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緬懷親人、紀(jì)念革命烈士,也會在這一天踏青、放風(fēng)箏、植樹——既有厚重的思念,又有游玩的歡笑,這就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情與思……
清明在第一朵梨花落后悄然而至,鵝黃的柳芽見證著我們祭祖掃墓緬懷逝者;而后輕輕拂去生離死別的辛酸淚水,攜一抹溫暖、明媚的春色,揉開一道道年輪一般的皺紋。不知在誰的兩頰輕輕一點,笑容便漣漪似的盛開在臉上。
清明的底色向來溫暖。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痹缭诿鞔迕鲯吣咕透で嘟Y(jié)成了“親家”?!袄婊L(fēng)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青年老少如脫籠之鵠,空城而出,尋野踏青。架起一支櫓,搖碎春的寂靜,“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jié)好煙光”。結(jié)伴踏青去,驚起鴛鴦逐浪飛,“清明桑葉小,度雨杏花稀”。撐開一片斑駁的樹蔭,擋住不遠處的雨簾,“野店垂楊步,荒祠苦竹叢”。在一條條柳枝中,我們寄寓別離之情;在一場場杏花春雨中,我們感喟思親之情。煙柳斷腸,深閨軒窗。清明時節(jié),意象在詩歌中流淌,同樣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感。
韋應(yīng)物獨坐雨中,禁火寒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遙想京師諸弟,思歸之心切切,“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他想起了故園的青青春草,耳畔流鶯正啁鳴。內(nèi)心的思緒被流鶯和春草牽出,搖搖晃晃飛向空靈的藍天。此刻,韋應(yīng)物也明凈如春,卻不像宋之問,遛著轡,顧影自憐,“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貶途中,無處安放的寂寞和思鄉(xiāng)之情順著柳芽野蠻生長,“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幾十年之前,宋之問也在一個清明仰望晴空。一根清明的柳枝,蘸起詩人的思念之情,星星點點甩進溫暖的春風(fēng)中。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痹娫~中的意象,被柳枝甩到地上,頂出一顆顆綠色的腦袋。從插柳到植樹造林,清明不再只是一個天氣的清明,更是生態(tài)的清明,梨花、杏花、桃李、楊柳……隨之被種進詩行。
踏青的人們意氣風(fēng)發(fā)談笑風(fēng)生,“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而有一種人偏偏不出城,兀自傷懷。清明早早地被李煜渲染過:“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彼坪踅?jīng)他雕琢后,再好的清明也留下了身世感懷。所以,盡管入眼的是“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的春之榮光,鉆心的卻是“滿眼蓬蒿共一丘”的冬之料峭。春和冬的交替輪回在清明這里肆意而張揚?;ㄏ銤撊胍?,纏繞在危檻上。詩人看著微月在夜雨中擺渡,料想自己年年漂泊,“餳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處邊”,方覺夜寒衣正單。哪里有杏花春雨,哪里就能安放清明——清明是一株無根的浮萍。“欲減羅衣寒未去”,春夜涼意襲人,深閨處,女子的淚痕映襯著枝頭的紅杏花開,怨氣從盡日沉香中裊裊升起,“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fēng)上西江路”。傷春懷舊之情本就不是誰的專屬,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也都將與為五斗米而奔走的農(nóng)人一起,在柳林中豁開一道口子,把無邊的春愁與一株株樹木埋在清明。
梨花落后清明,那些不出城的人,把自己的思緒揉搓進粗粗細細的繩線,牽著風(fēng)箏,掛著秋千。
秋千最早是宮廷女子的游樂節(jié)目,“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梅花伴著幾點白雪,上下飛舞,夜雨朦朧里,目光鎖定一座縹緲的樓閣。秋千與閨閣女子是唐詩宋詞的清明“標(biāo)配”?!度圃姟逢P(guān)于秋千的記錄有40多條,《全宋詞》則有200多條。后來,秋千下移,扎進市井巷陌,“清明,上自內(nèi)苑,下至市庶,俱立秋千架以嬉戲為樂”?!稏|京夢華錄》還說:“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鼻锴Э偸菗u曳著少女身影,“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李清照清早起床先把秋千蕩,“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不扮妝容,輕衣薄汗,才女喜歡蕩秋千至此。秋千蕩罷人歸去,相思卻從軀殼中掙脫,流連在秋千上?!澳强案幻髟?,隔墻送過秋千影?!薄盁o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薄罢l在秋千,笑里輕輕語?!薄叭ツ旯惨星锴В衲戟氁嘘@干?!薄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薄皦锴锴ν獾??!鼻锴лd著女子一次次越出墻外,打量著墻外的行人,留下“墻里佳人笑”。
信手折來的楊柳,“歸來插向誰家”?眼看著柳芽脫落,只剩下嶙峋的骨架?!疤晋L花總教春醉倒”,干枯的骨架披上彩色的衣服,隨著鶯鶯燕燕,飛向如洗碧空。紙鳶,如其名?!笆R立當(dāng)?shù)?,紙鳶鳴半空?!被淞耍蓍L了,齊身的空間被擠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比f里虛空,留給了清明的風(fēng)箏。放飛的紙鳶,是“守著你離開后的世界,空空如也”,懵懵懂懂的一年,“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與秋千的上下翻飛不同,風(fēng)箏有更多的搖擺方向,合了自由的想象。最是散學(xué)歸來的兒童,牽了紙鳶,“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裝點最堪宜”。舊時女子放風(fēng)箏,“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如夢如幻的空中,飛翔著女子的奇幻心緒。就連斷線的風(fēng)箏,也要拉上一枝杏花掛在墻頭,“何處風(fēng)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边@春色正好,流年匆匆,更向誰說?“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p>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jié)?!睎|風(fēng)脈脈,情思綿綿,“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jié)”。千百年來,我們在祭奠哀悼祖先之余,也在明媚的春光中飽餐春色、愉悅身心,這種暖就是——生命的豁達。
又一年梨花清明。春意融融,“雨晴天,得意正當(dāng)年”。來,相將踏青去,不解惜羅衣。
古人筆下的清明
今日清明節(jié),園林勝事偏。
晴風(fēng)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好風(fēng)朧月清明夜,
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fù)歇,
遙聽弦管暗看花。
——白居易《清明夜》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名家筆下的清明
春天到了,百花競放,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椿ǖ闹魅艘呀?jīng)走了,走了十二年了,離開了我們,他不再回來了。
你不是喜愛海棠花嗎?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還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三十八年了。
海棠花現(xiàn)在依舊開得鮮艷,開得漂亮,招人喜愛。它結(jié)的果實味美,又甜又酸,開白花的結(jié)紅海棠,開紅花的結(jié)黃海棠,果實累累,掛滿枝頭,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時候,大家就把它摘下來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醬,吃起來非??煽?。你在的時候,海棠花開,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幾分鐘散步觀賞;夜間你工作勞累了,有時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樹前,總是抬著頭看了又看,從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繼續(xù)工作。你散步的時候,有時約我一起,有時和你身邊工作的同志們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們在并肩欣賞我們共同喜愛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經(jīng)過去了,這十二年本來是短暫的,但是,偶爾我感到是漫長漫長的。
海棠花開的時候,叫人那么喜愛,但是花落的時候,它又是靜悄悄的,花瓣落滿地。有人說,落花比開花更好看。龔自珍在《己亥雜詩》里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蹦阆矚g海棠花,我也喜歡海棠花。你在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的時候,我們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開,因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開著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壓在書本里頭,經(jīng)過鴻雁帶到日內(nèi)瓦給你。我想你在那樣繁忙的工作中間,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這樣也是一種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們中間。你離開了這個院落,離開它們,離開我們,你不會再來。你到哪里去了?。课艺J為你一定隨著春天溫暖的風(fēng),又踏著嚴(yán)寒冬天的雪,你經(jīng)過春風(fēng)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跡,已經(jīng)深入到祖國的高山、平原,也飄進了黃河、長江,經(jīng)過黃河、長江的運移,你進入了無邊無際的海洋。你,不僅是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國家的人民服務(wù),而且你為全人類的進步事業(yè),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戰(zhàn)斗。
——節(jié)選自鄧穎超《海棠花祭》
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說:“鴉啼雀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說:“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比欢谖矣讜r,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人們借佛游春,我們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們每天都去上墳。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楊莊墳”。楊莊墳離鎮(zhèn)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須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歲就參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擔(dān)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蠶豆,不亦樂乎。
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nóng)家去,借一只桌子和兩只條凳來,于是陳設(shè)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作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幾個洞,作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發(fā)音竟也悠揚可聽??上н@種笛壽命不長。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響了。
祭掃完畢,茂生大伯去還桌子凳子,照例送兩個甜麥塌餅和一串粽子,作為酬謝。然后諸人一同在夕陽中回去。楊莊墳上只有一株大松樹,臨著一個池塘。父親說這叫做“美人照鏡”?,F(xiàn)在,幾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還在照鏡。閉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墳”。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墳。墳共有五六處,須用兩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輪流作主。白天上墳,晚上吃上墳酒。這筆費用由祭田開銷。祖宗們心計長,恐怕子孫不肖,上不起墳,叫他們變成餓鬼。因此特置幾畝祭田,租給農(nóng)民。輪到誰家主持上墳,由誰家收租。雇船辦酒之外,費用總有余裕。因此大家高興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興,因為可以整天在鄉(xiāng)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飯。
船里燒出來的飯萊,滋味特別好。因為,據(jù)老人們說,家里有灶君菩薩,把飯菜的好滋味先嘗了去;而船里沒有灶君菩薩,所以船里燒出來的飯菜滋味特別好。
孩子們還有一件樂事,是搶雞蛋吃。每到一個墳上,除對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還有一只小匾,內(nèi)設(shè)小魚、小肉、雞蛋,酒和香燭,是請土地爺爺吃的,叫做拜墳?zāi)雇恋?。孩子們中,誰先向墳?zāi)雇恋剡殿^,誰先搶得雞蛋。我難得搶到,覺得這雞蛋的確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墳”。我家的私房墳,又稱為旗桿墳。去上的就是我們一家人,父母和我們姐弟數(shù)人。吃了早中飯,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蕩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
祭掃期間,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來問訊,送我們些春筍。我們也到這庵里去玩,看見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見天日。我們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中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來到鄉(xiāng)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dāng)作無上的樂事。
——節(jié)選自豐子愷《清明掃墓》
少年筆下的清明
吻你,但不驚醒你——參觀荊州烈士陵園
■湖北省石首市新廠鎮(zhèn)初級中學(xué)/鄭明慶
晨曦微露,給烈士陵園披上金色的外紗,一片鳥語吵醒了沉睡的寂靜。陵園大門旁疲乏的街燈還眨巴著惺忪的睡眼,烈士陵園的黑色鎏金招牌朦朧在一片晨霧里。
這幾天,我總覺著身體不太舒服。媽媽為帶我看醫(yī)生,起了個大早,我們到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時卻碰壁了——門診還沒有上班。我對媽媽說,我們干脆先去拜謁下醫(yī)院附近的烈士陵園吧。媽媽欣然答應(yīng)了我的要求。
幾年前,老師曾組織我們來這里瞻仰過英雄紀(jì)念碑。眼前,那個記憶中稍微有些歪斜的碑塔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氣勢莊嚴(yán)的紀(jì)念碑,形狀和那年我看見的類似,但要高大多了。順著寬闊的廣場拾級而上,兩旁綠草如茵,鳥語花香,昨夜一場春雨給滿園花草來了一次酣暢淋漓的沐浴,隨處可以嗅到清新淡雅的芬芳。腳下青石板上一片片黃葉隨風(fēng)起舞,像一個個跳動的精靈,仿佛正在歡迎我們。
晨霧四合,邈遠的紀(jì)念碑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冥冥中,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個忠魂莊嚴(yán)肅穆地望著我,呈現(xiàn)出一幅幅氣壯山河的壯麗畫面,烈士陵園中的空曠也隨風(fēng)而逝。我們緩緩地走到紀(jì)念碑近處,正面一行醒目的鎏金大字呈現(xiàn)在眼前——“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字體蒼勁有力,字跡入石三分,呼之欲出。我揣想,這可能是某一位健在英雄的墨寶。
我們繞著紀(jì)念碑低頭逡巡,背面是荊州市人民政府刻寫的碑文。這些碑文排列整齊,像一朵朵紅色的火焰,又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
我看著這些凝重的文字,遙想這些鮮活的生命,當(dāng)年他們?yōu)榱说懒x、為了信仰、為了和平而舍生取義,如今只留下英靈供后人憑吊。
我不禁悲從中來。滄桑掩埋了歲月,卻抹不去悲壯的傳說和永遠的英名。紀(jì)念碑的頂端,獵獵的國旗隨風(fēng)而舞,昭示著英靈精神的永恒和世代相傳的華夏薪火。
我懷揣著沉甸甸的思緒,徑直走到紀(jì)念碑的后面,那里是一排排整齊的烈士陵墓。高低相間的墓碑像一行行沉重的音符,又像一聲聲沉重的嘆息,訴說著昔日的悲壯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此時此刻,我腦海里倏忽響起一曲遙遠的頌歌:“風(fēng)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cè)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人民英雄驅(qū)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一個個英烈在我的意識中魚貫而出,他們怒目圓睜,騰空而起,將生命永遠定格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
我踽踽獨行,隨思緒翻滾,下意識地彎下腰來,撫摸一個個碑角,我和你們近在咫尺,卻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交流。你們沉重如山的身軀轟然倒塌,卻筑起了中華民族不朽的豐碑。
太陽慢慢升高了。紀(jì)念碑兩旁的林蔭道上,一個個身背劍鞘、手提音響、別著二胡或長笛的老年人來了,一時間,優(yōu)雅的太極、高亢的歌唱和曼妙的舞蹈淹沒了烈士陵園。
烈士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