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姍,張轉運,榮輝
脊柱手術為外科常見手術,而手術部位感染為其常見并發(fā)癥,其原因主要為手術時間長,手術創(chuàng)傷面積大及合并基礎疾病等。研究表明脊柱手術部位感染為第三大醫(yī)院獲得性感染,占感染總數(shù)約15%。脊柱手術部位感染可影響病人預后,延長病人住院時間,增加病人經濟負擔,嚴重時可導致病人器官衰竭,甚至導致死亡。因此了解脊柱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險因素,對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本文對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進行脊柱手術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對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及危險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為降低感染發(fā)生率提供一定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鼓樓醫(yī)院進行脊柱手術病人5 021例,其中男2 981例,女2 040例,年齡(42.2±4.3)歲,年齡范圍為19~76歲。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18周歲;(2)在我院初診并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3)首次進行脊柱手術;(4)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病例資料不全;(2)多次進行脊柱手術;(3)有脊柱感染性疾病史。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1.2 調查及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人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手術時間等,對相關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1.3 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
采集病人手術部位血液等樣本,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及第4版)對樣本進行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同時對菌株進行藥敏試驗,藥敏試驗采用紙片擴散法(K-B法),判斷標準采用NCCLS推薦標準,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及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購自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分析儀器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1.4 感染診斷標準
依據(jù)《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對感染進行診斷,參考表淺手術切口感染及深部手術切口感染等相關內容。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及單因素分析采用χ檢驗,同時對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數(shù)據(jù)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1 病人感染情況及病原菌分布
5 021例病人中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31例,感染率0.62%。所有感染均為淺表切口感染,感染病人均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治愈。31例感染病人中共分離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25株(61%),革蘭陰性菌16例(39%),見表1。
2.2 菌株耐藥性分析
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對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環(huán)丙沙星有較低耐藥性。大腸埃希菌及銅綠假單胞菌對美羅培南,亞胺培南,米諾環(huán)素有較低耐藥性。具體見表2及表3。表1 脊柱手術5 021例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表2 脊柱手術5 021例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中主要革蘭陽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表3 脊柱手術5 021例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中主要革蘭陰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2.3 脊柱手術部位感染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感染與未感染病人年齡,BMI值,糖尿病率,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入路及內固定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2.4 脊柱手術部位感染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7個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危險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糖尿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內固定為脊柱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手術部位感染為脊柱手術常見并發(fā)癥,可影響病人預后,嚴重時可導致病人死亡。本文對在我院進行脊柱手術治療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病人31例,約占0.62%,遠低于相關文獻報道。31例感染病人中共分離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61.0%,其中又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為主,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相一致。
表4 脊柱手術部位感染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例
表5 脊柱手術部位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文對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感染與未感染病人年齡,BMI值,糖尿病率,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入路及內固定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將上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因素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年齡,糖尿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內固定為脊柱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
年齡做為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在相關文獻中早有報道,研究表明60歲以上病人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為60歲以下病人的3倍。60歲以上病人免疫功能退化,機體局部抵抗力相對減弱,從而增加了感染的風險。BMI值作為手術部位感染危險因素原因可能為,BMI值較大病人往往伴隨肥胖,肥胖者機體基礎免疫力可能相對較低,進而增加了感染的風險。糖尿病病人脊柱手術后手術部位感染可能于糖尿病相關的免疫功能紊亂有關。糖尿病由于其機體糖利用能力下降,導致局部血管損傷,進而影響切口愈合,并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風險。而且糖尿病病人免疫力也相對較低,這也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風險。手術時間較長也可能導致切口感染。手術時間較長可能導致切口局部組織壞死及微血管破裂,進而導致切口感染。而且手術時間較長也延長了切口空氣暴露時間,導致切口感染風險增加。術中失血量增加可導致手術部位感染。失血量增加可導致機體局部缺氧,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增加了手術感染的風險。內固定也可引起手術部位感染。脊柱手術中進行內固定,可將外源性病原菌帶至病人體內,進而引起感染。而且內置物也可引起機體炎癥反應,導致組織局部缺血,進而引起感染。
總之,脊柱手術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為主。病人年齡,BMI值,糖尿病率,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入路及內固定為手術部位感染獨立危險因素。同時對于有相關因素的病人需加強預防,以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