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欣
摘 要:作為自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出現(xiàn)的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的“吃”字,依附于語言符號而產(chǎn)生了具體意義,但隨著人的認識的逐漸發(fā)展和抽象化,“吃”逐漸有了新的認知概念,從而有了新的詞匯,尤其是在唐代后,“吃”有了具體發(fā)展,到現(xiàn)代更是有了更多意義上的變化,吃的組合而成的短語也是不斷翻新,有了新的意義。本文從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角度,以“吃”字原本意義的基礎上,產(chǎn)生了新的解釋與詞匯構成,并在此加以解釋。更是以此,來讓人們關注到這些生活中常見漢字的發(fā)展與變化,了解人們詞匯中的隱喻現(xiàn)象,引起更多對這類字詞的重視。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隱喻觀
隱喻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是新的語言意義產(chǎn)生的根源。其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域里的聯(lián)想。
1.認知語言學的隱喻
1.1概念
隱喻,也叫暗喻、簡喻,常用比喻詞“是”“似”等連接,有時也不用比喻詞。認知能力不斷發(fā)展,人的認知不再局限于對事物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認識,而是具有了創(chuàng)造性和聯(lián)想性,這種創(chuàng)造性即從不同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共同。隱喻性思維能力隨著人的認知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是認知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認知能力。
日常生活中,隱喻概念溶于各個時候,中國人擅長隱喻,我們看花喻春,悲傷喻秋,這也是一種慣有的語言習慣,與日韓的委婉用語有著相似之處,又獨立成一個特殊種類。民以食為天,有關于“吃”的隱喻在我們的語言中比比皆是,這也是本文研究“吃”有關的詞組的出發(fā)點,我們?yōu)槭裁词褂谩俺浴眮砗w各種意義,值得相應的探究。
1.2研究成果
目前學界對于“吃”一字的概念多數(shù)是從其演變發(fā)展角度來看的,通常都是以其古今詞義演變、相關文化來談,而其與認知角度相關的多數(shù)是以飲食詞匯隱喻研究角度出現(xiàn),對于“吃”相關的詞或詞組中的隱喻現(xiàn)象并不多見,也可以說其具有一定的缺失,在這里我想簡單的介紹一下關于“吃”的相關詞的隱喻現(xiàn)象。
2.“吃”字古義
2.1吃的演變
吃最早應追溯到三國以前。在《說文解字》中記載:吃,言蹇難也。從口氣聲,居乙切。我們可以理解為:吃,指口吃,說話受到阻礙非常困難??梢钥闯鲞@個時候,吃的意思是指結巴。
最早的與現(xiàn)代漢語“吃”意義相同的字常見有三種,第一種是“食”,如《馬說》中有“食不飽,力不足”,就是指如今的吃,且如今食不僅做名詞,也有動詞含義,因此可以看作是延續(xù)至今的吃的一種書面體。第二種是“啖”,如“日啖荔枝三顆,不辭常作嶺南人”中的啖就是指吃,《廣雅?釋詁》有解釋為:啖,食也。啖多用作是大口、狼吞虎咽地吃。第三種是“茹”,是出自方言,有“茹毛飲血”一詞,指粗食。而同一時期與現(xiàn)代漢語吃相同的是“喫”,是吳越地區(qū)出現(xiàn)的。
到唐代,漢字“吃”才開始盛行,在此之前主要被食代替。如漢代賈誼《新書》中有“越王之窮,至乎吃山草?!保c食相比,發(fā)展極為緩慢,唐五代由于文化開化,各種地區(qū)交流頻繁,使得文化方面也大有進展,作為方言詞“喫”走入生活,開始大量取代“食”原本的地位,成為主流詞語。唐代之所以“吃”字盛行,很大程度原因來自于唐代文化交融,各族溝通頻繁,文字使用頻率增加,再加上雙音詞的出現(xiàn),使得“吃”取代“食”逐漸走向主要地位,但值得思考的是,“吃”并沒有形成固定的表述“進食”義的雙音詞,仍以單字出現(xiàn),反而是“食”形成了雙音詞,但“食”取消了原本的進食義,成為名詞,該現(xiàn)象仍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
現(xiàn)代漢語“吃”基本含義為:將東西從口中咽下,或是依靠某種事物生活。如吃飯,吃藥。除此以外還有消滅的意思,如吃掉他財產(chǎn)的三分之一。
2.2“吃”字相關短語
隨著吃的使用的泛化,其內(nèi)涵逐漸從單純的進食,有了新的含義?!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了“消滅、消耗、遭受、理解”等多種釋義,通過引申、擴大、轉移,其內(nèi)涵逐漸豐富。
吃字短語產(chǎn)生途徑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來源分別:一種是借喻引申,以形狀、性質、味覺等相似性來借喻,本體由喻體直接代替。如“吃鴨蛋”來隱喻考試得了零分,“吃黃連”表示心里有苦說不出。另一種則是借代引申,以生存的方式、場地、工具等來借代。如“吃青春飯”,就是指憑借青春時期的精神活力等來賺取收入的行業(yè)。
關于吃字短語,其構成大體上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劃分。一是從音節(jié)角度,分為雙音詞、三音詞、多音詞等,如吃齋,吃虧,吃老本,吃官司,吃里扒外等等,這些詞數(shù)量很大。二是從詞性角度來說,既可以加動詞,也可以加名詞或形容詞,如吃黃牌,吃請,吃席。三是從語義角度,也是本文所說具有隱喻含義的詞匯,分為吃+具體意義的名詞或短語、吃+抽象意義的名詞或短語,如吃豆腐,吃排頭等。都具有相當豐富的文化性因素。
3.吃字今義
3.1吃與進食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吃”的基本用法和含義,詞的本義與人的身體感知密切相關,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實生活中也出現(xiàn)了與“吃”字相關的一些詞語,如吃回扣,吃落掛,吃排頭,吃官司,它們看起來與吃的本義有相似性,實際上主要以其隱喻現(xiàn)象為主,內(nèi)部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如吃回扣,指的是在幫別人奪取利益時拿到的好處,主要意義是占有。吃落掛則是指在別人受到懲罰時粘連到自己所受到的懲罰,吃排頭吃官司也都有著類似的結構關系。
以句子為例:如果你不照我說的賠償,就等著吃官司吧。
這句話中,吃官司與吃苦的內(nèi)在意義實際上是一致的,都不用嘴吃,不是進食,但都是具有[收下]這一義項??梢钥闯觥俺浴痹谡Z義的原型基礎上發(fā)生了擴展和延申,這些詞義的延申就是從一個具體的、熟知的概念域向未知的、抽象的概念域映射的結果,而這種結果是以相似性和聯(lián)想為基礎的。
3.2“吃”與隱喻
上述與吃相關的新詞無疑都具有隱喻概念,其不僅僅是有吃這一動作含義,也具備了人的主觀思想,但更重要的時,與吃相關的詞匯似乎都具備了消極含義。
吃虧吃苦,都表示受到了損害,內(nèi)心不平靜,吃官司、吃回扣,其具體所含的貶義通過語用解析可以發(fā)現(xiàn)都是消極的,并不存在吃歡喜、吃甜這類的積極語義成分,這也是人們在吃相關詞匯短語中所特有的隱喻概念。自有“君子食無求飽”這種概念,從文化角度上講,我們的文化講究人并不應該注重口腹之欲,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樣的概念,道家文化甚至講究辟谷——即不進食而達到修生養(yǎng)性的目的,在神話中,也有饕餮這一以吃為生存目的的兇獸,可見中國文化并不提倡“吃”為重。
但其實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這與其文學上的地位明顯是不相符的,但這也不是沖突,我們自古以來都強調(diào)人想要超越自己就要與自己的欲望想抗爭,但抗爭不代表不需要,我們生存發(fā)展是需要進食的,正因為這種矛盾,也使得我們的文化更豐富,更突出,具有其獨特的魅力。
4.結論
本文討論了“吃”字的來源發(fā)展變化,及其在新時代下所產(chǎn)生的新興詞匯,從“吃”相關的詞組擁有的新義現(xiàn)象中折射出人類經(jīng)驗和認知過程的復雜性。它不僅依賴于人類對自身和世界的客觀認知,也需要具有隱喻相關的思維。
本文僅就其認知角度進行了簡要的探討說明,其它方面并沒有進行具體陳述,闡釋新興詞語概念,也是對詞語認知的一種總結,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的認知程度也會隨之增長,吃相關的概念依舊會繼續(xù)擴展延申,形成更新的概念,這也是符合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
參考文獻:
[1]高明陽.漢字”炒”的認知語義分析[N].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
[2]宋以芳.基于語言和文化視角下的“吃字短語”研究[N].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19,(2).
[3]張心媛.解析”吃”字系列的古今詞義演變[J].語文建設,2014,(23).
[4]田玉芳.古今詞義異同辨析舉隅[J].語文天地,2010,(12).
[5]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
[6]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M].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
[8]趙顏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9]章宣華.語義·認知·釋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10]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R].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11](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R].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12]Hirga,Masako K.1994.Diagrans and metaphors:Iconic aspects in language[J].Journal of Pragmatics,22(1).
[13]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o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作者簡介:李嘉欣(1997-02-22)女,民族:朝鮮族,籍貫:吉林長春,專業(yè) :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