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淳
近年來,政府建設幼兒園數量與規(guī)模不斷擴大,大批新教師進入崗位。在一次幼兒園教研社團沙龍活動中,我們了解到新教師們在家長工作中存在一些困惑。
情境再現
新教師小A:我們班級的家長溝通工作全由老教師做的,家長都不太與我聯(lián)系。
新教師小B:我們班級家長都習慣找比較有經驗的搭班老師進行溝通,主動和我溝通的情況很少,和我搭班的老師家長工作經驗很豐富。
新教師小C:日常工作中,我很想找家長們溝通,可是不知道要說些什么,我先跟搭班老師學習。
我的分析
新教師入職后,不僅要適應自身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更要盡快進入教師角色。從新教師的討論中,我們歸納出新教師在面臨家長工作時遇到的共性問題:
1.家長不和我溝通怎么辦?
2.家長工作中如何與家長對話?溝通內容是什么?
我分析了家長與新教師兩個方面的心理狀態(tài)——
家長方面:新教師專業(yè)經驗不足,自然找成熟教師進行溝通。新教師方面:家長與自己溝通較少,但有搭班師傅在,自己可以慢慢適應、學習。
剖析家長面對新教師的溝通心態(tài),我們在指導新教師家長工作時,要特別注重引導新教師建立家長工作自信心,去掉有搭班教師的“依賴感”,鼓勵新教師嘗試獨立進行家長溝通工作。
我的策略
1.建立自信:行之有“道”
新教師在家園溝通工作前最需要做好的是自我心理建設。一些新教師對與家長溝通存在畏懼心理,認為家長對自己不信任,干脆就避免與家長溝通。實際上新教師對于家長溝通工作,必須建立起足夠的自信,讓家長感受專業(yè),交予信任,這也是提升和施展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機會。
在進行家園溝通前,新教師樹立自信需要行之有“道”,即是“換位思考之道”,站位在家長的視角考慮問題。例如,新教師發(fā)現家長較少與自己溝通,這時需要分析具體原因:是自己專業(yè)能力的原因嗎?是自己交流語態(tài)、語言的組織運用問題嗎?如果是因為自己的專業(yè)能力不足以取得家長信任,那么新教師可以抓住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家訪等各種方式,向家長展示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消除家長對新教師的固有印象。如果是語言的組織運用問題,就要事先思考完善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打好家長溝通交流腹稿。
2.立足觀察:言之有“物”
在進行家園溝通前,新教師樹立自信還需要言之有“物”。這個“物”即是“日常觀察與經驗準備之物”。
一是通過觀察,建立幼兒發(fā)展數據庫。我們建議新教師們每天固定觀察一定數量的班級幼兒,通過文本觀察記錄的方式,一方面讓新教師對觀察幼兒有基礎實踐,另一方面讓新教師通過文本記錄的方式收集家園溝通的資料,讓新教師面對家長有話可說,有案例可講。這樣做的優(yōu)勢在于:主動交流,能夠快速加深家長對新教師的專業(yè)印象,只有新教師態(tài)度主動,觀察敏銳,才能獲得家長信任。
二是通過預設,助力新教師做好準備。面對新教師們認為家長工作有成熟教師帶教的心理,我們對結對師徒提出合理化建議:在首次由新教師獨立承擔的家長交流工作前,由成熟教師充分設計與指導,用預演、排練的形式先幫助新教師進行前期心理鋪墊。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新教師就會胸有成竹,充滿信心。
轉變實效
對于新教師的集體案例分享和策略實施情況,我們通過家長滿意度問卷、教師訪談等方式得到反饋。
1.家長反饋:在家長半日活動、各類親子教育活動、日常溝通交流中,班級中的新教師都能夠積極主動地與家長進行溝通,特別是對孩子的觀察細致周到,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細心愛護。
2.搭班老教師反饋:通過有針對性的演繹,最顯性的變化是新教師日常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次數變多了,交流的主動性、獨立性變強了。
3.新教師感受:通過一次次的實踐經歷,新教師不再對老教師有依賴感,而是勇于用自己的誠懇態(tài)度、專業(yè)實踐,獲得家長的信賴與肯定,對后續(xù)班級管理工作、家長溝通工作都具有促進作用。
情境再現
新教師小A:我們大班的家長經歷了兩年的寒暑假家訪,對家訪都沒有什么新鮮感了。他們覺得無非就是老師說些孩子的發(fā)展情況,家長根據老師的建議去執(zhí)行。
新教師小B:對,我們班級家長在接到老師要上門家訪的電話時,就委婉表示老師不用來家訪。
新教師小C:不僅是新教師,許多老教師也認為新生的家訪工作比較有效果,面對老生的家訪工作,家長都沒有新鮮感。
我的分析
面對新教師們提出的疑問與困惑,我們需要帶領教師們拓展思路,研究家訪新形式。我們首先幫助新教師分析:為什么家長對家訪工作失去“新鮮感”?如果你是家長,會喜歡什么形式的家園聯(lián)系活動?采取家長問卷調查的方式是否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新教師的優(yōu)勢在于積極性高、思維活躍,更傾向于打破常規(guī),進行創(chuàng)造;老教師的優(yōu)勢在于經驗豐富,能夠把握教育理念,給予相關指導建議。因此,我們以“傾心每一個,傾情每一天”為教師行為理念,融合新教師與成熟教師各自優(yōu)勢,計劃進行一次新教師“家訪”工作的變革創(chuàng)新——“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
我的策略
1.拓展思維:改之有“據”
在進行新教師家訪工作創(chuàng)新前,教師組織活動需要改之有“據”。這個“據”指的是數據、證據。數據來源于家長問卷調查;證據來源于活動前老教師提供的組織經驗,活動中家長與幼兒的情緒、行為變化,活動后幼兒、家長反饋的建議和意見。
我們先進行問卷調查,征集家長喜歡的家訪形式和內容。然后,基于家長的集中訴求,征詢園級、班級家委會建議,轉變固有的家訪工作思路,將數據、證據作為指導新教師家長工作改變的基點,進行思維拓展。
2.抓住精髓:融之有“方”
在問卷調查后,我們開始打造新型的家園溝通形式——“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家訪工作作為一項針對性強、對個別幼兒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形式,成為我園日常開展家長工作的基本方式。而“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則由家委會家長與新教師、成熟教師共同參與,開展具有主題性的小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
新教師社團小組成員對家庭教育活動的發(fā)起人、參與對象數量、時間地點、家訪形式與內容等進行了調整。在“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的實踐研討中,我們力圖抓住家訪工作的精髓:面對面解決家園合作難題、加強家園溝通力度,做到以主題式小組活動為載體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讓幼兒成為主動學習者、家長成為組織參與者、教師成為專業(yè)支持者。
3.家園合力:踐之有“效”
在指導新教師開展“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活動時,班級家委會成員的參與與組織協(xié)調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新教師在與班級家委會成員溝通協(xié)調、征集意見的過程中,幫助新教師建立與班級家長進行深度合作的經驗;另一方面,班級家委會成員的組織參與,能夠帶動家長配合教師組織實施班級溝通工作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班級家園共育活動實施成效。
轉變實效:
1.家長反饋:通過每次有針對性的小組家園活動,讓我們家長學習到老師和孩子交流的方法,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新教師對待孩子像朋友、伙伴般的交流方法,給予我們家長很大啟發(fā),具有借鑒意義。
2.新教師感受:我們在設計活動、組織活動中獲得老教師的指導與幫助,通過實操學習的方式獲得組織設計親子活動的經驗,獲得孩子、家長和搭班教師的肯定,內心很受鼓舞。
通過兩則案例探討和實踐,我們認為:教育不是一條“單行道”,新教師的成長亦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樞紐站”。新教師成長需要專業(yè)的蛻變、成熟教師的指引和幼兒、家長的喜愛與肯定。充滿思辨性的社團研討和成功的實踐經歷能夠為新教師的家長工作成長經歷增加砝碼,這就是教師專業(yè)成長與獲得的“樞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