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老舍先生的小說《離婚》,在揭示了城市中產(chǎn)階級喪失行動勇氣的現(xiàn)象之余,又滿含著對人生的思考。
小說中的老李能清醒地感知到人生的乏味和無意義,整部小說里,到處都有對他苦悶心理的描寫。老李的妻子是家庭包辦的,他總是夢想一個有詩意的世界,幻想和小馬太太跑到一個熱帶小島上去。所以,當(dāng)他最后看到小馬太太居然能容忍和丈夫、情婦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夢想才徹底破滅了。這也揭示出使人苦悶的并不是婚姻,而是生活本身。比如,老李幻想里的小馬太太,并不是現(xiàn)實中的小馬太太。何況,如果放棄了對妻子兒女的責(zé)任,背負(fù)著愧疚,真能獲得平靜和幸福嗎?像老李這樣的善良人估計是做不到的。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我們可以感受到人生中的虛無和憂郁是必然的。同時,婚姻中并沒有無悔的選擇。對生活的焦慮,恰恰源于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因為自由的代價,正是承擔(dān)選擇的結(jié)果。老李和我們感受到的“中年危機”是沒有用處、沒有希望、機械麻木的。他對這種荒誕命運感到輕蔑,但卻在莊嚴(yán)地完成自己的行動。
生活中首先需要面對的是真實,解決不了困惑,不代表就要放棄誠實。人不能為了逃避生活本質(zhì)的難以探尋,就給自己編造一個假象。像“都是婚姻不如意造成的”這種念頭,是很容易被折騰之后的結(jié)果戳破的。人類精神的高貴,就是在知道一切無意義的情況下,仍然選擇積極地生活下去。這就等于給所有的虛無感賦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