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茵
【摘? ?要】美術活動是幼兒園培養(yǎng)幼兒美術興趣,提高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作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美術活動輕松有趣;借助故事情境,讓美術活動內涵豐富;引入多媒體情境,讓美術活動真實可感;構建親子情境,讓美術活動溫馨感動。實踐證明,由此能夠正確、合理地引導幼兒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使其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關鍵詞】幼兒;美術;情境;興趣
美術活動是幼兒園培養(yǎng)幼兒美術興趣,提高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作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美術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情感指向?!?—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要求教師要“在美術活動中運用多種教育方式對幼兒藝術情感進行培養(yǎng)”。
然而,當前幼兒園的美術教育在價值與目標的定位上存在偏差,這種偏差弱化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影響著美術教育的價值。鑒于此,幼兒園教師應突破固有的美術教育觀念和方法,依據自主、多元、開放的教育理念開展美術教學,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提高其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游戲化、情景化、生活化的場景,把繪本內容和美術活動有機地融合,營造特定的教學氛圍,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同時采取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構建寬松、歡快的課堂情境,讓幼兒通過多感官感知藝術內容,產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一、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美術活動輕松有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教師要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fā)的藝術表現和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更多自由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有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實踐證明,開放的游戲能夠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空間和真實的情境,讓幼兒有興趣欣賞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作品,進行大膽的藝術活動,進一步發(fā)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將課程目標蘊含于游戲中,通過游戲活動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并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來感知美術,習得經驗。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主題活動中,教師設計了“手套和帽子”的美術活動。依照傳統(tǒng)的教材目標,本課旨在教會幼兒用點、線設計手套和帽子的花紋,然后對完成的作品進行講評、展示。為了創(chuàng)設有趣的游戲情境,教師在活動一開始設定了一個接電話的情境:孩子們,森林里的小動物給我打了電話,說昨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雪,把它們的房子都壓倒了。小動物們非常寒冷,想讓我們幫助它們設計一頂溫暖的帽子和一副漂亮的手套,你們愿意幫助它們嗎?”“愿意!當然愿意!”大家興致勃勃,異口同聲地說道。接著,教師展示了多種款式、顏色不同的帽子和手套,讓幼兒說說它們的不同功能以及如何進行花紋和色彩的搭配。該過程旨在引導幼兒用線描畫或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設計帽子、手套,并自由選擇作畫的材料和工具。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興趣高漲、熱情洋溢。為了不讓小動物們挨凍,幼兒運用各種線條和顏色設計了多款帽子和手套。他們還發(fā)現線條與線條、顏色與顏色之間不經意的結合,竟會產生一些特別的圖案,這讓他們異常興奮。在這一次的美術活動中,幼兒像一群自由翱翔的小鳥,享受著想象和創(chuàng)作帶來樂趣與成就感,一個普通的美術活動也變得與眾不同。
二、借助故事情境,讓美術活動內涵豐富
幼兒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點,但生動有趣的故事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故事,利用故事的情境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繪本故事《變色鳥》情節(jié)有趣,語句通俗易懂,運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呈現了顏色的奇妙性,深深地吸引了幼兒。故事利用變色鳥換裝的過程讓幼兒認識了三原色,并對兩兩顏色混合后所產生的新顏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之后的美術活動“變色鳥”中,教師帶領幼兒用紅色、黃色和藍色調出多種不同的顏色,讓變色鳥變得更特別。這一過程進一步吸引了幼兒,他們主動探究,嘗試將已有的顏色混合,調出新的顏色。再如大班繪本故事《獨一無二的你》,該繪本每一頁的畫面都非常精美,五顏六色的石頭小魚具有各種形態(tài)、花紋,深深地吸引了幼兒的眼球,讓幼兒明白“美其實無處不在,要有發(fā)現美的眼睛”。隨著故事的不斷深入,幼兒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得到了進一步激發(fā):小魚丹尼獨自出發(fā)去探索世界,一路上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不斷指引他們進行探究與創(chuàng)造,其創(chuàng)作靈感得以點燃。
三、引入多媒體情境,讓美術活動真實可感
美術活動形式多樣,線描、剪紙、水彩、泥塑、印染、版畫、名畫欣賞等都是常見的活動形式。這些藝術活動看似復雜,實際卻簡單而常見,時常滲透在幼兒的生活、學習中。因此,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以情境輔助教學,使學習氛圍更加濃厚,讓幼兒真正想說、敢說、會說,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大班有一個美術活動是欣賞米勒的名畫《拾穗者》,教學時,教師先播放了幼兒秋游去農場的視頻。視頻呈現了幼兒參觀稻谷的收割和加工過程以及參與割稻的場景。播放視頻時,幼兒興致很高,七嘴八舌地談論著自己的感受。該視頻帶領幼兒回憶了在農場看到的一望無際的稻田,重新體會了農民伯伯耕作的辛勞。教師由此引入,引導幼兒欣賞米勒的《拾穗者》,體會畫家在創(chuàng)作該作品時的感受。實踐證明,引入多媒體教學,能夠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讓幼兒身臨其境,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這樣的美術活動真實可感、內涵豐富,起到了舒緩幼兒情緒、陶冶幼兒情操的作用。
四、構建親子情境,讓美術活動溫馨感動
相較于其他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在大班時的交往能力明顯提高,且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評價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在每天的自由活動時間,總能聽見幼兒與伙伴之間的各種交談。有的說:“我媽媽最討厭了,每天總讓我去上很多興趣班,有時一晚上要上兩節(jié)課。我忙都忙死了?!庇械恼f:“我媽媽最喜歡睡懶覺了,每天都很遲才送我來幼兒園,早操也不用做了?!边€有孩子說:“我媽媽從來不肯給我玩手機,可她自己每天都要玩很長時間的手機,晚上很晚了還在手機上買東西?!睆倪@些談話間可以看出,幼兒與家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為了消除親子間的隔閡,增進雙方的溝通,教師利用美術活動“我眼中的媽媽”,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心聲。教師首先教幼兒制作了邀請卡,在母親節(jié)這一天讓幼兒把媽媽請到幼兒園,讓她們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抱住她們,對她們說聲“媽媽,我愛您”,接著在媽媽的耳邊輕聲歌唱《聽我說聲謝謝你》。許多媽媽都感動得熱淚盈眶。接著,教師讓幼兒“夸夸我媽媽”以及“講講我的心里話”。最后,幼兒和媽媽一起,利用教師提供的多種作畫工具和材料,創(chuàng)作《我眼中的媽媽》。有的幼兒用扭扭棒給媽媽做了卷卷的頭發(fā),有的幼兒用皺紋紙折疊出愛莎公主的裙子,并把它粘貼在作品的相應位置,更多的幼兒用線描或水彩畫出了媽媽陪自己游玩或運動的畫面……活動結束后,媽媽們紛紛在班級群留言,感謝教師提供這樣的機會,讓孩子表達對自己的愛,也感謝美術活動帶給自己的收獲和感動。由此可見,美術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還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美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笨梢哉f,教師是幼兒童年的守護者、引導者。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主體性,正確、合理地引導幼兒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使其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郭世英.淺談幼兒園美術教學的有效措施[J].中華少年,2019(12).
[2]趙詩蕾.淺談幼兒美術教學的審美開拓[J].新校園(閱讀),2018(12).
[3]張敏.淺談幼兒園美術情境教學及其指導策略[J].好家長,2019(4).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魯迅幼托中心?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