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上火」,究竟是什么?「上火」源于傳統(tǒng)醫(yī)學或民間對某些「炎癥」癥狀的統(tǒng)稱。但現(xiàn)代醫(yī)學里,并沒有「上火」的概念和診斷。
我們常說的上火,一般指的是嘴角潰爛、眼屎多、口腔潰瘍、小便發(fā)黃等癥狀。而這些癥狀,其實屬于口腔粘膜疾病、眼部疾病、消化道或者是泌尿道疾病的一些臨床表現(xiàn)。
表現(xiàn)為「上火」的癥狀
提到「上火的癥狀」,可就多了去了,說一天一夜可能都說不完。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列幾種典型的癥狀來看看,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神秘的「上火」。
口舌生瘡是「上火」?
口舌生瘡,通常包括 口腔潰瘍和 口唇皰疹,是最容易被簡單粗暴的定義為「上火」的問題。
大家常發(fā)生的單純性口腔潰瘍,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是口腔黏膜的免疫失調,和口腔黏膜對損傷的一種反應。
食物過敏會加重口腔潰瘍。 日常生活中也有人進食特定的食物后出現(xiàn)口腔潰瘍,但是不是由食物過敏引起,還是綜合其它影響(心理因素),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外界的刺激也會引發(fā)局部炎癥。 比如寶寶口角炎,除了感染因素,口水浸漬也是主要因素,主要表現(xiàn)為嘴角發(fā)紅、糜爛,這也是免疫系統(tǒng)在對抗炎癥的反應過程。
口腔潰瘍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期間多漱口,保持口腔衛(wèi)生即可,一般在 7~14 天可以自行愈合(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恢復時間久一些)。
如果口腔潰瘍比較嚴重,感到疼痛難忍,可以去看醫(yī)生,醫(yī)生一般會開「潰瘍貼膜」、「潰瘍凝膠」,可以抗炎、促進愈合,防止繼發(fā)感染,減輕疼痛。
事實上,很多種疾病都可能引起「口舌生瘡」的表現(xiàn):比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是某些藥物的應用。
在兒童人群中常見的如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 單純皰疹等。
單純皰疹病毒 1 型感染非常常見,并且容易復發(fā),所以也被稱為「唇皰疹」, 這大概是被誤認成「上火」最多的病毒。確診感染病毒后要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靠「多喝水」解決不了問題。
眼屎增多是「上火」?
眼部分泌物(眼屎)增多的原因有很多。
如果是 偶爾某一兩次的眼屎增多,可能由以下原因導致: 異物進入、化學物理刺激(比如香水、化妝品、冷熱干燥、風吹、壓迫等)、過敏反應、食用了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都有可能引起眼淚和分泌物增多,溢出眼睛,干燥后形成「眼屎」。
如果 眼屎突然明顯增多或長時間反復,在嬰幼兒中常見是由三類疾病導致的:結膜炎、鼻淚管阻塞和倒睫。
1. 結膜炎:如果患上結膜炎,不論寶寶還是成人,都會出現(xiàn)眼屎泛濫的癥狀,同時一般還有眼白發(fā)紅。
治療結膜炎引起的眼屎增多,應由小兒眼科醫(yī)生評估后指導治療, 勿隨意滴用抗生素眼藥水。
2. 鼻淚管阻塞:這種情況在六個月之前的寶寶身上比較多見。
鼻淚管阻塞的寶寶淚水無法正常經(jīng)鼻淚管排走,潴留在淚囊內,并向眼睛外溢出,形成持續(xù)流淚和眼分泌物。
假如確診是鼻淚管阻塞, 6 個月以內的寶寶可以先采取保守治療,進行淚囊區(qū)按摩,合并感染有紅腫時可用抗生素滴眼,大多淚道阻塞會隨著寶寶長大而逐漸開放。
如果寶寶 6~7 個月后還沒好轉,就需要再次就診評估了,必要時可實施淚道探通術。
3. 倒睫:倒睫是指睫毛不是向外向上生長,而是向下向后生長,會刺激到角膜和結膜,導致眼淚和眼部分泌物增多。
具體治療方法,需醫(yī)生根據(jù)倒睫的數(shù)量、位置進行評估。
小便色黃、量少是上火?
喝水喝少了而已。
孩子小便色黃、量少的時候,家長都會想到多喝點水,這是完全正確的,但并非因為孩子「上火」了,就是簡單的飲水過少導致。
一些藥物或者食物也會引起尿液顏色的變化,比如大量攝入胡蘿卜、南瓜等食物,或者 B 族維生素、利福平等藥物。
好幾天不排便也是「上火」?
寶寶好幾天不排便,可以分很多種情況,對于小寶寶來說,幾天不排便可能是在 攢肚,等到肚子里的大便躲起來「密度變高」再排出去,是正?,F(xiàn)象。
即使明確診斷是便秘,也不是「上火」引起的,有些是因為飲食結構過于單一,膳食纖維和水分不足,腸蠕動減少造成的;有時候食物過敏也會表現(xiàn)為便秘;反復發(fā)生且頑固的便秘更不能用上火來解釋,一定要及時就醫(yī),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可能。
孩子流鼻血是「上火」?
流鼻血,其實大多是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引發(fā)的。
孩子的鼻粘膜本來就很薄,里面布滿了毛細血管,不像其他血管通常埋在厚厚的皮膚、脂肪下,當受到刺激時,比如摳鼻子、鼻腔異物、空氣干燥等,血管就很容易破裂出血。
另外,一些常見疾病,如感冒、鼻炎、鼻竇炎和鼻子過敏(過敏性鼻炎),還有一些罕見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功能異常,都有可能引起鼻出血。
看完上面這么多「上火」的表現(xiàn)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上火」,可能是炎癥、疾病、飲食不均衡等導致的,也可以是外界環(huán)境刺激引發(fā)的。
發(fā)現(xiàn)孩子不舒服了,絕對不可一概而論為「上火」了,亂用一些「下火」的草藥,而是要對癥下藥,從根源上找問題,該補水的補水,該用抗生素的用抗生素,一味的「降火」,反而會耽誤病情。
如果你非要稱之為「上火」,那至少也該搞清楚,寶寶上的到底是哪一把「火」?
來源: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