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劍,陳瑩,朱冬玲
大面積燒傷患者為了防止休克,需建立有效的深靜脈通道[1]。但由于大面積燒傷導致患者嚴重脫水、四肢水腫及淺表組織損傷,導致靜脈血管難以用肉眼看清,增加了靜脈穿刺難度,且無法很好的控制輸液速度,不利于臨床救治[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引導穿刺置管存在血流信號微弱及角度受限等問題,影響穿刺置管成功率。二維灰階血流成像(B-flow)能明確顯示血流情況及靜脈血管解剖情況。有研究顯示,B-flow 較CDFI 對血流動力學病變時的血流信號的靈敏度更高[3]。本研究擬探討B(tài)-flow 聯合CDFI 引導下中心靜脈穿刺置管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17 年 5 月至2020 年8 月浙江省臺州醫(yī)院收治的大面積燒傷患者101 例,納入標準:(1)燒傷總面積≥30%體表總面積;(2)需行靜脈穿刺者;(3)年齡在 18 ~ 65 歲;(4)患者及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靜脈血栓者;(2)合并外周血管病者;(3)精神障礙者;(4)同一部位 2 次以上穿刺者;(5)Allen 實驗異常者;(6)合并感染者。其中男 59 例,女 42例;年齡 18 ~ 65 歲,平均(40.3±10.4)歲;燒傷面積31%~98%,平均(70.13±10.59)%。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1)和對照組(n=50)。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盲穿法靜脈穿刺置管:(1)根據受傷部位選擇合適的穿刺位置;(2)股靜脈穿刺,觸摸股動脈,沿內側搏動處,0.5 cm左右穿刺進針;鎖骨下靜脈穿刺,平臥位,墊枕,使肩部處于低位,胸鎖關節(jié)至肩關節(jié)連線中外1/3處,下緣1.0 cm 穿刺。
觀察組采用B-flow 聯合CDFI引導下靜脈穿刺置管:(1)使用CDFI 診斷儀(通氣公司),陷陣探頭,頻率 6 ~ 8 MHz,調整至B-flow 功能,觀察靜脈血流、走行、解剖變異情況,測量血管內徑及管壁距體表距離,以優(yōu)勢側位穿刺靜脈;(2)標記穿刺部位,消毒鋪巾,用無菌敷料包裹探頭并進行消毒,局部麻醉后,在B-flow 聯合CDFI 引導下穿刺,18G穿刺針(美國ARROW公司),長15 cm,穿刺角度為15°~45°,進針后,靜脈前壁隆起,出現回血時,將導絲植入,同時用擴張器指導穿刺針退出,置入靜脈導管(美國ARROW 公司),并用固定器進行固定,用無菌敷料覆蓋。(3)回抽時若有靜脈血,可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皮膚完好者可用貼膜固定,若在創(chuàng)面處進行穿刺,無需覆蓋紗布。利用超聲檢查有無胸腔積液及氣胸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一次、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置管時間、導管留置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2.2 穿刺成功率比較 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置管失敗率及總穿刺成功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對照組置管失敗者,均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成功。見表2。
2.3 置管時間及導管留置時間比較觀察組置管時間為(5.01±1.24)min,導管留置時間為(5.95±1.08)d;對照組置管時間為(9.20±1.19)min,導管留置時間為(8.03±1.15)d;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t=5.47、4.54,均 P < 0.05)。
2.4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血腫 7 例,氣胸3 例,局部感染 3 例,全身感染 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0.00%(10/50);觀察組發(fā)生血腫3 例,氣胸1例,局部感染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84%(10/50);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 0.05)。
燒傷早期患者微循環(huán)差,多處于高凝狀態(tài),容易形成瘢痕,不易觀察到靜脈走行,血管選擇困難,靜脈穿刺置管難度增加。傳統盲法穿刺多是根據解剖結構及操作者經驗進行穿刺定位[4]。部分燒傷患者,如肥胖或全身浮腫的大面積燒傷患者、嚴重低血壓者,均可增加穿刺難度;對于呼吸急促、胸膜頂隨呼吸移動患者,進行穿刺較危險。CDFI 引導下通過多方面探查,加壓血管,評估患者血管彈性及走向,進行置管,操作便捷、可重復性較強,在靜脈穿刺置管中應用較廣泛。
B-flow 是一種新型技術,能夠顯示組織和血流信號,其成像原理為紅細胞散熱,能夠提高超聲動態(tài)范圍及成像分辨率。與CDFI 比,其分辨率及幀頻提高了3 倍,可明顯觀察血流動力學特性[5]。研究顯示[6],B-flow 聯合 CDFI 可很好的監(jiān)測動靜脈瘺手術成功與否及并發(fā)癥發(fā)生,臨床價值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靜脈總穿刺置管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說明大面積燒傷患者采用B-flow 聯合CDFI 引導下靜脈穿刺置管成功率高,減少反復穿來帶的損傷。本研究中,觀察組置管時間及導管留置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均P <0.05),說明B-flow 聯合CDFI可明顯縮短置管時間和導管留置時間。
大面積燒傷可引起組織缺血壞死,燒傷后的感染、刺激會給患者帶來“二次打擊”,影響患者預后。在置管過程中,容易出現并發(fā)癥,導致局部血腫、氣胸等,引起局部感染。因此,穿刺置管過程及置管后需嚴格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本研究中,觀察組中血腫、氣胸、局部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B-flow 聯合CDFI 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安全性較好。可能原因是由于B-flow 對微弱信號較敏感,能夠快速、準確定位,節(jié)約了檢查時間。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穿刺成功率比較 例(%)
綜上所述,B-flow聯合CDFI引導大面積燒傷患者靜脈穿刺置管成功率高,明顯縮短置管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