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雄健
你見過像珍珠一樣的瑪瑙嗎?它就長在一塊奇石上,這奇石,像極了錫劇《珍珠塔》里的“珍珠塔”。
這枚“珍珠塔”奇石,石質為安山巖。安山巖屬于火山噴出巖的一種。根據二氧化硅的含量高低,地質學家將火山噴出巖劃分為流紋巖、英安巖、安山巖和玄武巖。安山巖屬于二氧化硅含量居中(52%~63%)的中性火山噴出巖,化學成分與巖漿侵入巖中的閃長巖相當。安山巖的名稱源自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屬于大陸火山噴出巖的常見類型。依照板塊學說的觀點,安山巖漿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而導致地幔熔融作用的結果。當安山巖漿噴溢于地表時,就形成了安山巖。我國東部中生代大陸火山巖帶中就分布有大量的安山巖,部分安山巖還形成了典型的氣孔狀構造、杏仁狀構造,統(tǒng)稱為氣孔杏仁狀構造?!罢渲樗逼媸褪蔷哂袣饪仔尤薁顦嬙斓陌采綆r觀賞石。
“珍珠塔”呈赭紅色,形狀為上小下大的不規(guī)則棱柱體,接近于金字塔形。在“塔”的各個側面布滿了圓形和橢圓形的孔洞,有的孔洞填充著乳白色的“珍珠”,晶瑩剔透,渾圓飽滿,大小粒徑也跟常見的珍珠差不多,多在3~6毫米之間。這些所謂的“珍珠”,實際上是瑪瑙,其顏色、光澤和渾圓度都與珍珠相似,整塊石頭因此被稱為“珍珠塔”。
戈壁灘灰白色瑪瑙珠子
顯然,這是一塊具有氣孔杏仁狀構造的安山巖。來自地幔和地殼深部熾熱的安山巖漿噴出地表后,由于壓力和溫度的驟然下降,巖漿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物質迅速逸散,當巖漿冷凝成巖石后,就形成了大小形狀各異的孔洞和空腔,也就是氣孔。到了火山巖漿活動的晚期,來自地殼深處的富含二氧化硅膠體的熱液,就會填滿這些氣孔,并在氣孔中慢慢冷凝成隱晶質的瑪瑙。因受氣孔的形狀和大小限制,這些瑪瑙就成了球狀或橢圓狀。巖石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杏仁狀構造”,其中的“杏仁”,可以是瑪瑙,也可以是方解石、沸石等礦物。
由于總存在一些沒被“杏仁”充填的氣孔,這類火山巖就被描述為“氣孔杏仁狀構造”。不過,我們現在在“珍珠塔”上看到的沒有被填充的氣孔,原來有好多都是有瑪瑙的,只是當這些瑪瑙外露時,很容易從巖體上脫落,從而導致氣孔的數量和比例增多。我每次搬移“珍珠塔”時,都免不了要掉下幾顆“珍珠”來。盡管如此,它仍不失其形似珍珠塔的端莊和珍稀。
“千種瑪瑙萬種玉”,瑪瑙種類多,色彩艷,形態(tài)奇,紋理美,給觀賞石這個“大觀園”增添了幾分嬌媚和亮麗。瑪瑙的成因多與火山巖漿活動有關,而這枚“珍珠塔”,正是自然界瑪瑙成因和來源的一個縮影。當“杏仁狀”瑪瑙大面積從安山巖或玄武巖氣孔中脫落,因瑪瑙的渾圓性、堅硬性、耐磨性和結構成分的均勻性,大風礪砂,大浪淘沙,往往能使瑪瑙聚集成層,形成大漠戈壁灘上的瑪瑙湖(灘),也可以在河灘沙子中形成瑪瑙質雨花石礫石層。
“珍珠塔”的氣孔與杏仁
中國地質學會第一任會長章鴻釗“平生好石”,在代表作《石雅》中專門寫了“瑪瑙”一詞的演變淵源?,旇В皾h以前書不載”,古人最初將其稱為馬腦或碼碯,如曹丕的《馬腦勒賦(并序)》中:“馬腦,玉屬也,出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固以名之?!笨梢?,古人老早就認識到瑪瑙屬玉石類,并認為它來自西域。直到唐代,人們仍堅信瑪瑙多來自西域,出自馬口。如唐代中藥學家陳藏器說道:“馬腦生西國玉石間,來中國者皆以為器,一稱馬腦珠,胡人謂馬口中吐出者。”“瑪瑙”一詞的流行和被普遍接受,與佛教有關,根據佛經梵文的意譯,“以是寶類,故字從玉”,佛教七寶就有不少是“斜玉旁”的玉石。
2006年,我第一次到柳州參加國際奇石節(jié),見到一顆水膽瑪瑙,灰白色,呈杏仁狀,長在玄武巖上,直徑雖只有1厘米左右,但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液體,占據了大約三分之一的空腔,輕輕晃動瑪瑙還能看到內部液體的波動。而這些液體,就是封閉在瑪瑙中的火山巖漿熱液,當揮發(fā)性氣體來不及逃逸時,會被“幽禁”在杏仁瑪瑙中,冷卻后成為液態(tài)。
自然界瑪瑙的種類很多,但我唯對“珍珠塔”情有獨鐘,不僅僅是因為其中的瑪瑙是原生態(tài)的,原汁原味,更因為它可以形象而直觀地展示瑪瑙的由來和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