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即將入法,各地針對宴會、聚餐等出現的鋪張浪費現象紛紛出招。繼武漢、重慶、株洲等地的餐飲協(xié)會倡議實行“N-1”點餐模式后,遼寧省餐飲行業(yè)協(xié)會更是倡議實行“N-2”點餐。諸如此類提法,顯然不是要強制大家生搬硬套去執(zhí)行,而是倡導節(jié)儉點餐的風氣。事實上,類似的“吃法”,在歷史上也不乏美談。
宋朝皇帝飲食儉省
在很多人心目中,歷史上,要說在吃喝方面最鋪張浪費的,非達官顯貴莫屬。這樣的情形固然不少見,但至少在宋朝,皇帝吃飯就并不見得有多浪費。
南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記載,宋寧宗中年節(jié)食惜福,每次喝酒不超過三杯,下酒菜不超過五道。為了提醒自己健康飲食,宋寧宗還做了兩塊小屏風,一塊寫著“少飲酒,怕吐”,一塊寫著“少食生冷,怕痛”。宋寧宗在宮里散步,兩個小太監(jiān)背著這兩塊小屏風走在前面,時時刻刻給宋寧宗做提醒。
宋高宗晚年做太上皇,別的方面奢華,飲食上還是很儉省的。南宋筆記《清波雜志》寫過他晚年的飲食習慣:“早晚食只面飯、炊餅、煎肉而已。”早上和晚上兩頓正餐(宋朝人認為午飯不是正餐),主食是面飯和饅頭(炊餅就是饅頭),菜只有一道煎肉。
士大夫聚餐很“摳”
有皇帝做表率,宋朝的士大夫們吃飯也大多提倡儉省,極少有人鋪張浪費。蘇東坡說過:“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保ā短K軾文集》卷134《節(jié)飲食說》)意思是說,早上和晚上兩頓正餐,只喝一杯酒,只吃一盤肉;如有貴客到訪,最多增加到三杯酒和三盤肉,只能比這少,不能比這多。
當年司馬光在洛陽閑居,經常請富弼、文彥博等退休官員聚餐,每次“菜肴不得過五樣”(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這種聚會被司馬光稱為“真率會”,真率就是率真,不客套,不虛榮,不打腫臉充胖子。參加聚會的人有多少呢宋代文獻有不同記載,有的說十三人,有的說十一人。不管怎樣,十幾個人點五個菜,絕對比今人提倡的“N-1”還要硬剛。此外,詩人陸游寫過一個士大夫,名叫謝昌國,不論請誰吃飯,都只上一道菜。
吃菜不喝酒,喝酒不吃菜
北宋大臣錢明逸更加儉省。錢明逸是吳越國王錢镠的后代,當過歐陽修的上司,擔任過開封知府,替皇帝起草過詔書,他請客吃飯,必定先問一句:“是吃酒,還是宴席”(張舜民《畫墁錄》)客人如果說吃宴席,那就倆菜,一葷一素,主食管飽。如果說喝酒,那就沒菜,“酒數斗,瓷盞一只,青鹽數?!?。在幾斗酒旁邊放一個瓷杯,瓷杯里放幾顆大鹽粒子。錢明逸認為,喝酒就是喝酒,用不著吃菜。那為啥要放鹽粒子呢為的是喝完酒漱口,鹽能清新口氣,免得酒氣熏人。
說到喝酒不吃菜,南宋大將韓世忠跟錢明逸的習慣一模一樣?!妒吃谒纬荷嗉馍系拇笏巍穼懹许n世忠邀請帳下軍官喝酒的軼事:每人發(fā)一瓶酒,各喝各的,都不許吃菜。有個軍官覺得干喝酒沒味兒,偷偷從懷里摸出一個青蘿卜,剛啃了一口,就被韓世忠發(fā)現,然后被狠狠地教訓一頓?,F在西方人喝酒,一般也不要菜,頗有大宋朝錢明逸、韓世忠這一文一武兩位先賢的遺風。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