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最近,一條“小伙兒勇闖上海相親角遭鄙視”的視頻登上熱搜。視頻中,小伙自稱年薪50萬元,在上海無車無房無戶口。相親角一位中年阿姨認為,這個收入在上海并不高,并將小伙兒貼上“三無產品”的標簽,而另一位阿姨得知小伙兒在北京有5套房時,則主動要求加微信。事后,該視頻被質疑擺拍——兩個阿姨實為同一個人。
當下,很多短視頻都是播主創(chuàng)作,為了博取關注和流量,有的會放大一些矛盾沖突。這個視頻也經過了加工,容易對受眾產生誤導,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時也要承認,它的走紅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近些年,大城市的一些公園相親角逐漸走進了公眾視野,甚至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很多視頻冠上“勇闖”“探訪”“揭秘”之類的標題,或多或少已經透出我們對公園相親角所持有的“妖魔化”態(tài)度。在不少年輕人眼里,公園相親角的實質就是父母之間的一場生意,愛情已經蕩然無存。
有人認為,這個視頻不過是在加劇焦慮,也有一些理性的網友會擺出數據,計算一下大城市的購房、生活成本,對視頻所傳達的內容表示理解。其實,不只是大城市,農村不少地區(qū)的“天價彩禮”,也讓很多年輕人透不過氣來。盡管網絡對之進行猛烈批評,回到現(xiàn)實,每個走到婚姻邊上的年輕人,還是都得考慮經濟成本問題,直面物質條件的壓力。
理性地說,婚姻從來都不是“只要愛情”這么簡單。白巖松也說過:“我現(xiàn)在依然說,物質是最重要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貧賤夫妻百事哀,不要說我永遠相信愛情,然后一些物質都不重要,你試試,在窮的時候,餓的時候,你永遠不要跟他說物質不重要。”在白巖松看來,幸福的婚姻,物質、情感、精神三種因素缺一不可,物質是排第一位的。
白巖松的這番話在短視頻平臺贏得了不少年輕人的贊同。吊詭的是,既然很多人都認同物質是重要的,輿論為何卻對公園相親角這種“明碼標價”的相親方式另眼相看?
相對而言,不同的年齡階段,對物質和情感的排序是不同的,我認為,這恐怕是造成年輕人和中年人之間婚姻觀念沖突的直接原因。
不可否認,物質積累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年輕人剛開始工作,在物質儲備上大多并不充分,大城市的房價遠遠超過年輕人的購買力,對方若是對物質太過苛求,自然會給人帶來不小的壓力。現(xiàn)實面前,很多年輕人談不起物質,只好讓位于情感和精神,年輕人注重“三觀吻合”,并不代表物質不重要,而是希望可以找到共同為物質努力奮斗的人。
反過來,站在中年人的立場來看,婚姻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確實有很多無法預料的“風險”,完美的愛情過于虛幻縹緲,一時的頭腦發(fā)熱或感情沖動,往往經不起柴米油鹽的磨蝕。父母有了婚姻生活的經驗和基礎,感受到生活的磨礪,希望孩子少經歷些生活的困難,將物質排在第一位,也無可厚非。
一個視頻所放大的問題,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并不能反映社會全貌,也只會進一步加劇相親角的“刻板化”。
一者,天底下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那么“勢利”,有同理心、寬容、理解的父母還是存在的,年輕人經歷的相親次數多了,自然也會見多識廣,見怪不怪。
二者,公園相親角成功率低,其功能趨于多樣化,甚至已經蛻變?yōu)橐恍┲欣夏耆松缃坏膱龊?,也是個不爭的事實。畢竟,還有其他一些適合年輕人接受更愿意的相親渠道,年輕人若是真為自己的婚姻主動上心、積極相親的話,也不用勞煩父母跑相親角給代辦了。
三者,考慮到現(xiàn)實中隱瞞信息甚至“騙婚”的情況是存在的,這必然為婚姻的穩(wěn)定性埋下隱患。撇開一些人“秀優(yōu)越感”不談的話,公園相親角中的“明碼標價”,起碼也算是一種信息公開。當然,考慮隱私的話,每個人都有對陌生人不公開的權利。
四者,網絡語境中所謂的“鄙視”,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看不上”而已。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每個人思考問題大都會從自身的立場和利益出發(fā),有人想找門當戶對的,也有人想要少奮斗幾十年、通過婚姻來改變經濟狀況的,合則留,不合則去,很多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我圖你什么”“人家圖你什么”等,都是最好的明證。
話說回來,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相親也是一種提升認知和不斷修煉的過程,不經歷一些“鄙視”的波折,又怎么會在茫茫人海中,輕易地與緣分不期而遇,真正找到那個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