳傾聽;課堂外,同學們興趣滿滿,跟隨老師的步伐仔細尋覓民俗文化的足跡;民俗博物館里,小小解說員自信地拿起話筒,向來賓講解錢橋中學的民俗特色。在活動開展方式上,錢橋中學采用了浸潤式的文化體驗,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汲取知識、收獲樂趣,在活動中啟發(fā)智慧、增長才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錢橋中學民俗文化的魅力吧!
蠶桑業(yè)在無錫地區(qū)源遠流長,據(jù)《無錫市絲綢工業(yè)志》記載,從泰伯奔吳教民栽桑養(yǎng)蠶開始,無錫地區(qū)養(yǎng)蠶繅絲已有3200多年歷史。20世紀20年代,無錫蠶桑業(yè)盛極一時, “絲碼頭”的美稱遠播四方。四月,是我校的民俗文化月,為重溫吳地悠久的蠶桑文化,學校民俗文化社團的老師帶著我們一起體驗了養(yǎng)蠶。從買來的小小的黑色的蠶種到白白胖胖的蠶寶寶,我見證了它們的每一次蛻變。最神奇的是看著它們結繭、破繭。從蠶到蛹,從蛹到蛾,生命真的很神奇。
——初二(6)班 李昱哲
(指導老師:陸黎)
在陽山廟墩進行的探尋活動讓我感觸很深。當天天氣不算炎熱,卻也有些悶人。旅程還沒開始時,我以為這和普通的出游沒有什么兩樣,甚至有一點不情愿。直到活動開始我才發(fā)現(xiàn),我先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膚淺。當我在土地間發(fā)現(xiàn)一枚瓷片,這樣的興奮讓我難以言表,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歷史的思考。先祖留下的燦爛文明,我們應該好好去感悟,去體驗,去傳承,讓中華文明發(fā)揚光大。
——初三(14)班 張雨佳
(指導老師:高波)
黑磚白墻,綠樹紅花,我們靜靜地漫步于民俗文化長廊。涼風吹過,長廊兩邊的亭柱上掛著的節(jié)氣卡片輕輕擺動。每到一個節(jié)氣,就會“上新”同學們繪制的節(jié)氣卡片。我也用畫筆在白紙上描繪了自己心目中芒種的樣子:有金黃的小麥,蒼翠挺拔的大樹,靈活的螳螂,辛勤勞作的人們?!皶r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睆墓胖两瘢瑒趧尤嗣駬]灑汗水,用勞動換取豐收和幸福。祖輩留下的傳統(tǒng)美德需要我們年輕一代去傳承和發(fā)揚。一張小小的卡片,促使我們去了解節(jié)氣文化,傳播節(jié)氣文化,傳承民俗文化。
——初二(6)班 劉夕雯
(指導老師:芮春霞)
在中秋節(jié)來臨之際,民俗文化社團的老師也帶著我們體驗了月餅制作。操作臺上,金黃的面團閃著油,取一份餡,一份面,像包餃子一樣裹住,再拿模具一壓,便是一個月餅。面團在手中飛轉著,好像穿過漫漫古道,訴說著最淳樸、最簡單的溫情——團圓。模具也很考究,大多有著“花好月圓”等字,抑或一葉蓮一朵菊,以月餅這特殊的載體,傳承著一代又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初一(5)班 劉晨燁
(指導老師:殷嘉璐)
丹桂飄香的中秋,早已充滿了濃濃的節(jié)日氛圍,我們也要做一次中秋的麥餅啦。在期待中,一盆盆雪白的面粉端了上來,炒熟碾碎的黑芝麻分外香,和著一粒粒的白糖,分外好看。同學們興奮地蘸水、搟面,迫不及待地包著屬于自己的麥餅去烘烤。心細的女孩子掬一捧桂花洗凈,把軟糯香甜的味道也包了進去。終于一盤盤誘人的麥餅出鍋了,若有若無的幾縷芝麻的焦香,配了焦黃的顏色,樸素又美好。在這意義非凡的日子里,我們放下書本,去感受了那一份流傳千年的煙火氣。
——初二(8)班 鄭嘉睿
(指導老師:沈靜)
當我作為一名民俗文化展覽館解說員后備隊員踏進民俗展覽館時,當一個個歷史悠久的物品映入眼簾時,我意識到自己的身上又多了一份責任。我暗暗地對自己說:一定要當好民俗文化館的解說員,要把我們學校民俗館里的老物件解說給更多的人聽。我認真地熟悉著每一個老物件,從老物件的名字到它們的用途,再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民俗館的這些日子,我不僅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鍛煉了自己,也更加了解了吳地的這些老物件和老物件背后的歷史。
——初一(12)班 張小河
(指導老師:芮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