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磊
首先來說一下,為什么打球的人都喜歡用球拍撿球呢?答案是——懶。對,就是因為懶。我不愿意每次都彎腰去撿球,一次兩次無所謂,時間長了腰受不了。球拍就是手的延伸,用球拍去撿球,既保護了腰,又節(jié)省了體力,還能秀一下技術(shù),一舉多得,豈不美哉?
所以,打球時間比較長的人,一般都會選擇用球拍撿球。時間這個東西,對于像羽毛球這類的技巧型運動來說,是成為高手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就算天賦異稟,沒有花時間去雕琢自身的技術(shù),也不可能成為高手。大家看你不會撿球,推測出你打球時間不長,估計也沒有每周打兩三次球的習(xí)慣,所以才得出了你不是高手的這個結(jié)論。
況且,高手用球拍撿球并不會傷害到球拍。你以為球拍與地面會產(chǎn)生摩擦,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只是線接觸、點接觸,甚至不用接觸就能把球撿起來。不過,有段時間我用拍子撿球,把球拍2點、10點位置的線磨斷了,很尷尬。技術(shù)不行而強行撿球,可能錢包會提出抗議。能用球拍輕松將球撿起來的人,一般技術(shù)都不會差。
如果是普通愛好者,看到這里也就差不多知道原因了。但是,如果你深愛羽毛球,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技術(shù),那么接下來的深層原因分析,更值得一看。
首先,要知道為什么高手可以很輕松地用球拍把球從地上撿起來,是因為他們可以熟練地運用手腕和手指控制球拍。如果技術(shù)不行,不會用手腕和手指控制球拍,只會用大臂和小臂的力量,那么是很難輕巧地把球撿起來的。更多的像是從側(cè)面把球“鏟”起來,而不是像高手那樣輕巧地“舀”起來。所以,用球拍撿球,反應(yīng)的是手腕、手指對于球拍的控制力。
如果會利用手腕和手指控制球拍,說明基本掌握了羽毛球的細膩技術(shù)。像網(wǎng)前的搓球、勾球,后場的吊球(特別是頭頂區(qū)的滑板劈吊斜線,這一招一般人都反應(yīng)不過來,但是對使用者的手腕、手指的控制力要求很高),這些技術(shù)都需要通過手腕和手指控制球拍才能做出來。否則就是搓球球不轉(zhuǎn),勾球反被撲,吊球質(zhì)量差。別人還沒發(fā)力,你卻先輸給了自己的失誤。
進一步說,手腕手指對于想要打好羽毛球的人來說,重要性遠遠不止掌握這些單項技術(shù)而已。初學(xué)時可能感覺不到,但隨著技術(shù)水平的提升,慢慢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舉個例子,打羽毛球的人應(yīng)該都聽過一個詞——動作一致性,意思就是大框架上看每次出手的動作都一樣,但具體打什么樣的球則是在出球一瞬間做出的決定。比如后場的高遠球、殺球和吊球,每次架拍動作都一致,但是最后通過手腕手指對于球拍的精細控制,來達到不同的擊球效果;網(wǎng)前的搓球、挑球和勾球,也是出手動作一致,最后通過手腕手指的變化來控制出球的線路。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對手無法通過你的動作來預(yù)判你的球路,只能等你擊球后再進行起動。這樣對手的接球準(zhǔn)備時間就會減少,更難搶到高點,更難抓你的回球。試想一下,如果在你擊球前,對手已經(jīng)通過你的動作判斷出你是要吊球還是要打高遠球,從而提前移動到位去抓你,那你一定會陷入被動,處處受制于人,想贏球會變得更加困難。
想要做到以上這些,必須能夠通過手腕手指去控制球拍。而這種控制力,除了在場上可以看出來外,也可以通過使用球拍撿球這一動作側(cè)面反應(yīng)出一點。當(dāng)然,不排除有的高手不愿意用球拍撿球,但絕大部分打球的人,應(yīng)該都是能用球拍撿球的。
如果你的技術(shù)真的很不錯,那么用球拍撿球?qū)δ銇碚f并不是困難的事。如果你無法熟練地用球拍把球撿起來,說明你的技術(shù)可能還需要再打磨打磨,特別是一些技術(shù)細節(jié)需要用心雕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