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迅
我是確信我們都有一個沙漏的。沙漏里裝滿了我們的時間,沙子從孔隙流過,一端是過往,一端是未來。而生命與沙漏的可比性,在于里面蘊藏著的關(guān)于“節(jié)奏”的問題。有的沙漏里面沙子流動的速度很快,有的則很慢,這像極了我們的生命,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里掌握著獨有的“節(jié)奏”。
可能因為在備考雅思,于是我愈加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詞匯方面的缺乏。最近的某次聊天,我把自己的窘境擺在了相識的學弟學妹面前,并在末尾補上一句:“可要趁現(xiàn)在好好背單詞。”學弟點點頭說好的,學妹的回答則有些出乎意料,她的大意是,雖然知道這樣很好,但是她自己目前可能做不到。而我竟發(fā)覺后者的回答更為真實而準確。
倏地想起了類似的情景,自己的老師不是在大一時就提醒我們背單詞嗎?當時好像也是答應(yīng)后就沒了后文。太像了,我和那個學妹。其實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在別人提醒之后沒有做到,而后發(fā)現(xiàn)“果真應(yīng)該如此”時再去提醒后面的人,而后面的人重復(fù)著我們之前的做法,忽略,繼而醒悟。
我自然是出于善意去提醒相識的他們要積累詞匯,我的老師無疑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但很多時候這樣的好意,是對別人生命節(jié)奏的一種“干擾”。我不是在否定這種提醒本身的意義,我只是想說,有時候我們無須過度地去苛求。一些在當時自己都做不成的事,又怎能期待別人在那個年紀就要拼盡全力去完成呢?
沙子流動的速度的確需要我們倍加關(guān)注,但那是別人的沙漏,是屬于他們自己對生命節(jié)奏的把控。只可惜,我花了很久才明白這一點。
忘了在哪部電影里看過這樣的情景——一個老人對著一群年輕的孩子講一些人生感悟,說了一會老人便不說了。孩子們都很困惑這突然的停止,于是就問老人怎么不繼續(xù)說了。老人說,這可是你們自己的人生啊,你們要自己去試,去錯,去愛。
那些善意的、被時間證明過的人生經(jīng)驗與提醒不重要嗎?不,很重要,遠比我們想的重要。但還有一件事更重要,那就是你所擁有的那個沙漏本身,是你所把控的自己生命的節(jié)奏。
望著自己的沙漏,有時除了會對別人有所“干擾”外,我們也時常受到來自別人與外界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我是一個很易受影響的人。上大學后,那些別人關(guān)于未來的討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自己的判斷,我聽到聲音越來越近,伴隨著很明顯的緊張與焦慮。慢慢地,我看見越來越多與我相似的人,而周圍還有比我更“嚴重”的人。他們的沙漏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聲音的干擾,甚至有時他們自己都忘了那個沙漏的存在。
不去討論外界影響的好與壞,我只是想,有時候,我們得多看看自己,畢竟沙漏里裝填著的,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不用太急,急著勸那些在時間軸后面的人要拼盡全力,急著去解決所有同齡人都在面對的焦慮。我們應(yīng)該去聽聽自己,聽自己沙漏里那些時間流動的節(jié)奏。
當有一天沙子都流向了另一端,我們翻轉(zhuǎn)過來,那才會是自己認真走過的人生。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