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
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火星影像。
兩千多年前,屈原一首《天問》 抒發(fā)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的好奇和追問。“天問一號”的升空,則為這份“問卷”標注了當代科學的一種回答。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成功發(fā)射,于2021年2月左右抵達火星,進而變軌進入停泊軌道,4月?lián)駲C登陸。此前的7月20日,阿聯(lián)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搭乘日本火箭發(fā)射升空。除了我國的“天問一號”之外,美國“毅力”號火星車也同月發(fā)射。
各國火星探測器“扎堆”發(fā)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時上車“又快捷又便宜”,打個簡單的比方,火星、地球都繞著大陽轉,就類似于兩個人繞著操場跑圈,一個人要把沙包丟給另一個人,為了增加成功率以及省點力氣,就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向、距離扔過去?;鹦呛偷厍虻臅现芷诩s為26.3個月,也就是每兩年,我們便可以與火星近距離“擦身而過”。這期間,地球和火星相對距離最近,發(fā)射探測器的成本最經(jīng)濟,這就是所謂的“窗口期”,一旦錯過就要再等兩年多。
當然,要把“天問一號”送到火星上,可不像“丟沙包”那么容易。此番,“天問一號”要一次性實現(xiàn)對火星的“環(huán)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我國火星探測的基礎,是此前成功4次的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環(huán)繞月球,嫦娥二號不僅環(huán)月還探測了小行星,嫦娥三號實現(xiàn)了月球正面登陸和月球車行駛,嫦娥四號更實現(xiàn)了人類歷史上航天器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所有這些都給“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1960年,蘇聯(lián)便開始往火星派出探測器,但以失敗告終。至今,人類已經(jīng)實施火星探測活動達40多次,但成功率不到50%??梢哉f,除月球之外,火星是最受關注的天體,也是探測難度很大的一個天體。
高難度并沒有阻止各國的探測熱情。這種熱情不只源于浪漫的“移民火星夢想”,更源于對地球本身的“居安思?!?。
火星時常被看作是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鹦遣粌H與地球一天的時間類似,也同樣是四季分明,有高山、有峽谷,還可以劃分出熱帶、溫帶、寒帶。自從2003年“機遇”號和“勇氣”號登陸火星以來,我們逐漸清楚火星過去不僅有水,而且有大片河流、湖泊、海洋。未知的原因使得火星變成一片荒蕪。
看起來,火星就仿佛是一個“垂垂老矣”的地球。
因此,探測火星不只是為人類尋找移居目標,更可以借此了解地球的演化歷史,為保護地球的氣候條件、維持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支撐。
人類的生存并不僅僅取決于衣食住行、油鹽醬醋,更取決于陽光、空氣、天空、海洋。我們作為具有高等智慧的物種,必須有所準備,必須居安思危。這就需要不斷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開展深空探測,不斷挖掘宇宙深處的秘密。
◎ 來源|新京報(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