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俊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歷代的紫砂藝人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高超的技術手藝,將獨一無二的紫砂泥呈現出千變萬化的藝術風格以及文化特色,使其成為了一種藝術品,且兼具了實用性、藝術性以及觀賞性價值,它不僅使得紫砂藝術文化有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所呈現出來的文化現象更是別開生面,同時也使得人們在玩壺品茗的過程之中更具生活情趣。在紫砂壺的制作過程之中,不能夠有著矯揉造作的心態(tài),也不能夠是愁眉苦臉地進行制作,而應該是像創(chuàng)作一首詩或是一幅畫的時候,在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悟之后,再通過紫砂的形式將自己所領悟和體會到的充分地表現出來,從而所呈現出來的文化意境才是渾然天成的。制壺藝人要根據自己的領悟和體會為作品確立一個主題,然后再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創(chuàng)造和制作,在紫砂壺的方方面面都要將主題進行深入地升華,才能夠使得作品的藝術魅力得以提升。紫砂壺器型的組成都是具有規(guī)律的,只有做到整體的統(tǒng)一、完整與協調,才能夠稱之為是一把優(yōu)秀的紫砂壺。
紫砂藝術與大多數的藝術一樣,都是來自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紫砂藝術在造型藝術這一方面十分的豐富多彩、精彩紛呈,其中有一種類型的造型我們稱之為仿生器,這一器型就是圍繞著大自然中的植物果實進行創(chuàng)造和制作的,紫砂藝人應用高超的技術手藝,將其以紫砂壺的形式呈現出來,而與之題材類似的另一種器型則是筋紋器,這一類器型主要是以瓜果蔬菜中的筋紋為主,來將其中自然紋理的秩序感與韻律美通過紫砂壺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紫砂壺眾多的題材之中,仿生器與筋紋器經常會結合在一起進行使用,就比如以生活之中最為常見的南瓜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紫砂壺。這一款紫砂“南瓜壺”(見圖1)便是以南瓜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造和制作的,主要應用到的是仿生器型中的特點,將南瓜的形態(tài)生動形象地以紫砂壺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得原本古樸醇厚的紫砂壺又增添了一份自然風味。接下來便主要針對此壺的造型特征以及其中所蘊含的自然風味進行相應的探討。
這一款紫砂“南瓜壺”是在傳統(tǒng)圓器造型特征的基礎之上所創(chuàng)造和制作而成的,整個壺的壺身是以南瓜的形態(tài)為原型進行制作的,線條將整個壺身勾勒得圓潤而又飽滿,壺底則是采用一捺底的形式,使得整個壺看起來更加穩(wěn)重端莊,壺嘴的形狀是依照這南瓜的藤所進行制作的,藤上所突出來的一個個節(jié)疤也都清晰地將整個藤的形態(tài)刻畫得更加生動形象,壺嘴稍微有些許彎曲,在出水的時候能夠更加順暢且利落,而壺把與壺嘴一樣,都是由南瓜藤的形狀進行制作的,藤上的細節(jié)處理得也都十分細致,線條彎轉也十分的流暢、自然,壺嘴、壺把與壺身之間的銜接處處理得也恰到好處,十分的自然,壺口是圓形的,與壺蓋之間嚴絲合縫地閉合在一起,整個壺蓋也十分圓潤飽滿,與整體的造型特征相吻合,且蓋面有微微隆起的弧度,從整體的造型上來看,就好像與壺身融為了一體,壺鈕則是南瓜蒂的形狀,上面的紋理也都刻畫得清晰有致,自然彎折的樣子更是十分的生動形象、惟妙惟肖。
整個壺的造型通過對南瓜的身形、藤蔓、瓜蒂的刻畫描繪,使得整個壺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了南瓜的姿態(tài),而要說整個造型特征最具點睛之筆的便是壺身上的捏塑裝飾了,將南瓜葉的形態(tài)捏制出來,從壺把的一段開始延伸到壺身上,南瓜葉的紋理與細節(jié)之處刻畫得清晰有致、自然而又逼真,由此可見,制壺藝人技術手藝的高超與精湛,同時也為整個壺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生機,使其更加充滿了生命力,也飽含了自然中的風味。
這款紫砂“南瓜壺”以南瓜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造和制作,生動形象地將南瓜各方面的姿態(tài)都描繪了出來,使得人們在欣賞和品味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其中田園的氣息,好似回到了以往的農耕生活,從中感受田園所帶給我們的淡泊心態(tài),尤其是當我們處在現如今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對于大自然以及田園生活就更加地向往和追求,渴望自由寧靜的生活,此壺便能夠帶給人們這樣的感受,在欣賞和品味的時候得以放松和舒緩自己的心情,沉浸于其中的美好風味,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綜上所述,紫砂壺所體現的不僅是一項單純的傳統(tǒng)技藝,而是一種文化的呈現,即使在漫長時間的沉淀之下,其淡雅樸素的氣質依舊能夠廣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捧,紫砂藝術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它將生命的精神與活力以紫砂壺生動的藝術形象充分地展現出來,我們也能夠在其中看到紫砂藝術所蘊含的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