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前 周梅華 張羿
摘要: 利用亞克力塑料板制作一個敞口的實驗盒,通過實驗盒中間的隔板可以排除煙囪效應對傾倒氣體操作的干擾。在實驗盒里依次進行傾倒氧氣助燃、傾倒二氧化碳滅火兩個組合實驗,不僅現(xiàn)象有趣,而且結論可靠。豐富了實驗教學資源,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關鍵詞: 傾倒氧氣助燃; 傾倒二氧化碳滅火; 實驗組合設計
文章編號: 1005-6629(2021)03-0067-04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1? 問題的提出
1.1? “傾倒二氧化碳滅火”改進實驗存在煙囪效應干擾
“傾倒二氧化碳滅火”實驗是現(xiàn)行各個版本的初中化學或科學教科書中的經典實驗,針對該實驗的不足,一線教師作了許多改進,其中不少的改進方案都能出現(xiàn)標準預設現(xiàn)象(即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但這些改進裝置[1~3](如圖1所示)在傾倒氣體時又強
化了煙囪效應,使蠟燭燃燒區(qū)域上升的熱氣流對傾倒的氣體形成了較強的拔風、抽吸作用。
設想在圖1所示的三個改進裝置中,如果傾倒的是密度比空氣小的氮氣,那么氮氣也會使蠟燭自下而上熄滅,因為煙囪效應造成大量的氮氣被吸入燒杯底部[4]。因此,“傾倒二氧化碳滅火”實驗必須排除“煙囪
效應”對氣體傾倒操作產生的干擾。
1.2? 教科書上沒有設計“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實驗
現(xiàn)行各個版本的初中化學或科學教科書上均沒有編排“氧氣密度比空氣大”的實驗,教材的編寫者都是通過語言陳述直接給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的知識。這樣處理,使教學缺乏直觀性和說服力,學生對此知識點只能死記硬背。
由此設想,利用“傾倒二氧化碳滅火”的改進裝置進行“傾倒氧氣助燃”實驗,以驗證氧氣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等性質。
2? 實驗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
2.1? 改進思路
利用無色和黑色的兩種亞克力塑料板,設計一個長方體形狀的實驗盒,上面敞口;在實驗盒中間加設一塊可以上下移動的豎向隔板(相當于閘門),將實驗盒劃分為“蠟燭燃燒室”和“氣體傾倒室”兩部分(如圖2所示)。
在傾倒氣體助燃或滅火實驗中,當按下隔板后再進行傾倒氣體操作,就可以排除煙囪效應對傾倒的氣體所產生的抽吸作用。
2.2? 實驗用品
氧氣、二氧化碳、較細的蠟燭、線香;自制的實驗盒、500mL的寬口塑料瓶、氧氣傳感器(含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火柴、細木條、酒精燈、細沙等
2.3? 制作實驗盒
(1) 截取15cm×9cm的無色透明亞克力塑料板一塊,用作實驗盒的正面(便于學生觀察實驗盒內的現(xiàn)象);截取15cm×9cm的黑色亞克力塑料板一塊,用作實驗盒的背面;截取9cm×6cm的黑色亞克力塑料板三塊,兩塊用作實驗盒的左右側面,一塊作為實驗盒中間的隔板;截取15cm×6cm的黑色亞克力塑料板一塊,用作實驗盒的底面。
(2) 按圖3所示,借助無影膠,將用作正面、背面、左側、右側和底面的5塊亞克力塑料板粘合成一個實驗盒(其容積約為810mL)。
(3) 在實驗盒前后兩塊塑料板正中的對應內壁上,粘接兩條豎直的凹槽;將隔板插入凹槽中,使其像閘門一樣能上下自由移動(如圖3所示)。
(4) 也可以借助3D打印技術,使實驗盒直接成型。
2.4? “傾倒氧氣助燃”實驗
(1) 向實驗盒的底部加入適量的細沙(不超過實驗盒容積的1/4),用于固定蠟燭或線香,同時方便調整蠟燭或線香露出細沙的高度。
(2) 取兩支細蠟燭、兩根線香,分別插入細沙中,并使兩根蠟燭、兩根線香露出細沙的高度不同(如圖4所示)。
(3) 找兩個500mL的寬口塑料瓶,采用排水法,分別收集一瓶氧氣、一瓶二氧化碳,旋緊瓶蓋后備用。
(4) 點燃酒精燈,借助細長的木條,引燃蠟燭、線香;旋開盛有氧氣的塑料瓶蓋,將瓶中的氧氣緩緩注入氣體傾倒室里(如圖4所示)。
(5) 估計氧氣完全倒出后,輕輕提起實驗盒中間的隔板,立即觀察到蠟燭燃燒更旺,發(fā)出白光,帶有火星的線香也劇烈燃燒起來,產生近乎白色的火焰。
上述實驗現(xiàn)象說明,傾倒氧氣時,在沒有煙囪效應干擾的情況下,氧氣能自由地較快地大量下沉。氧氣在空氣中能夠大量下沉,表明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5,6];在提起中間的隔板后,蠟燭、線香燃燒更旺,這又說明了氧氣能支持燃燒。
2.5? “傾倒二氧化碳滅火”實驗
(1) 當蠟燭、線香的燃燒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時,按下中間的隔板,將蠟燭燃燒室與氣體傾倒室再次隔開。
(2) 旋開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蓋,將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緩緩注入氣體傾倒室里。
(3) 估計二氧化碳完全倒出后,輕輕提起實驗盒中間的隔板,立即觀察到蠟燭、線香均從低到高依次熄滅(如圖5所示)。
上述實驗現(xiàn)象說明,傾倒二氧化碳時,在沒有“煙囪效應”干擾的情況下,二氧化碳能自由地較快地大量下沉。二氧化碳在空氣中能夠大量快速下沉,表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7,8];在提起中間的隔板后,燃著的蠟燭、線香均被熄滅,這又說明了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4) 實驗結束,整理實驗用品,引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2.6? 幾點說明
(1) 實驗盒中間的隔板與兩邊的凹槽應較為吻合,以防蠟燭燃燒室與氣體傾倒室隔離不徹底,影響實驗效果。
(2) 放有細沙的實驗盒總容積約是600mL,其中氣體傾倒室和蠟燭燃燒室的容積各占300mL左右,塑料瓶內氣體的體積約是500mL。由于一部分氣體在傾倒時會逃逸到實驗盒外面的大氣中,因此塑料瓶內的氣體要盡量完全倒出,以確保有足量的氧氣或二氧化碳進入實驗盒內。多次實驗發(fā)現(xiàn),在緩慢傾倒塑料瓶中的氣體時,一般傾倒12~15s能將氧氣完全倒出、8~11s能將二氧化碳完全倒出。
(3) 如果實驗裝備條件允許,在“傾倒氧氣助燃”實驗中還可以借助氧氣傳感器來定量說明“氧氣傾倒后能很快地大量下沉”(如圖6、圖7所示)。
分析圖7中的曲線不難發(fā)現(xiàn),在傾倒氧氣后,“氣體傾倒室”內氧氣濃度明顯增大(如圖AB段),在傾倒氧氣大約到第25s時,氧氣濃度達到最大值,約62%(見圖中B點),充分說明氧氣在空氣中能夠較快地大量下沉。
另外,提起實驗盒中間的隔板后,氧氣濃度先快速下降(因為大量的高濃度氧氣從高處流入低濃度氧氣區(qū)域,并有煙囪效應相助,如圖中BC段),然后緩慢下降(主要是燃燒消耗氧氣),直至與環(huán)境值一致(燃燒結束,實驗盒內外的氣體發(fā)生交換)。
3? 對實驗的評價
(1) 利用上述實驗盒,首先驗證“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支持燃燒”等性質,然后驗證“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不支持燃燒”等性質,兩個不同性質的實驗在同一裝置內科學銜接、巧妙融合,提升了課堂實驗教學的效益。
(2) 上述實驗盒設計新穎,制作簡單,操作簡便,現(xiàn)象有趣,結論可靠,由現(xiàn)象到結論自然流暢,充分體現(xiàn)了實驗教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作風,并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維。
(3) 本實驗既可用于課堂演示,也可作為學生分組實驗,有助于學生認識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性質,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
(4) 該實驗盒充實了中學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為“開齊開足開好化學實驗”積累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具有一定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總之,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融合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路,就可以對化學實驗不斷創(chuàng)新,對實驗裝置進行優(yōu)化,從而豐富中學化學實驗教學裝備,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利用本實驗盒進行化學實驗,使理論知識直觀化,科學知識趣味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追求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科學素養(yǎng)[9],同時也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道飛. 對傾倒二氧化碳熄滅蠟燭火焰實驗的改進[J]. 教育與裝備研究, 2011, (9): 18~19.
[2]鄧九皋. 二氧化碳熄滅階梯燭火實驗的改進[J]. 化學教育, 1994, (8): 34~35.
[3]馬可彪. 用自制的低成本教具演示二氧化碳滅火實驗[J]. 考試周刊, 2011, (36): 190~191.
[4]魏海, 李德前, 周梅華. 傾倒二氧化碳滅火實驗需排除“煙囪效應”的干擾[J]. 化學教學, 2019, (11): 63~66.
[5][7]晉宏營. 重力場中混合理想氣體分子按高度分布的研究[J]. 大學物理, 2013, (5): 3~8.
[6][8]宋華忠. 解讀中學物理氣體分子運動特點[J]. 中學物理, 2014, (6): 33~34.
[9]周梅華, 李德前. 對燃碳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實驗的質疑與探究[J]. 化學教學, 2015, (2):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