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守衛(wèi)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健康和飲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于是紫砂被稱作“世間茶具稱為首”,以其良好的透氣性和可塑性,贏得了廣大壺友的喜愛。在愛屋及烏的影響之下,紫砂器具也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藝術品類的舞臺之上,諸如文房用品、畫缸筆洗、賞瓶壺承等等,都采用了紫砂的材質,再輔以陶刻裝飾或者泥繪,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韻味,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古人的那種生活雅致和淡定從容。在紫砂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之中,宜興的紫砂藝人兼容并蓄、博采眾長,把書法、繪畫、篆刻等等藝術手法都充分地融入其中,讓紫砂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始終堅守文化的底蘊,這樣才能更加地抓住紫砂愛好者的需求和心靈的陪伴,使其成為了薪火相傳、代代不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而且在未來的發(fā)展空間和潛力巨大,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的這件紫砂陶刻作品《后赤壁賦》是以紫砂畫缸為載體,進行陶刻藝術創(chuàng)作。畫缸屬于文房用具的一種,又稱“案頭缸”、“卷缸”,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放置卷軸類書畫用器,流行于宋元明清時期,宜興的紫砂藝人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大力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其成為了一件精美的實用性很強的文人雅器。我的這件紫砂畫缸就是采用了六邊形的造型設計,棱線清晰,口沿精致,缸底置足,層次感十足,上面的陶刻裝飾題材采用了宋代著名大文豪蘇東坡的《后赤壁賦》,字跡秀麗雋永,刻繪一絲不茍,用刀嚴謹而井然有序,氣韻一氣呵成而別具一格,讓人非常驚嘆于作者的書法功底和陶刻技藝。眾所周知,紫砂陶刻就是一門以刀為筆,以坯為紙的藝術形式,特別是在文人雅士的參與之下,使得金石之味愈來愈濃厚,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陶刻作品畫缸《后赤壁賦》,器型的設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方器的創(chuàng)新和演繹,放置一些書軸畫卷還是非常的合適,同時環(huán)繞缸體的陶刻裝飾在白色描繪的點綴之下更加的清晰動人,讓我們在欣賞的過程之中情不自禁地吟誦這篇千古巨制,體會古人的胸懷和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
東坡先生的《后赤壁賦》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篇文章,其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類似這樣的句子在通篇的文章之中屢見不鮮,讓人不得不佩服坡公的風采斐然,說起這篇文章,就不得不說它的姐妹篇《前赤壁賦》,與前篇的江上泛舟不同,這篇文章從風景寫到情感的宣泄,最后進入幻境,迷離恍惚,表現(xiàn)了作者悵然若失的苦悶,但是其中更可以看到坡公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啟迪著我們,從而引起心靈的共鳴。紫砂藝術之所以發(fā)展到今天,和坡公有著莫大的關系,特別是紫砂文化的傳承和沿襲,坡公為其注入了歷史的韻味和滄桑之感。所以我們宜興的紫砂藝人以“東坡提梁”“東坡石瓢”等引之紀念,與蘇東坡有關的題材也是被廣泛地運用,我的這件紫砂陶刻作品《后赤壁賦》就是把紫砂鑲接而成畫缸形態(tài),采用了和紫砂方器成型相同的手法,在細節(jié)的處理之中也能夠看到作者的匠心獨運,全篇的陶刻裝飾需要非凡的定力和恒力,更需要非常扎實的書法功力和陶刻技藝水準,所以在過去的宜興,陶刻匠人被稱為“刻字先生”,也是一種表現(xiàn)尊敬的方式,因為他們不僅僅有傳統(tǒng)的紫砂功力,熟悉紫砂泥料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把紫砂藝術之中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都通過刀尖傳遞出來,讓我們更加體會到其中的無窮魅力。
結語:紫砂藝術的包羅萬象,決定了紫砂文化的受眾非常之多,特別是非常喜愛和熱衷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們,更是可以在紫砂的陶刻藝術之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情感的傳遞,在今天,紫砂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完善,紫砂藝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廣的新時代,我們賦予紫砂更多的表現(xiàn)形式,其目的就是讓越來越多的朋友都能夠從中汲取到紫砂的審美,提高我們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