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冬梅,李國凱,戴新華,周奕帆,王接圓,劉 虹,姜曉梅,彭凱哥,黃 松,把文娟,鄧 益,鄭鈞豐,胡小兵
亞東地區(qū)是西藏邊境縣之一,水資源較為豐富,主要來源于地表水、冰川水和大氣降水[1]。飲用水源水質狀況直接影響邊防官兵身體健康。為了解亞東地區(qū)邊防部隊水源水質現(xiàn)狀,加強該地區(qū)官兵生活飲用水保障,筆者于2020年9 月對該區(qū)域12 個重要水源點進行了飲用水衛(wèi)生學調查,相關調查結果如下。
1.1 水源資料 對西藏亞東地區(qū)邊防部隊重要生活飲用水水源點進行調查,現(xiàn)場調查水源類型(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水庫、溝塘、溪水;地下水包括深井、泉水、淺井等。)水源衛(wèi)生防護情況(取水點周圍半徑100 m 的水域內污染水源的活動;取水點上游1000 m至下游100 m 的水域可能污染該段水域水質的活動)、周邊環(huán)境(界柱、護欄、警示、污染源情況等)和供水方式(集中供水、二次供水、分散式供水)等信息,同時采集水樣共12 份。 所有水樣均按照GB5749-2006《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進行采集,根據(jù)相應檢測指標需求保存后冷藏,運送至實驗室進行理化指標檢測,不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檢測的樣本加入相應保存劑后待檢。
1.2 檢測指標 對采集的水樣進行實驗室理化檢測,檢測指標包含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9 項,毒理指標8 項以及其他指標2 項,共計19 項。檢測儀器主要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廣度計(島津6800),紫外分光光度計(賽默飛Evolution 201),離子色譜儀(瑞士萬通 940)等。
1.3 評定標準 水源質量評價參考GB3838-2002《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和GB/T 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準》進行評價。 飲用水水質檢測結果依據(jù)GB 5749-2006《國家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進行水質評價,其中10 項檢測指標按照附表13 “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質指標及限值”進行評價。 有1 項超出標準限值即判定為該水樣不合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檢測數(shù)據(jù)錄入Excel 2013 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應用SPSS 18.0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率的比較,檢驗水準α=0.05。
2.1 亞東地區(qū)邊防部隊飲用水源情況 調查的12 個水源點中,主要以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為主,水質類別均為Ⅲ類, 能滿足集中式生活飲用水要求, 其中山泉水7 個(58.3%),河水 2 個(16.7%),井水(80 米)3 個(25.0%)。 水源設施簡陋, 缺乏水質過濾設施及消毒潔治措施,9 個地表水水源點僅2 個搭建了簡易蓄水池后連接管網(wǎng)到達營區(qū),周邊設置圍欄均有損壞,缺乏定期維護和管理。
2.2 單項指標合格率情況 采集的12 份水樣總體合格率為16.7%,其中7 份為肉眼可見物不合格(有泥沙、黃色或綠色沉淀),1 份氟化物超標 (1.333 mg/L),1 份鐵(0.527 mg/L)、錳(0.1046 mg/L)超標,1 份鋅超標(1.7709 mg/L)。見表1。
亞東是西藏自治區(qū)邊境縣之一,轄以帕里鎮(zhèn)、桑多鎮(zhèn)等為代表的2 鎮(zhèn)5 鄉(xiāng), 平均海拔3400 m, 年平均降水量410 mm。帕里鎮(zhèn)是俯視亞東邊境地區(qū)的堡壘, 自古就是西藏南部的軍事重鎮(zhèn),亞東縣距離錫金首府甘托克僅85 km,緊鄰印度、不丹,靠近尼伯爾,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位[2]。 該地區(qū)地形地貌多樣,海拔落差大,北部以帕里鎮(zhèn)為代表,干旱多風,海拔在4300 m 以上,高山草甸為主,低溫少雪;南部以桑多鎮(zhèn)為代表,邊境線最低海拔1600 m,與不丹以亞東河相隔,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降水量可達873 mm[1]。亞東河為該地區(qū)境內流量最大的河,發(fā)源于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亞東縣的堡洪里峰東側山麓,進入不丹境內,改稱阿莫曲,于彭措林附近流入印度境內,改稱托爾薩河,再流入布拉馬普特拉河[3]。 亞東河水量充足、清澈,年均徑流量為17.1 億立方米,此外,還有多慶湖等大小湖泊34 個[4]。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采集的亞東地區(qū)邊防部隊的水源水質合格率較低,水質合格率低于張良科等[5]2014 年對日喀則地區(qū)生活飲用水調查結果,肉眼可見物、氟化物、鋅、鐵錳超標為主要問題, 廣大官兵飲用水安全問題仍然突出。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 點:一是本次采集的水源點都為新采樣點,檢測方法和參考指標更嚴格,以往的水源檢測主要為現(xiàn)場快速檢測,檢測指標較少。 二是水源的選址上缺乏科學合理的指導。 亞東地區(qū)無市政管網(wǎng)水,部隊生活飲用水全靠“自給自足,就地取材”,受駐地地理及氣候條件所限,水源點分散,自然條件比較艱苦,所采集水源多依靠山泉水、河水和井水等,旱季低溫時期,部分駐點只能依靠化雪取水甚至無水可用,全靠后勤補給。 三是水源點缺乏衛(wèi)生防護設施,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采集的12 份水樣中,1 份來自帕里鎮(zhèn)(河水),隸屬亞東北部地區(qū),部隊僅建立了簡易的蓄水池,并在周圍設置圍欄,未經(jīng)沉淀和消毒處理。 該水源點圍欄破損嚴重,蓄水池露天未加蓋,缺乏專業(yè)的管理和用水指導,若牛羊闖入有被糞便污染的風險;另外,冬天溫度低,氣溫可達零下10 ℃,管網(wǎng)無相應的防凍措施,一旦管路結冰,部隊取水困難,只能依靠后勤保障補給送水。 三是這些水源沒有經(jīng)過消毒、沉淀凈化等措施。 本次調查采集的其余11 份水樣來自亞東南部地區(qū)各駐地,水樣采集于2020 年5 月,南部地區(qū)正值雨季,雨量充沛,水流量大,泥石流多發(fā),僅有3 個水源點建立了蓄水池, 且未經(jīng)消毒和沉淀處理直接連接管網(wǎng)到營區(qū),一旦水源出現(xiàn)污染,部隊官兵有介水傳染病感染風險。結合本次調查結果,對亞東地區(qū)邊防部隊的飲用水水源提出以下建議:一是部隊駐點單位對水源選址要科學,有條件盡可能選擇水質合格的飲用水水源。對水源管網(wǎng)加裝防凍措施,防止水源及管網(wǎng)凍結。 二是對超標的水源進行凈化消毒處理,對檢測不合格的水源進行必要的改造,如配備凈水過濾裝置,使水質達到國標限值范圍內,并形成有效管理制度,定期維護并更換濾芯。 三是進一步加強基層部隊水質監(jiān)測及飲水衛(wèi)生管理人員培訓,為廣大官兵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
表1 亞東地區(qū)部分邊防部隊飲用水源水質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