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忠明 李書涵
摘要:代際學習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代際學習項目是基于代際學習理論所開展的實踐形式,其如何運行,是困擾我國相關研究者與實踐者的重要問題。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是一種研究人類與非人類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并形成的異質性網(wǎng)絡的社會學分析方法,可以通過追隨核心行動者的運行脈絡,向公眾展示以此核心行動者為中心的網(wǎng)絡建構過程。基于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的分析框架,對C市的L代際學習項目進行個案分析發(fā)現(xiàn):代際學習項目的運行要素主要包括核心行動者、強制通行點(核心利益訴求)和異質性行動者三類;主要通過核心行動者引領項目的拓展,按強制通行點賦予行動者角色職責,基于利益賦予情況動態(tài)招募異質性行動者,積極動員行動者參與網(wǎng)絡運行、促進網(wǎng)絡可持續(xù)發(fā)展。從運行效果看,L代際學習項目不僅可以幫助老年學習者獲取與時俱進的知識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還可以增強老年人的積極認知,使其保持良好生活態(tài)度,實現(xiàn)終身學習。我國代際學習項目運行中,一是要注意將核心行動者從單一來源向多來源轉變;二是要跳出“學?!边吔?,凝聚異質的組織行動者;三是要有效利用學習資源,構建合理的強制通行點;四是要實現(xiàn)運行的正規(guī)化和互動的非正式化。
關鍵詞:積極老齡化;代際學習項目;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運行要素;運行策略;運行效果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5195(2021)02-0084-12?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1.02.009
作者簡介:歐陽忠明,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江西南昌 330013);李書涵,碩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江西南昌 330013)。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國家統(tǒng)計局,2020)。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老年學習需求將呈幾何指數(shù)增長??梢灶A見的是,老年教育供給與老年學習者需求將出現(xiàn)嚴重的不匹配。為此,開發(fā)多元化的老年學習項目能夠有效解決老年教育供給不足的困境。早在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就指出,“代際學習(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是一種可能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的社會活動”(Teater,2016)。之后,許多國家紛紛將代際學習視為一種新的“學習—教學模型”和一項應對老齡化挑戰(zhàn)的重要工具,制定了許多代際學習的政策,實施了諸多代際學習項目。雖然,從2000年開始,有關代際學習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正如Pinto在其研究中所闡述的,“代際學習幾乎總是作為達成目標的手段或結果來呈現(xiàn)的,而不是過程本身”(Pinto,2011)。為此,基于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展開個案研究,探討代際學習項目運行的要素、策略、特點和效果,無疑能夠彌補現(xiàn)有研究不足,對代際學習項目運行具有指導意義。
一、代際學習項目與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
1.代際學習及代際學習項目
“代際學習”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美國,指在家庭內部由年長者向子輩或者孫輩傳遞知識、技能、價值觀的非正式學習形式。20世紀70年代末,因工作、家庭原因的地理分隔而形成的年輕人與老年人的隔閡問題不斷凸顯,為解決這一問題,代際學習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家庭內部,轉而開始向家庭外部延伸。1997年,紐曼(Newman)等強調:“代際學習體現(xiàn)在涉及非生物相關的兒童、青年和老年人之間,體現(xiàn)在有計劃且持續(xù)性地使成員參與有益于年輕人和老年人的互動活動之中”(Newman et al.,1997)。199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The UNESCO Institute of Education)在多特蒙德會議上對代際學習進行了較為寬泛的定義:“代際學習是為年長一代和年輕一代進行有目的、持續(xù)地交換資源和學習的工具”(Bostrom et al.,2003)。進入21世紀,隨著代際學習實踐的增多,其內涵也進一步深化。2006年,坎布里德(Cambrid)等人在其研究中表示,“代際學習是指年長者與年輕者在正式或非正式情境中,通過具體經(jīng)驗、反思實踐、抽象概念和主動實踐四個學習階段,提升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過程”(Cambrid et al.,2006)。2015年,巴赫曼(Bachmann)等人指出,“代際學習是促進不同年齡和生活狀況的人們實現(xiàn)人力資本、生活技能、文化、價值觀和知識等的傳輸與交換,并培養(yǎng)積極代際關系的重要途徑”(Bachmann et al.,2015)。
代際學習項目是基于代際學習理論所開展的實踐形式,更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推廣,包含了項目愿景、準備階段、實施過程、實施策略以及實施效果等環(huán)節(jié)。2015年6月,一部名為《現(xiàn)在完成時》(Present Perfect)的電影將代際學習中心(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re,ILC)推到了大眾視野中,這類代際學習中心主要分布于歐美地區(qū)的高端養(yǎng)老機構中(Flash,2015)。截至目前,全球范圍內已有相當數(shù)量的代際學習項目,如:德國的多代屋(Multigene rational Centers)項目、歐洲基于跨文化的信息與通信技術學習的“IANUS”項目、覆蓋歐洲40多個國家的“ECIL”代際學習認證項目、日本針對城市高樓獨居老人設計的“Nagomi-no-kai”(圣盧克代際項目)等。我國的代際學習項目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較為迅速,例如南京的“鎖金村第一幼兒園”和“鎖金村養(yǎng)老院”間進行的定期隨訪;貴陽劉樂兒巴學園將養(yǎng)老院和幼兒園規(guī)劃在一起,使得老人和小孩能夠朝夕相處互學共學;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啟動了一個“關愛服務老少互動”的項目。這些項目的開展,為我國代際學習項目運行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jīng)驗。
2.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
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拉圖爾(Latour)、卡?。–allon)和勞(Law)合作提出的一種社會學分析方法,也稱為異質建構論,研究人類與非人類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并形成的異質性網(wǎng)絡。該理論的方法論規(guī)則是從各種異質的行動者中選擇一個核心行動者,通過追隨核心行動者的運行脈絡,向公眾展示以此核心行動者為中心的網(wǎng)絡建構過程。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有三個核心概念:行動者(Actor)、干預者(Mediator)和網(wǎng)絡(Network)。受廣義對稱性原則的影響,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中的行動者包含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兩類,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任何在網(wǎng)絡中通過制造差異而改變了事物狀態(tài)的東西都可以稱為行動者(Latour,2005)。在此基礎上,拉圖爾認為,任何行動者都是轉譯者,行動者會通過轉譯這一過程,把其他行動者的問題和興趣,用自己的語言轉換出來,進而改變(Transformation)、轉譯(Translation)、扭曲(Distort)和修改(Modify)他們本應表達的意義或元素(吳瑩等,2008)。如圖1所示,轉譯主要包含了問題呈現(xiàn)(Problematization)、利益賦予(Interestment)、招募(Enrolment)和動員(Mobilization)四個步驟。其中,“問題呈現(xiàn)”中強調的強制通行點(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即所有行動者必須通過該點,才能實現(xiàn)其融入網(wǎng)絡、參與建構的轉譯過程。最后,關于網(wǎng)絡,拉圖爾曾多次明確表示,“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把社會看成聯(lián)結的科學”(Science of Associations)(成素梅,2006)。行動者越活躍,行動越頻繁,聯(lián)系越密切,網(wǎng)絡也就越復雜,密度也越大,延伸的、覆蓋的范圍也就越廣。在具體行動者網(wǎng)絡構建過程中,如圖2所示,核心行動者通過OPP,有效地呈現(xiàn)相關不同行動者的利益訴求,從而形成一個網(wǎng)絡聯(lián)盟;將其他行動者的利益問題呈現(xiàn),以此構建網(wǎng)絡聯(lián)盟;基于“招募”幫助更多行動者參與其中,組建相應的“亞聯(lián)盟”;在整個網(wǎng)絡中,核心行動者扮演“代言人”的角色,有效動員、協(xié)調各種角色和資源,確保網(wǎng)絡的穩(wěn)定性與安全性。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以C市L代際學習項目(以下簡稱“L項目”)為對象,包括L小學的學生、H老年學校的老年學員,以及學生的祖父母、父母、該校教師等。從發(fā)展歷程看,該項目自2019年1月正式實施,橫向上經(jīng)歷了從“一個家庭的代際學習”到“一個年級的代際學習”,再到“兩個機構”(L小學與H老年學校)乃至“兩個區(qū)域”(C市L小學與L市民俗文化村)之間的代際學習過程;縱向上則經(jīng)歷了從“一個家庭”到“1+X家庭”代際學習的轉變。從實施至今的1年零9個月時間里,L項目已然形成了“以C市L小學為中心,逐漸輻射全國多所學?!钡木W(wǎng)絡規(guī)模,參與項目的學校從原來的1所擴大到全國多所,受益學生和老人上萬人;項目成果在第六次“學生寒暑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國現(xiàn)場研討會 、第七屆上海終身教育論壇、全國“新基礎教育”研究學生工作專題研修活動中分享,多次獲市、區(qū)一等獎;項目成果——《隔代共學互學大學堂》在2021年3月以全英文的方式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wǎng)發(fā)表;常州電視臺記者連續(xù)跟蹤報道7次,都市頻道播出了7集系列專題片——《隔代共學互學 創(chuàng)生教育新樣態(tài)》??梢姡珻市L項目在我國代際學習項目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入挖掘的研究價值。
2.研究方法的運用
高爾(Gall)等在《教育研究方法:實用指南》一書中指出,“大部分質性研究都基于解釋主義認識論。依據(jù)這種認識論,社會現(xiàn)實被看成是由參與者構建的一系列意義組成的。質性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發(fā)現(xiàn)這些意義的本質。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對被稱為個案(Case)的特定現(xiàn)象的實例進行深入的、基于實地的研究”(喬伊斯·P.高爾等,2007)?;诖?,本研究圍繞“代際學習項目如何運行?”這一核心問題,基于個案研究方法,選取了C市L項目的相關參與者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包含兩組:一組為1名來自L小學的副校長(D校長),她是L項目的主要發(fā)起者和負責人,訪談的目的在于了解L項目的發(fā)展歷程、策略、障礙等;另一組訪談對象則是來自H老年學校的4名老年學員(基本情況見表1),目的是了解老年群體對參與L項目的感受、效果以及建議等。訪談過程主要通過錄音來記錄,“通過保留受訪者的錄音可以獲得原始證據(jù)”(埃文·賽德曼,2009)。在此基礎上,對訪談錄音進行轉錄,并對轉錄資料進行反復研究、簡化以及分析,概括相關觀點,解釋材料信息,并確立材料與研究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為后續(xù)剖析L項目的運行特點、實施策略、效果等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同時,相關的新聞報道、視頻、網(wǎng)絡媒體信息都為本研究提供了數(shù)據(jù)。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1.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視閾下L項目運行要素梳理
隨著項目的推進與拓展,越來越多的人類及非人類行動者通過不同的形式參與并納入到L項目的網(wǎng)絡聯(lián)盟。對L項目的相關要素進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探索代際學習項目的設計要點。
(1)L項目的核心行動者
核心行動者的厘定,是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中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有觀點認為,核心行動者一般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與行動者網(wǎng)絡構建的發(fā)起者和組織者(楊麒淵,2020)。縱觀L項目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D校長通過《我媽說》親子閱讀活動發(fā)現(xiàn)了蘊含在老人與孩童身上豐富的互學資源,并經(jīng)過專家的建議,在自己的班級中率先開展了“一個家庭的代際學習”活動。不僅如此,D校長還是L項目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推動者。項目方案的構思與策劃、項目行動者的聯(lián)絡、展評活動的組織以及公共平臺的宣傳等,幾乎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有D校長的身影。D校長在L項目推進過程中扮演著聯(lián)系并整合眾多行動者資源、擴大行動者網(wǎng)絡體系的角色。因此,有理由認定D校長為L項目的核心行動者。
(2)L項目的強制通行點
L項目源于我國老齡化日益嚴峻,兒童綜合素質表現(xiàn)不甚理想,以及資源利用率、資源整合程度有待加強的社會現(xiàn)狀。因此,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視角下L項目的強制通行點應當考慮并反映這一現(xiàn)狀。OPP的設定是L項目的核心問題,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核心行動者的利益訴求。D校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的利益訴求是通過代際學習來促進兒童綜合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OPP也需凸顯項目自身的內涵與價值。L項目的本質與核心是代際學習,而代際學習作為“一種可能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的社會活動”(Teater,2016),其OPP必然蘊含著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的實現(xiàn)?;诖?,L項目的OPP便可概括為“通過代際學習,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的實現(xiàn),并提升兒童的綜合素質”。
(3)L項目的異質性行動者
隨著L項目的推進,項目網(wǎng)絡聯(lián)盟中的異質性行動者愈加豐富,如圖3所示。按照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對行動者的劃分,可以將L項目的異質性行動者分為兩大類四小類:第一,人類—個體行動者。L項目中人類—個體行動者主要包括學生、老人、學生父母等,其中老人和學生是代際學習項目中主要參與者。隨著項目的推進、活動形式的豐富,老人、父母和學生的參與數(shù)量也不斷攀升,從D校長班級中的學生、父母和祖父母,發(fā)展至一個年級、整個學校的學生、父母和祖父母,除了親緣關系的祖父母外,還有非親緣關系的其他家庭的老人、H老年學校的老年學員、L市民俗文化村中的老人等。第二,人類—組織行動者。L項目中這類行動者主要有L小學、H老年學校、L民俗文化村、電視臺等。第三,非人類—物質范疇行動者。這類行動者相當龐雜,除人類行動者外,L項目中所見、所用之物皆屬于這類行動者,大到代際學習項目實施的場所,如L小學教室、操場、C市環(huán)球港展廳等,小到項目中學生與老人共同包的一個水餃、一把Y爺爺教授學生刻紙的刻刀等。第四,非人類—意識范疇行動者。這類行動者的類型、內容極為豐富,且往往與物質范疇行動者存在某種對應關系,例如:意識范疇行動者之網(wǎng)絡技術,對應物質范疇行動者中的智能手機、微信、QQ、電腦等;意識范疇行動者之傳統(tǒng)技藝,對應物質范疇行動者中的高蹺、陀螺、舞龍、鑼鼓、刻紙等。各種異質性行動者的參與,是核心行動者資源拓展的結果,同時也有賴于這些行動者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和利益的彼此協(xié)調與合作,才共同構建起L項目龐大的網(wǎng)絡聯(lián)盟體系。
2.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視閾下L項目運行策略分析
(1)以創(chuàng)新型思維為指導,持續(xù)拓展項目的行動者
拉圖爾認為行動者具有能動性與廣泛性。行動者必須要到行動的過程中去尋找。由于行動者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作用,整個系統(tǒng)網(wǎng)絡的運轉是動態(tài)性的。這種行動者、網(wǎng)絡的動態(tài)性就要求項目運行是多元化和動態(tài)化的,這對核心行動者的創(chuàng)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吉爾福特(Guilford)認為,創(chuàng)造力包括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人格兩個方面,創(chuàng)造性思維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散性思維(Guilford,1950)??v觀L項目的發(fā)展歷程,行動者的動態(tài)性和多元性都蘊含著策劃者富有創(chuàng)意的思考和敢于嘗試的勇氣:第一,不落窠臼、不安現(xiàn)狀的持續(xù)努力?!耙粋€家庭的代際學習”能夠向“1+X家庭的代際學習”推進,正是因為D校長不愿拘囿于開學返校后部分學生無老人可互學的困境,不希望項目因此而停滯不前。第二,“一個好漢三個幫”的多方支持。例如,L教授為“兩個機構的代際學習”的孕育提出了專業(yè)化的建議和靈感,Y爺爺也為該活動的開展給予了堅定的支持、高昂的熱情和十足的配合。第三,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與L市民俗文化村的“聯(lián)誼”活動,以及基于《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開展代際學習的創(chuàng)意靈感則源于D校長對時事政治、相關話題的關注?!艾F(xiàn)在可持續(xù)發(fā)展已經(jīng)被提上了日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到生態(tài)文明了。那么,怎樣讓我們社會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呢?其實,這種理念應該從兒童開始進行培養(yǎng)的?!保―校長)
(2)構建完善運行機制,確保行動者網(wǎng)絡有序運行
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的中心思想是調查和概念化網(wǎng)絡的形成方式,追蹤存在的關聯(lián),思考它們如何運行、參與者如何融入到網(wǎng)絡中、網(wǎng)絡的各個部分如何形成整個網(wǎng)絡以及網(wǎng)絡如何實現(xiàn)暫時的穩(wěn)定性等。完善的運行機制是把各種行動者有效凝結在一起的重要要素。訪談中,當問及項目為何能夠順利開展至今時,D校長表示,這得歸功于L項目的運行機制。運行機制作為一種策略,使得項目中各種人類、非人類行動者變得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第一,建立項目運行的契約。L項目在活動開展前,會基于不同層面、針對不同行動者簽訂協(xié)議:①學校層面發(fā)布倡議書;②班級層面制定各具特色的班級活動方案,并對學生、家長等進行指導;③學生家庭簽訂協(xié)議書(如祖孫互學協(xié)議書)或制定活動方案(如玩伴團活動方案),要求老人、兒童、家長三方簽字,提交老師審核?!叭绻麤]有這個‘互學協(xié)議書,學習過程就有點難以保證了。要保證學習成果,就需要有協(xié)議書?!保―校長)④與H老年學校簽訂合作協(xié)議?!耙粋€互學互訪的協(xié)議書,基本是在學期開始之前,就會把這個學期互學互訪的內容、形式全部定好,每個月就參照這個去執(zhí)行?!保―校長)第二,搭建項目運行的宣傳平臺。為了監(jiān)督并確?;顒娱_展的有效性,提高多方行動者的參與積極性,對活動過程的實時記錄和及時反饋就顯得尤為重要?!盎顒拥恼掌?、美篇,都要及時制作出來。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系列的機制,所以每次開展活動,都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就這樣過去的,我們做得還是比較有影響力的?!保―校長)第三,構建項目運行的評價機制??v觀L項目每個階段、每項活動,在活動結束之后,都會開展相應的展評活動。這是對代際學習活動及成果的一個檢閱和考核。第四,注重項目影響力的推廣。通過相關學術研討會將項目進一步宣傳與推廣。在活動延續(xù)和成果轉化方面,D校長表示已經(jīng)先后在全國做了三次分享交流,尤其是在參加上海第六屆終身教育論壇時,“我們參加的是一個小型的以冰島、挪威幾個國家的教授為主的國際交流會議,他們(外國教授)對我們這個研究很感興趣,‘如果這個活動能夠開展起來,那會大大地降低老人的孤獨癥、自殺的現(xiàn)象,這個活動非常好?!保―校長)
(3)發(fā)揮中介的激勵功能,提升行動者的參與感
在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看來,造成網(wǎng)絡復雜性的原因之一是組成該網(wǎng)絡的成員的明顯隱身性以及遠距離采取行動的可能性,而有效規(guī)避行動中的這兩點,則離不開中介的激勵功能。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激勵是激勵主體運用一定手段和方式,讓激勵客體產(chǎn)生積極行動,進而實現(xiàn)激勵主體所期望的目標的過程(林崇德,2015)。因此,基于人類需求和激勵理論的觀點,可以對L項目的持續(xù)性運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預判,同時也成為項目網(wǎng)絡聯(lián)盟構建策略中的重要一環(huán)。激勵方面的策略主要有:第一,不同活動滿足行動者不同層次的需求。對行動者尤其是人類行動者而言,最直接的激勵莫過于滿足需求,擁有真實的獲得感。代際學習活動中的歡聲笑語滿足了行動者的生理需求;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機的使用技能,有效地減少了走丟的風險,滿足了他們的安全需求;代際學習緩和了代際隔閡,滿足了行動者的歸屬需求;代際學習提高了社會對老年人及衰老的理解與尊重,滿足了他們的尊重需求;代際學習活動讓老年人看到了自身的價值,M奶奶表示,“我們感覺,通過代際學習,我們老年人變得有用了”。第二,通過線上展示、線下展評等形式提升行動者的積極性。L項目的一大亮點便是各種線上線下的展示活動,例如,美篇點贊、公眾號推文、活動展評、現(xiàn)場表演以及接受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的采訪等。這類激勵往往以精神鼓舞為主,通過獎品獎狀、榮譽稱號、獲得他人贊美以及獲得廣泛關注等形式,在提升行動者個人獲得感同時,也提升了行動者的社會責任感。
3.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視閾下L項目運行特點闡釋
(1)核心行動者引領項目的拓展
作為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轉譯過程的第一步,“問題呈現(xiàn)”最重要的是確定核心行動者以及核心行動者的主要問題。如前所述,L項目的核心行動者厘定為D校長。以此為中心審視整個L項目的運行和發(fā)展,不難發(fā)現(xiàn),D校長作為核心行動者,在L項目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統(tǒng)籌各方資源、解決運行中的障礙,進而實現(xiàn)項目的進一步推進與拓展。在L項目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核心行動者都充分發(fā)揮了引領的作用:第一,項目構思階段,D校長從班級的《我媽說》親子閱讀活動中獲得靈感,結合H高校L教授的指導和啟發(fā),使L項目的構想在腦海中逐漸成型。第二,項目成立階段,D校長以“一個家庭的代際學習”為主旨,在自己班開展了試點活動。時逢寒假,學生返回老家,這便為項目的初步運行提供了契機?!耙驗閯偤眠^年,兒童跟爺爺奶奶之間的相互學習的內容就是各地的地方美食,還有家鄉(xiāng)的一些地方游戲……方言也是一種地方文化,值得傳承和發(fā)展。”(D校長)第三,L小學內項目拓展階段,班級展評為L項目起到良好的的推廣效果,在D校長和L小學相關領導的支持下,“一個年級的代際學習”和“整個學校的代際學習”陸續(xù)展開,L項目網(wǎng)絡中異質性行動者再一次得到豐富。第四,L小學外部拓展階段,D校長深諳未雨綢繆的道理,早在“一個家庭的代際學習”開展后不久,D校長就意識到“我們不可能一直在班級里面尋找資源”。于是,她與Y爺爺(L小學退休老校長,現(xiàn)H老年學校校長、刻紙非遺傳承人)取得了聯(lián)系,實現(xiàn)兩個機構間的代際合作。此外,在D校長的帶領下,還與L市民俗文化村開展了合作學習,讓學生與老年村民學習傳統(tǒng)民俗文化。第五,“1+X”家庭項目發(fā)展階段,隨著寒假結束,許多學生離開老家返回學校,而老人依舊在老家。為了項目的延續(xù),D校長看到本地老年人的資源,便決定采用“1+X家庭的代際學習”,利用周末時間以“玩伴團”的形式開展代際學習活動,也使L項目成功度過發(fā)展危機。可以說,在核心行動者D校長的引領下,L項目克服障礙與困難,其網(wǎng)絡聯(lián)盟也隨著各種異質性行動者的加入而不斷延伸和拓展,并受到越來越多機構、組織的關注和支持。
(2)按強制通行點賦予行動者角色職責
在利益賦予階段,核心行動者通過利益分配來賦予其他行動者以角色,這不僅需要公平、平等的話語權氛圍,使行動者相互信任、充分表達利益訴求,也是對利益分配進行多元協(xié)商、力量試探的過程(沈培,2019)。如圖4所示,L項目行動者網(wǎng)絡中的行動者按照利益訴求不同,大致分為三類:第一,策劃者。即核心行動者負責項目方案的策劃與組織,統(tǒng)籌整個項目的推進與發(fā)展,進而促進OPP目標的實現(xiàn)。第二,主要參與者。在L項目中,小學生、祖父母以及H老年學校的老年學員等“代際雙方”通過參與各種各樣的代際活動,互學互鑒、取長補短,兒童向老年人學習傳統(tǒng)的文化與技藝,老年人向兒童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和新觀念,加強了代際交流與溝通,促進代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提高了社會資源的整合與利用。第三,服務者。與前兩類行動者相比,毫無疑問,服務者囊括的行動者是最豐富的,也是最龐雜的。除D校長、老年行動者和兒童行動者外,其余所有的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都屬于服務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服務者由策劃者直接納入網(wǎng)絡,而部分服務者則由主要參與者或上級服務者納入網(wǎng)絡,從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看,這也是“亞聯(lián)盟”的建構過程。此外,眾多的異質性行動者還需通過與OPP間利益的博弈及協(xié)商,實現(xiàn)網(wǎng)絡融入并建立共生共贏關系,自發(fā)維護網(wǎng)絡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3)基于利益賦予情況,動態(tài)招募異質性行動者
網(wǎng)絡的建構者應基于OPP實現(xiàn)需要和利益賦予的情況進行招募,每一個被納入的異質性行動者都應具有無可替代的資源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項目網(wǎng)絡建構的不同階段,行動者往往會發(fā)生動態(tài)變化。因此,對行動者的梳理需“情隨事遷”,隨著項目的推進、活動的開展,應不斷地對網(wǎng)絡聯(lián)盟中的行動者進行分析和梳理。例如,訪談中,M奶奶與兒童的互動交流不再局限于老年學校和課程,而是將兒童邀請至自己家中,與她的父母進行互動學習?!拔腋赣H是離休老干部,很愛講那些過去的事情,沒人可聽,沒人可講……這會(兒)可來人了,可來兒童們了,他就開始講(自己)啥時候參加革命工作的……我媽呢,是一個老教師,會彈琴,就給兒童們彈了一首《讓我們蕩起雙槳》?!比绱耍琈奶奶的家庭空間、她的父母以及鋼琴等這些原本不在網(wǎng)絡聯(lián)盟內的異質性行動者,通過已有行動者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得以納入網(wǎng)絡聯(lián)盟。此外,招募各種異質性行動者使之協(xié)調有序地聯(lián)結形成網(wǎng)絡聯(lián)盟,需注意幾個要點:第一,核心行動者需要具備足夠強大的號召力、說服力以及資源能力(楊麒淵,2020),能夠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統(tǒng)籌和調度,進而推動網(wǎng)絡的前進和發(fā)展。第二,OPP的設定應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能夠有效激發(fā)其他行動者參與的熱情和興趣。第三,項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建構行動者網(wǎng)絡的過程中,需要對核心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之間的合作進行科學化的評估和梳理,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第四,目標統(tǒng)一,避免混亂。明確的OPP能有效篩選合格適配的行動者進入網(wǎng)絡,也能讓各行動者在網(wǎng)絡中獲得相應的利益,這也是項目行動者成員招募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4)積極動員行動者參與網(wǎng)絡運行,促進網(wǎng)絡可持續(xù)發(fā)展
動員,即核心行動者對其他各方行動者的行為進行約束,使所有在網(wǎng)絡中的行動者按照既定方案分工和協(xié)作,激勵和帶動行動者,完成各方的利益目標,形成穩(wěn)固、可持續(xù)的協(xié)作網(wǎng)絡,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的過程(沈培,2019)。如圖5所示,以利益為驅動力,動員各個行動者參與到“網(wǎng)絡”的運行和拓展過程中來,讓他們?yōu)閷崿F(xiàn)OPP和自身利益而努力。這不僅有利于提升網(wǎng)絡聯(lián)盟的穩(wěn)定性和影響力,而且能夠更大程度地調動各行動者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與此同時,行動者網(wǎng)絡作為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系統(tǒng),每個行動者都有自己異質性資源和不同的利益訴求,在發(fā)展過程中肯定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和沖突(楊麒淵,2020)。這些沖突既是項目發(fā)展的障礙,也是其發(fā)展的動力。L項目推進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家庭的代際學習”發(fā)展成為“1+X家庭的代際學習”,正是由于假期結束學生返校,學生與老人在數(shù)量上出現(xiàn)了“供需矛盾”;同樣,之所以會形成“兩個機構的代際學習”和“玩伴團”,也是因為出現(xiàn)了學習內容上的“供不應求”,家中老人“知識儲備”不足的狀況,在此情況下,就需要開發(fā)更加廣闊豐富的“學習資源”。若這些矛盾和沖突出現(xiàn)時,D校長沒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問題解決,L項目就難以持續(xù)。
4.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視閾下L項目運行效果分析
芬德森(Findsen)和福爾莫沙(Formosa)認為,通過與年輕人的交往,老年學習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更新知識,重新激發(fā)他們對未來的興趣,并保持對未來的憧憬,同時更有可能與社會變革的潮流保持有意義的聯(lián)系(Findsen et al.,2011)。通過L項目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代際學習項目對于老年學習者具有如下效果:
一是獲取知識技能,與時俱進不落后。希姆斯特拉(Hiemstra)基于學習動機的差異,將老年人的學習分為表達性學習(Expressive Learning)和工具性學習(Instrumental Learning)(歐陽忠明等,2018)。前者往往與學習者個人的發(fā)展和其社會關系的完善相關聯(lián),而后者則通常與學習者的健康、工作及技能訓練等有關。從訪談的內容來看,L項目通過組織兒童行動者開展形式多樣的代際學習活動,在豐富兒童知識經(jīng)驗的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老年行動者對工具性學習的需求和利益訴求。“有一個做雞鴨鵝生意的奶奶特別開心。以前,因為她不會微信掃描支付,所以很少有年輕人來惠顧她的生意。這個假期,孫子教了她微信支付的方法,還幫她做了一個二維碼,年輕人也來惠顧她的生意了,她很開心地感嘆道:‘這活動真是太好了?!保―校長)再如老年人向兒童學習手機導航、手機訂餐、網(wǎng)上購物、拼音、無人超市以及智能家電(如掃地機)等知識技能,也是工具性學習的體現(xiàn)。綜上,老年人通過參與這種工具性學習,不僅能夠與時俱進,降低被社會發(fā)展洪流所淘汰的風險,而且有助于減小代際溝通的障礙,提高他們融入和接納社會的認知與能力。
二是實現(xiàn)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滿意度。代際學習有益于老年人的飲食健康,提升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弗雷德曼(Friedman)等表示,“代際鍛煉計劃提高了老年人對衰老問題和營養(yǎng)小吃的認識,”“使他們認識到作為終身鍛煉榜樣的重要作用,同時改善了他們的健康習慣”(Friedman et al.,2007)。由于“爺爺奶奶在家里都是負責‘御膳房的”(D校長),通過參加關于健康的代際學習講座,能改善老年人對飲食健康的認識,增強對常見病的了解,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質量。代際學習項目根據(jù)不斷變化的發(fā)展需求營造老年人和幼童間家庭般的安全環(huán)境,大大增強了老年參與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L項目網(wǎng)絡中M奶奶的“老父親”和“80多歲彈琴手指不太靈活的老母親”,“非常喜歡跟小朋友溝通交流,覺得跟他們在一起能夠回憶起童年時的時光”。
三是肯定自我價值,保持積極生活態(tài)度。自由—人文主義強調對個體思想的培養(yǎng)而非職業(yè)生涯的培訓,“老年人的學習應專注于個人意義而非行為項目,應強調人類經(jīng)驗的主觀性,鼓勵他們進行自我導向學習”(Rowe et al.,1999)。代際學習能夠改善社會對衰老的偏見和看法,對克服年齡歧視這一社會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有利于增強老年人的積極認知,肯定自我的價值。M奶奶的一句“感覺老年人我們自己有用了”,樸實的語言中透露出對自我意義、自我價值的肯定與認可。代際學習挑戰(zhàn)了老年人的刻板形象,使他們能夠以有意義的方式對社會作出貢獻,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老年人的社會”,使人們“晚年生活得很好”(Thomas,2009)。代際學習能夠增強老年人的社區(qū)意識,并促進文化傳承。Y爺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經(jīng)常參與各種社區(qū)活動:“又一天在忙碌緊張中度過。中午參加了L小第五次少代會,下午三點電視臺來L小拍攝我們老年學校開設的六堂非遺校本課?!?/p>
四是實現(xiàn)“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半S著學習,人們不斷經(jīng)歷著個人建構及重建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技能、知識或理解等”(Festinger,1954)。很顯然,與“把學習的意義視作一種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把它們當作老年人都需要的獨立商品”的觀點相比,“老年學習只能以死亡或者以一種極度昏迷的生活狀態(tài)來結束”(克努茲·伊列雷斯,2013),更符合代際學習項目的目標,即對實現(xiàn)積極老齡化、終身學習以及學習型社會的追求。從L項目訪談對象的年齡來看,四位老人從61歲至79歲不等,結合訪談中M奶奶提及的被作為行動者納入L項目網(wǎng)絡的“老父親”和“80多歲彈琴手指不太靈活的老母親”,可以看出,L項目所囊括的老年行動者的年齡跨度較大。代際學習項目對學習者的年齡不設限,是因為代際學習作為一種以非正式學習為主要形式的學習類型,在場地、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選擇上相當自由靈活,線上線下、室內室外,只要有老人和年輕人(孩童),就可以進行互學。也正因為如此,反映了L項目在老年人“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方面的顯著價值,既能促進“新舊”思想的碰撞,實現(xiàn)知識、技能及觀念的代際互動、取長補短,又能踐行終身學習,更是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互贏共進、彼此包容的有效方法。
四、討論
老齡化會影響社會中的每個人,因為每個人最終都會變老(何思穎等,2019)。除了老年學校、社區(qū)教育、遠程教育等形式的老年教育及學習途徑外,代際學習不失為一種更“親民”、更“便利”的老年人學習形式?;贚項目的個案分析,無疑為我國代際學習項目的運行提供了一種“畫像”,這種“畫像”能否成為一種“標準畫像”,值得深思。
1.核心行動者從單一來源向多來源轉變
在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中,相比于其他行動者,核心行動者在網(wǎng)絡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是共同目標和強制通行點方案的提出者,是網(wǎng)絡中各個行動者之間矛盾與沖突的協(xié)調者(王雪麗等,2020)。雖然,本研究的核心行動者是D校長,且基本上成為我國當前代際學習項目運行的“縮影”——由學校管理者發(fā)起。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代際學習項目運行的核心行動者應局限于此呢?其實不然,縱觀國際上代際學習項目幾十年的發(fā)展進程,其核心行動者呈現(xiàn)多元化態(tài)勢:(1)政府部門。德國的多代屋行動方案由聯(lián)邦家庭事務、老年公民、婦女和青年部于2006年啟動,并且得到聯(lián)邦政府和歐洲社會基金的資助(Burchard et al,2012)。(2)社會機構/組織。新加坡的代際學習項目由一個旨在促進積極老齡化的獨立機構——老年人協(xié)會(Council for Third Age,C3A)創(chuàng)建?!癈3A對新加坡的終身學習情況進行了一次全域掃描,發(fā)現(xiàn)政府機構對職業(yè)學習空間給予了積極支持,然而在非正式學習空間中,雖然人民協(xié)會(Peoples Association)和其他興趣小組提供了各種方案,但仍存在一些空白,其中一個空白是代際學習。因此,C3A通過主動實施代際學習項目來填補這一空白?!保⊿ingapore Council for Third,2012)(3)個體。美國位于圣文森特普羅維登斯山的代際學習中心是由一位名為夏琳·博伊德(Charlene Boyd)的地區(qū)管理人員于1991年創(chuàng)建的(Flash,2015)。由此可見,核心行動者的多元化是一種普遍趨勢,這無疑有利于探索代際學習項目運行的多元方向,推動我國當前代際學習項目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2.跳出“學?!边吔?,凝聚異質的組織行動者
作為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的重要要素——組織行動者在代際學習項目運行中扮演著積極參與者的角色。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指出,組織行動者可以是任何東西——可以是個體的或民眾的、擬人的或非擬人的。從本研究看,代際學習項目的組織行動者是L小學和H老年學校,這種互動模式為代際學習項目設計與運行提供了一個“樣板”,但并不意味著是“唯一樣板”。有研究者指出,彼此設施的開放以及相關機構的參與增加了代際學習項目開展的可能性(Hannon et al.,2008)。在諸多國外代際學習項目實踐中,“多元機構”參與成為了一種趨勢。歐洲“大足”(Big Foot)項目的參與部門除了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和地方性協(xié)會/基金會外,還有負責“大足”的評估和成果應用的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維也納辦事處、參與協(xié)調工作的古雷(Gouré)私人研究中心、覆蓋12000多個歐洲地方當局的歐洲蒙塔涅(Montagney)協(xié)會以及扮演橫向角色的意大利國際法律研究所等(歐陽忠明等,2020)。西班牙的“西班牙語代際學習計劃”立足于社區(qū)大學展開,旨在為來自中上階層家庭的歐洲裔、亞裔、非洲裔和拉丁裔居民提供代際語言學習(Jorge,2011)?!袄仙俟矊W(The Joining Elders With Early Learners,JEWEL)”項目源于芒特基斯科兒童保育中心(Mount Kisco Child Care Center,MKCCC)和韋斯特切斯特的“我的第二個家”(My Second Home,MSH)家庭服務(機構)之間的創(chuàng)新合作(Bellamy et al.,2011)。愛爾蘭開展了一個名為“蘇格拉底咖啡館”的項目,目的是讓學生在當?shù)厣鐓^(qū)為低收入的老年人提供咖啡服務,并在服務過程中加強代際交流(Lux et al.,2020)。綜上,不難發(fā)現(xiàn),代際學習項目的參與部門并不局限于學校,各類政府機構/組織、社會組織、企業(yè)、社區(qū)、公園、博物館、醫(yī)院等都可以成為代際學習項目的組織行動者。這種異質性行動者的多元介入,無疑拓展了代際學習項目的主題,有助于從多維度開發(fā)代際學習項目的實施空間。
3.有效利用學習資源,構建合理的OPP
一個合理的OPP是代際學習項目吸引各類行動者(例如“子輩”“父輩”)積極參與的核心要素,而其合理性則依賴于“吸引眼球”的學習資源。縱觀本個案之所以成功,原因有幾個:一是有效地利用了老年學習者的經(jīng)驗。老年人可以通過交換過程以自己作為成功生活的榜樣,幫助年輕人把晚年看作是一個進步的發(fā)展時期。因此,代際學習項目可以幫助年輕人將晚年視為一個人“完全人化”和“完全成熟”并具有“完全實現(xiàn)”潛力的時期。L項目就是克服了社會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較為有效地利用了老年人在一生之中積累的成功經(jīng)驗,并轉化為有效的學習資源。二是利用了當?shù)氐奶厣Y源,尤其是非物質遺產(chǎn)??ㄩT·卡巴尼利亞斯(Carmen Cabanillas)指出,在一個以個人主義和失范為主的社會中,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觀的傳遞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社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未來還不確定。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多年來積累的知識,并設計空間以允許知識的代代相傳(Carmen,2011)。在L項目中,高蹺、陀螺、舞龍、鑼鼓、刻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較好地嵌入到項目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三是利用多元學習空間。代際學習項目為發(fā)展一種連貫的終身學習方法提供了一個框架,需要確保材料、資源和學習空間在不同代際學習者之間的共享和交換。這也就意味著代際學習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學習空間,包括實體空間(例如社區(qū)、博物館、咖啡館、展覽館等)和虛擬空間。例如,日本的大阪人權博物館作為當?shù)氐锰飒毢竦娜宋臍v史資源,老年退休人員可以通過擔任博物館的志愿者向導與學生進行代際學習(Amos,2010)。雖然,代際學習可以成為21世紀知識社會中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重要適應策略,但如何有效利用學習資源,則需要以代際學習主題為出發(fā)點,合理地選擇和利用學習資源來科學構建OPP。
4.實現(xiàn)運行的正規(guī)化和互動的非正式化
在許多研究者看來,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可以規(guī)避行動者在塑造社會現(xiàn)實中作用的簡單假設。他們不再被視為被動的“黑匣子”信息容器,而是扮演著主動的角色,而主動角色取決于他們在不斷變化的網(wǎng)絡中的位置,而這種位置又依賴于運行機制的規(guī)范作用和互動的生成。有研究者曾研究了2003-2014年間關于代際計劃的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僅有少量文章(7篇)描述了基于(代際計劃)概念的程序評估(方法、策略、課程、機制等)”(Kuehne et al.,2014)。之所以存在這一問題,源于代際學習項目往往被視為一種非正式學習。甚至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代際學習通常被認為是對人口老齡化、延長壽命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解答,往往被視為一種社會財富,而不是一種教學資源(Pinto,2011)。這樣就引發(fā)了一個問題——代際學習作為一種非正式學習形式是否需要正規(guī)化?代際學習可以出現(xiàn)在任何環(huán)境中,但一般需要通過專門設計的課程,讓年輕人和老年人一起參與有意義的活動(Powers,2013)。從本研究看,答案是雙向的,即在代際學習發(fā)生過程中,很少烙下“正規(guī)化”的印痕,老年人與小學生的互動過程往往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發(fā)生方式;而在代際學習項目設計中,則留下了“正規(guī)化”的痕跡,即代際學習項目的目標、實施方式和評價等需要按部就班地設計與操作。正如史蒂芬·比利特(Steven Billett)的觀點,代際學習過程常常被人們貼上“非正式”的標簽,但它其實是高度結構化和正式化的(史蒂芬·比利特,2017)。此外,代際學習活動不是偶然發(fā)生的,代際學習結構化的經(jīng)驗學習成果可以轉化為學習者的內在知識與技能。因此,合理地把握行動者在代際學習項目中的“正規(guī)化”與“非正式化”程度無疑對于設計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挑戰(zhàn)。只有處理得當,行動者網(wǎng)絡才能持續(xù)維持,代際學習項目運行才能更加科學化與合理化。
致謝
感謝常州市龍虎塘實驗小學丁小明副校長對本研究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澳]史蒂芬·比利特(2017).工作場所學習:有效實踐的策略[M].歐陽忠明,王燕子,雷青.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8-102.
[2][丹]克努茲·伊列雷斯(2013).我們是如何學習:全視角學習理論[M].孫玫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35.
[3][美]埃文·賽德曼(2009). 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3版)[M]. 周海濤.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23.
[4][美]喬伊斯·P.高爾, M. D.高爾,沃爾特·R.博格(2007). 教育研究方法:實用指南(第5版)[M]. 屈成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92.
[5]成素梅(2006).拉圖爾的科學哲學觀——在巴黎對拉圖爾的專訪[J].哲學動態(tài),(9):3-8.
[6]國家統(tǒng)計局(2020).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2021-01-1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7]何思穎,何光全(2019).終身教育百年:從終身教育到終身學習[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1):66-77,86.
[8]林崇德(2015).增強適應能力,爭做創(chuàng)造性人才——為北師大心理學院新同學的演講[J].心理與行為研究, 13(5):577-584.
[9]歐陽忠明,李書涵(2018).老年人為何而學[J].終身教育研究,29(6):28-35.
[10]歐陽忠明,李書涵(2020).歐洲代際學習項目的跨個案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42(6):8-17.
[11]沈培(2019).論ANT視閾下技術轉譯中的利益分配[J].自然辯證法研究,35(12):28-33.
[12]王雪麗,彭懷雪(2020).非遺扶貧項目合作網(wǎng)絡的創(chuàng)建過程與運行機理探究——基于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的分析[J].江淮論壇,(3):18-25.
[13]吳瑩,盧雨霞,陳家建等(2008).跟隨行動者重組社會——讀拉圖爾的《重組社會: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J].社會學研究,(2):218-234.
[14]楊麒淵(2020).產(chǎn)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網(wǎng)絡形成與演化——基于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33(7):11-18.
[15]Amos, T. D. (2010). Liberty Osak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about Human Rights[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8(2):177-182.
[16]Bachmann, D., & S??v?l?, T. (2015). The European Year for Active Aging and Solidarity between Generations-Solidarity and Attitudes[DB/OL]. [2019-11-21]. http://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IDAN/2015/536344/EPRS_IDA
(2015)536344_EN.
[17]Bellamy, P., & Meyerski, D. (2011). JEWEL: Joining Elders with Early Learners[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9(4):462-465.
[18]Bostrom, A.-K., Hutton-Yeo, A., & Ohsako, T. et al. (2003). A Leval Assessment of IP Initiatives in the Countries Involved[M]// Hutton-Yeo, A., & Ohsako, T. (Eds.).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s. 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n Intergenerational Perspective. Hamburg: UNESC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Stoke-on-Trent: The Beth Foundation:3.
[19]Burchard, R., Doubravova, D., & Oldenburg, A. (2012). Intergenerational Encounters in Multigenerational Centers in Germany[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3):299-303.
[20]Cambrid, J., & Simandiraki, A. (2006). Interactive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CAS in the IB Diploma Programme: A UK Case Study[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5(3):347-366.
[21]Carmen, C. (2011).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as an Opportunity to Generate New Educational Models[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9(2): 229-231,
[22]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 7(2):117-140.
[23]Findsen, B., & Formosa, M. (2011). Lifelong Learning in Later Life[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176.
[24]Flash, C. (2015). The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 Providence Mount St. Vincent, Seattle[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13(4):338-341.
[25]Friedman, M. B., & Godfre, F. (2007). Intergenerational Exercise Addresses the Public Health Issue of Obesity[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5(1):79-94.
[26]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18.
[27]Hannon, P. O., & Gueldner, S. H. (2008). The Impact of Short-Term Quality 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5(4):59-76.
[28]Jorge, E. (2011). The Intergenerational Aspects of an Undergraduate Community-Based Spanish Learning Program [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9(3):314-317.
[29]Kuehne, V. S., & Melville, J. (2014). The State of Our Art: A Review of Theories Used in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 Research (2003-2014) and Ways Forward[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12(4):317-346.
[30] Latour, B. (2005). 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88-102.
[31]Lux, C., &? Tarabochia, D., &? Barben, E. (2020).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 Percep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Perspectives from Teachers, Children, Residents, and Staff[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18(2):196-213.
[32]Newman, S., Ward, C. R., & Wilson, J. O. et al. (1997).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 Washirngton, DC: Taylor and Francis:4.
[33]Pinto, T. A. (2011). Why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Is Not an Academic Discipline Yet?[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9:117-119.
[34]Powers, M., Gray, M., & Garver, K. (2013).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Results from a Fifitness-Based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11(1):50-61.
[35]Rowe, J., & Kahn, R. (1999). Successful Aging[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
[36]Singapore Council for Third Age (2012). An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Program in Singapore[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10:86-92.
[37]Teater, B. (2016).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to Promote Active Aging: Th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Older Adults[J]. Activities, Adaptation & Aging, 1:1-19.
[38]Thomas, M. (2009). Think Community: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nks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Practice and Informal Adult Learning[M]. Leicester: NIACE:112.
收稿日期 2021-01-12責任編輯 汪燕
Abstract: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has been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atten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program is a practical method based on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Theory. How it operate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to study in China. Actor network theory is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heterogeneous network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And the process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centered on the core actors can b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by following the running context of the core 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actor network theory, the case analysis of L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Program in C city showed that the operational elements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Program mainly included core actors,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s and heterogeneous actors. It mainly leads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ject through the core actors, assigns the role of actors according to the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s, dynamically recruit heterogeneous actors based on the interests, and actively mobilize acto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network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peration effect, L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Program has not only helped elderly learners acquir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mproved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but also enhanced their positive cognition to maintain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hence to achieve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oper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Program in China, firstly, the core actors should be changed from a single source to multiple sources;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jump out of the “school” boundary and gather heterogeneous organizational actors; thirdly, learning resources sh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to build a reasonable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s; fourthly, the normalization of operation and the informalization of interaction should be realized.
Keywords: Active Aging;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Program; Actor Network Theory; Operation Element; Operation Strategy; Operatio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