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璇,石永傳,夏元旦,沈美珠,肖春海,周 敏*
(1.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金山分院呼吸科,上海 201500;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金山分院藥劑科,上海 201500;3.上海市金山區(qū)眾仁老年護理醫(yī)院內(nèi)科,上海 201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進展到后期時,肺間質(zhì)纖維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PIF)改變逐漸取代COPD肺氣腫的固有特征,是COPD病程進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jié)果[1-3]。迄今為止,COPD合并PIF的發(fā)生機制不甚明確,研究認為其與免疫炎癥反應有一定聯(lián)系[4-5],目前無明確的特效藥物。本研究擬應用乙酰半胱氨酸膠囊治療COPD合并PIF患者,評估乙酰半胱氨酸膠囊對COPD合并PIF患者CT影像及炎癥反應的影響,從而為臨床尋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為2015-07-01起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金山分院就診的81例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我國COPD診斷標準且處于穩(wěn)定期[1],同時影像學特點符合PIF征象[6],如小葉間隔增厚、磨玻璃樣、蜂窩狀改變或網(wǎng)狀陰影,診斷為COPD合并PIF。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納入病例隨機分成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1例)。對照組患者遵循COPD指南進行規(guī)范化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規(guī)范化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膠囊進行干預,乙酰半胱氨酸膠囊(商品名 易維適)200 mg/次,tid,口服,服用時間為6個月。比較治療前后組內(nèi)及組間CT影像、外周血及痰液標本中炎性因子的變化,并記錄藥品不良反應。
1.2 觀察指標
1.2.1 CT影像 兩組患者在接受藥物干預前、后分別進行肺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檢查,記錄是否有肺透亮度增高、肺大泡、肺蜂窩改變、肺網(wǎng)狀或有網(wǎng)狀結(jié)節(jié)表現(xiàn)。
1.2.2 外周血及痰液標本的炎性因子 患者晨起空腹采集外周靜脈血5 ml,置檸檬酸鈉真空采血管中,室溫下放置30 min后,混合20 min,以相對離心力2.012×103×g低溫離心后保存在-80 ℃冰箱中。參考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2015年發(fā)布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5],采用超聲霧化吸入高滲鹽水誘導患者咳痰,收集痰液并加入4倍體積的0.1%二硫蘇糖,以相對離心力2.012×103×g離心10 min,吸取上清液,置-80 ℃冰箱中保存。以ELISA法檢測兩組患者外周血清及誘導痰上清中參與COPD早期肺泡炎的白介素 8(interleukin 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參與COPD 早期纖維化的結(jié)締組織生長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內(nèi)皮素1(endothelin 1,EI-1)的水平。
1.3 倫理審查 該研究得到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金山分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入選者在研究開始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對照組40例患者,其中2例因失訪而剔除;觀察組41例患者,其中1例因失訪而剔除。至研究結(jié)束時,對照組患者38例,觀察組4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身高、體質(zhì)量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CT影像學的比較 CT影像學方面,觀察組發(fā)生磨玻璃樣改變的患者數(shù)量占比從47.36%降至32.50%,而對照組幾乎無改變(見圖1),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肺氣腫及肺大泡表現(xiàn)、肺蜂窩改變及肺網(wǎng)狀或網(wǎng)狀結(jié)節(jié)方面,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無明顯變化,組間及組內(nè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圖1 兩組患者肺部CT影像學的改變
表2 兩組患者肺部CT影像學改變發(fā)生率的比較
2.3 兩組患者外周血清中IL-8、TNF-α、CTGF、TGF-β1及EI-1的比較 藥物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外周血清中IL-8、TNF-α、CTGF、TGF-β1及EI-1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藥物干預后,觀察組IL-8、TNF-α、CTGF及TGF-β1各指標平均含量較干預前均有下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EI-1平均含量組內(nèi)比較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外周血清中IL-8、TNF-α、CTGF、TGF-β1及EI-1的比較 (ρB/pg·ml-1)
2.4 兩組患者誘導痰上清中IL-8、TNF-α、CTGF、TGF-β1及EI-1的比較 藥物干預后,觀察組各指標較干預前均有下降,TNF-α、CTGF、TGF-β1及EI-1的平均含量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L-8的平均含量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誘導痰上清中IL-8、TNF-α、CTGF、TGF-β1及EI-1的比較
COPD以持續(xù)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研究顯示,COPD后期不再單純以肺氣腫為主要表現(xiàn),而是逐漸發(fā)生了PIF的改變,HRCT是診斷COPD合并PIF的重要手段[2,6-7]。研究認為,COPD合并PIF的機制可能與下呼吸道(支氣管、肺)反復感染而啟動炎癥反應,即由免疫細胞、炎癥介質(zhì)及細胞因子參與而造成的慢性炎癥損傷和免疫修復反應有關(guān),參與COPD早期間質(zhì)炎癥肺泡炎和后期肺纖維化形成的重要細胞因子有IL-6、TNF-α、CTGF、TGF-β1和ET-1[2,8-10],并且TGF-β1被認為是具有核心地位的細胞因子[10]。鑒于此,目前對COPD合并PIF的治療仍是針對COPD的治療及在此基礎(chǔ)上以糖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為主的抗纖維化治療。但臨床對糖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治療本身也存在爭議,一直處于探索中[6],并且 COPD合并PIF多發(fā)生于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較多也限制了臨床的應用。
乙酰半胱氨酸作為黏痰溶解劑應用于COPD的治療,少有藥品不良反應的報道[7,11]。臨床上常用藥物有乙酰半胱氨酸泡騰片(商品名 富露施)、乙酰半胱氨酸膠囊(商品名 易維適)等,結(jié)構(gòu)為N-乙?;?L-半胱氨酸,其特性是吸濕性較強,在水中有較強的溶解性,極容易脫去乙?;ㄟ^生物細胞膜,在細胞內(nèi)轉(zhuǎn)變?yōu)榘腚装彼幔a充還原型谷胱甘肽的量。近年來,對乙酰半胱氨酸特殊結(jié)構(gòu)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不僅具有黏痰溶解作用,還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12-13]。但關(guān)于乙酰半胱氨酸治療COPD合并PIF的研究還不多。一項有關(guān)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介導的小鼠急性和慢性炎癥反應的研究提示,CYS-LTS受體介導的組織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促進慢性肺部炎癥和纖維化[14];研究認為,乙酰半胱氨酸能發(fā)揮痰液溶解作用,促進痰液排出,并通過抗炎、抗氧化應激、解毒作用來減輕COPD進程中的氧化應激損傷,延緩蛋白酶激活所致氣道重塑,減輕肺部的炎癥反應,進而有利于穩(wěn)定COPD病情[15-16]。
基于上述理論,本研究將乙酰半胱氨酸膠囊應用于COPD合并PIF患者,通過觀察HRCT變化并檢測外周血及誘導痰上清中炎性因子的變化,評估乙酰半胱氨酸膠囊對COPD合并PIF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乙酰半胱氨酸能夠減輕COPD合并PIF患者早期間質(zhì)性改變(即磨玻璃樣病變),而對肺氣腫及肺大泡表現(xiàn)、蜂窩肺及肺網(wǎng)狀或網(wǎng)狀結(jié)節(jié)病變未起作用。IL-8、TNF-α、CTGF、TGF-β1及EI-1等細胞因子可通過炎癥損傷、過度的免疫激活、氧化應激等引起上皮細胞的反復損傷修復,導致成纖維細胞活化,促進肺纖維化形成。本研究中和纖維化相關(guān)的細胞因子如外周血上清中EI-1,誘導痰上清中TNF-α、CTGF、TGF-β1及EI-1在干預后有下降趨勢,提示COPD合并PIF患者應用乙酰半胱氨酸膠囊治療不僅能夠起到祛痰作用,而且能夠通過抗炎、抗氧化作用在COPD早期間質(zhì)性改變甚至阻止進一步纖維化形成中發(fā)揮作用,臨床應用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