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悅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紫砂陶刻通過刻刀的技法來將文字以及繪畫展現(xiàn)出來,從而將整個作品的裝飾之美充分地彰顯出來,要是沒有藝術的構思、設計、技法以及紫砂藝人書畫功底的積累和再創(chuàng)造,就不能夠呈現(xiàn)出這樣的形式美感,也就是說紫砂藝人要充分地了解和應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不管是紫砂怎樣的造型類別,都能夠將獨特的文化語言以及審美價值賦予在作品上面,比如壺、瓶、盆、盤,或者是擺件、壁飾、文玩等等。俗話說的“書畫同源”,指的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演進。在陶刻裝飾的過程之中,要使得字與畫之間能夠有一個充分的融合,同時也要營造出一種藝術境界,使得能夠與陶刻書畫內容中所表達出來的場景畫面以及思想情感相吻合,使之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惟妙惟肖,因此,陶刻中的審美特征也是虛實相生、意境和諧、深邃悠遠的,讓人們在欣賞的時候能夠產(chǎn)生一定的想象和聯(lián)想,就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從而使得人們在思想和情感受到一定的啟發(fā)和感悟。
在紫砂藝術之中,陶刻的表現(xiàn)可謂是十分的豐富和精彩。沒有作品,陶刻也就無法產(chǎn)生,所以陶刻在不同的作品上,其表現(xiàn)的形式和主題也會變得不一樣,紫砂陶刻是以刀為工具,在紫砂的坯體上呈現(xiàn)出書畫的形式,在視覺審美上也會變得更為直觀,直觀的同時也十分的鮮明和具體。當我們在對陶刻作品進行欣賞的時候,要站在作品本身的基礎之上,然后再結合作品的功能和主題,欣賞和分析上面的陶刻內容,若是陶刻的內容喧賓奪主,蓋過了作品本身的主題和特色,那便不能夠稱之為是一件優(yōu)秀的陶刻作品,只有與作品本身相互融合、并且相輔相成,才算是優(yōu)秀的陶刻作品,也才能夠在藝術美感上給人以獨一無二的享受。這一款紫砂“花鳥四方對瓶”(見圖1)也將陶刻裝飾進行了充分的應用,與作品本身的主題和內容也相互融合在了一起,彼此互相相輔相成,且這款對瓶既具有著一定的實用價值,能夠用來擺放書籍、畫卷等等,也具有著很大的藝術觀賞性價值,使得整個環(huán)境得到了優(yōu)化,以及整個空間的格調得到了提升。
這一對紫砂“花鳥四方對瓶”整體的瓶身雖是以四方為基礎進行制作的,但是四邊的線條都帶上了一點弧度,看起來較為柔和順滑,不過于鋒利尖銳,反而有點圓潤飽滿,使得整個瓶的氣勢就顯得較為柔和典雅,瓶底形成了一個四方的底座,為整個瓶增添一份端莊穩(wěn)重的氣勢,此瓶還有一小節(jié)壺頸,拉高了整個瓶的高度,使得整個瓶看起來更加高聳,瓶口則與瓶底形成相互呼應的關系,都是方形的,除此之外,在瓶身的兩側還雕塑了獸耳的裝飾,既生動又形象,且細致而又入微,不僅能夠為整個瓶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又能夠為整個瓶增添一份莊嚴的氣勢,同時也賦予了此瓶豐富的文化內涵。
而最具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情懷的部分便是瓶身上的陶刻裝飾了,分別以詩詞和繪畫的形式來進行陶刻,以及傳達相應的思想和情感,從左到右第一個瓶正面所陶刻的主題內容是花間私語,兩只鳥站在樹枝上互相看著對方,好像是在竊竊私語,生動形象,自然而又逼真,就好似真的一般,而與這幅場景所相對應的便是反面所陶刻的詩詞了,每一個用刀刻出來的字就好像是用筆寫出來的一般,十分的傳神,流暢而又順滑,整齊地排列在瓶身上,所陶刻的內容則是高珩的《春日雜詠》“青山如黛遠村東,嫩綠長溪柳絮風。鳥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戀小庭中?!倍诙€瓶正面所陶刻的主題內容則是兩情相依,原本在一起竊竊私語的兩只鳥,現(xiàn)在已經(jīng)相互依偎的站在花枝上了,這一幅中花變多了,兩只鳥看向對方的眼神也變得不一樣了,與第一個瓶正面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反面所刻畫的內容是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管是畫與詩詞之間所產(chǎn)生的意境,還是對瓶之間場景的變化,都足以彰顯出了紫砂藝人陶刻技藝的高超與巧奪天工,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情懷。
這款紫砂對瓶中一共描述了兩幅畫面,都是以花鳥為主要內容,第一幅畫面所描述的是春天郊野的美好場景,表達的是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以及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而第二幅畫面所描述的雖然也是美麗的自然風光,但是其中的心境早已變得不一樣了,而之所以要以朱熹的這首詩來進行映襯,就是讓人們不要停止思考的步伐,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夠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感悟和體會,由此可見,此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情懷是十分豐富且深厚的,值得我們仔細地進行欣賞和品味。
綜上所述,陶刻裝飾技法使得作品的藝術之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得作品的文化層次和藝術境界得到了豐富,這便是其能夠得以廣泛使用的原因,同時也是其藝術魅力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