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路林,蔡銀盛
東莞東華醫(yī)院檢驗科,廣東東莞 523110
在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發(fā)病率較高, 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病原體主要為乙型肝炎病毒,傳播方式以唾液、血液為主,臨床以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及全身乏力等為主要表現(xiàn)。 乙型肝炎病毒給患者肝功能造成一定損傷,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病情惡化,形成肝癌,給患者生命健康構(gòu)成嚴重威脅。 分泌性蛋白物質(zhì)合成、毒素清除及糖原儲存是肝臟的主要功能, 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夠充分反映機體免疫能力及肝損傷程度, 因此檢驗免疫球蛋白對于慢性乙型肝炎診斷起到十分重要作用[1]。 該研究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該院收治的52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對其免疫球蛋白進行檢測,并于健康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探究其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 例,設置為試驗組,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52 名,設置為參照組。 其中試驗組男31 例, 女21 例; 年齡22~70 歲, 平均年齡(48.12±7.43)歲。參照組男32 名,女20 名;年齡23~71 歲,平均年齡(48.26±7.62)歲。 納入標準:試驗組患者滿足慢性乙型肝炎相關(guān)診斷標準;年齡超過20 歲;研究對象及其家屬知曉該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免疫性疾??;精神疾??;認知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完善。 兩組研究對象在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取兩組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5 mL, 取血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取血后放置于抗凝管中,之后實施離心處理,設置離心速度4 000 r/min,離心時間5 min,待血清分離后, 于20℃環(huán)境下保存, 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7020及相關(guān)試劑,應用免疫比濁法對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 及免疫球蛋白G 進行檢測。
免疫球蛋白M 正常值為0.6~2.2 g/L; 免疫球蛋白A正常值為0.7~3.4 g/L;免疫球蛋白G 為8.1~16.1 g/L[2]。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參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 及免疫球蛋白A 水平明顯較高,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Table 1 Comparison of immunoglobul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g/L]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Table 1 Comparison of immunoglobul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g/L]
組別 IgM IgG IgA試驗組(n=52)參照組(n=52)t 值P 值3.55±0.42 1.26±0.19 35.822<0.001 17.61±1.01 8.91±1.25 39.038<0.001 4.69±0.92 1.36±0.31 24.734<0.001
52 例患者中有38 例患者好轉(zhuǎn),14 例病情惡化, 病情惡化者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及免疫球蛋白A 水平高于病情好轉(zhuǎn)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試驗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Table 2 Comparison of immunoglobulin levels of patients in the test group[(±s),g/L]
表2 試驗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Table 2 Comparison of immunoglobulin levels of patients in the test group[(±s),g/L]
組別 IgM IgG IgA病情好轉(zhuǎn)(n=38)病情惡化(n=14)t 值P 值2.42±0.51 4.36±0.14 13.960<0.001 13.16±0.58 18.58±1.32 20.691<0.001 2.61±0.35 5.21±0.31 24.455<0.001
臨床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為慢性乙型感染, 該疾病可經(jīng)多種途徑傳播,如母嬰、性傳播及血液傳播等。 乙型肝炎病毒具備較強的復制性,嚴重影響患者肝功能。 慢性乙型肝炎發(fā)病初無特異性癥狀,部分患者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隱匿癥狀,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病情惡化,引發(fā)肝癌、肝硬化腹水及肝硬化等嚴重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據(jù)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資料指出[3],多數(sh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幼年階段被乙型肝炎病毒侵襲。 變異性是乙型肝炎病毒具備的主要特征之一,該特性導致易出現(xiàn)突變,形成較強耐藥性,使臨床治療變得極其困難。 為此,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4]。 有研究指出[5],定期體檢是預防慢性乙型肝炎關(guān)鍵。 若慢性乙型肝炎確診后,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免疫球蛋白作為免疫系統(tǒng)中的關(guān)鍵組成部分之一,其存在于免疫器官、免疫活性分析、免疫細胞及免疫組織中[6]。 其作為球蛋白的一種具備抗體分子化學結(jié)構(gòu)及抗體活性。免疫球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D、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A 及免疫球蛋白G 等相關(guān)指標[7]。免疫球蛋白由兩部分組成, 分別為膜免疫球蛋白與抗體球蛋白。 分泌液、體液及血清是抗體集中區(qū)域,經(jīng)過特異性結(jié)合后發(fā)揮其作用,具有抑制細菌粘附、組織靶細胞感染等作用[8]。 機體被病毒侵襲后,免疫球蛋白數(shù)量會迅速增加。 慢性乙型肝炎被乙型肝炎病毒侵襲,故通過檢測免疫球蛋白指標,即可判定患者乙型肝炎程度[9-10]。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資料指出[11-12],干細胞損壞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有著密切聯(lián)系。 免疫球蛋白指標越高提示干細胞損傷越嚴重,免疫球蛋白指標與干細胞損壞呈正相關(guān)。
肝臟能夠代謝、攝取膽紅素,膽紅素指的是紅細胞衰老期間釋放血清蛋白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物質(zhì), 可分為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13]。間接膽紅素經(jīng)肝細胞處理后能夠產(chǎn)生膽紅素。 因此,判定患者肝功能損傷時,還可借助總膽紅素水平[14]。一般情況下,肝功能受到損傷后,延緩膽紅素代謝,致使機體內(nèi)膽紅素水平上升[15]。 有研究指出[16-17],肝功能損傷與凝血原酶功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 當患者凝血原酶活動度水平低于40%時, 提示患者已經(jīng)為重型肝衰竭。 受到該研究時間限制的影響,未對凝血原酶與總膽紅素水平進行研究。
就正常人免疫球蛋白而言, 其遠遠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了驗證這項結(jié)論,李永勇等[18]選取50 例乙型肝炎患者進行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患者IgM 為(2.99±0.75)g/L,IgA 為(2.87±0.65)g/L,IgG 為(19.92±3.15)g/L,同期健康體檢者IgM、IgA 及IgG 分 別為 (1.67±0.39)g/L,(1.97±0.46)g/L 及(13.65±3.08)g/L,研究結(jié)果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較正常人高。 該研究結(jié)果表明, 試驗組與參照組IgM 水平分別為 (3.55±0.42)g/L 與(1.26±0.19)g/L,IgG 水平分別為(17.61±1.01)g/L 與(8.91±1.25)g/L,試驗組與參照組IgA 水平分別為(4.69±0.92)g/L與(1.36±0.31)g/L,試驗組較參照組高(P<0.05)。該研究結(jié)果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 該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有所好轉(zhuǎn)共38 例,14 例未好轉(zhuǎn),研究結(jié)果表明,未好轉(zhuǎn)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好轉(zhuǎn)患者。
綜上所述, 免疫球蛋白是診斷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標,通過檢測免疫球蛋白有利于疾病診斷,對于患者早治療起到十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