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超
(北京建筑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北京 100044)
20世紀60年代,在諾羅敦·西哈努克王子(Prince Norodom Sihanouk)的鐵拳保護下,旺莫利萬(Vann Molyvann)(圖1)幫助柬埔寨從一個沉睡的前法國殖民地轉(zhuǎn)變?yōu)閬喼拮罹呓ㄖ攘Φ膰抑?。但是在?jīng)歷了幾十年的內(nèi)戰(zhàn)和紅色高棉的恐怖統(tǒng)治之后,這位建筑師的建筑正在被拆除,而柬埔寨正在尋求重建。
83歲的旺莫利萬在海外生活多年后回到了金邊,但他幾乎無法阻止自己的作品消失。2008年,他最偉大的兩部作品——國家劇院和部長會議大樓被拆除。2001年,政府把奧運場館賣給了臺灣的一家開發(fā)商,后者對場館的排水系統(tǒng)進行了改造,使其經(jīng)常被洪水淹沒。
旺莫利萬的人生是由他的國家動蕩而曲折的歷史所塑造的。他出生于1926年,二戰(zhàn)期間就讀于柬埔寨唯一的一所高中。然而,由于日本在戰(zhàn)爭期間接管了這個國家,他的學習中斷了,但他最終順利畢業(yè),并于1945年獲得當年柬埔寨人赴法國留學的兩項獎學金之一。
在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Paris),他從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弟子那里接受了建筑訓練,后者教給他這位頗具影響力的法國建筑師的“模度”(Le Modulor),這是一套比例系統(tǒng),后來旺莫利萬把它作為自己設計的基礎。他很少考慮自己的祖國,“完全沉浸在法國文化中,”他說。與此同時,他當時在巴黎的同胞,包括年輕的波爾布特(Pol Pot)在內(nèi),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思想,這些思想構成了紅色高棉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
旺莫利萬于1956年回到金邊,他是柬埔寨少數(shù)幾個受過正規(guī)訓練的建筑師之一。柬埔寨于1953年脫離法國獨立,但它仍然是一個貧窮的農(nóng)村國家,沒有近代的城市歷史或城市規(guī)劃。“建筑在柬埔寨是一個奇怪的概念。他們不知道那是什么,”他說。他開了一家公司,但找不到什么私人工作。
>圖1 旺莫利萬
>圖2 河邊的Chaktomuk會議廳一角
>圖3 奧林匹克體育場
>圖4 對稱的一角
>圖5 規(guī)整的出入通道
>圖6 斑駁中仍可見曾經(jīng)的輝煌
諾羅敦·西哈努克任命旺莫利萬為國家建筑的首席建筑師和城市規(guī)劃與人居署(urban planning and habitat)主任后,他的命運發(fā)生了改變。有了政府的授權,他可以開始設計城市建筑,將他在巴黎學到的現(xiàn)代主義和野獸派的情感與柬埔寨的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結(jié)合起來。
在這個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時代,旺莫利萬在首都修建了Chaktomuk會議廳(圖2)、Council of Ministers、State Palace等著名地標建筑。他監(jiān)督設計和施工的新城鎮(zhèn)如Tioulongville(Kirirom)和Sihanoukville(Kompong Som),以及在金邊的重要城鎮(zhèn)規(guī)劃項目Bassac,還有融合了文化設施的國家劇院Suramarit,他還設計了許多柬埔寨駐外使館和展覽。
從這個階段起,旺莫利萬的建筑作品開始由其本身的積累向本土化思維思考過渡,在綜合考慮了當時柬埔寨國內(nèi)的居民生活狀態(tài)后,他開始思考如何將現(xiàn)代建筑更好地融入本土化的元素,形成真正屬于自己國家民族特色的新高棉建筑。
在接下來的15年里,旺莫利萬在金邊和柬埔寨的其他地方建造了幾十棟建筑。他最大的成就是在1963年東南亞運動會(Southeast Asian Games)之前建造的奧林匹克體育場(Olympic Stadium)(圖3)。那屆運動會并未舉辦過。該場所水管理系統(tǒng)的靈感來自于古代吳哥的護城河和渠道,以及高聳的混凝土懸挑,設計幫助引入了一個建筑和文化創(chuàng)意的時期(圖4、圖5、圖6)。當時他才30出頭?!跋胂笠幌?,在你這個年紀,有可能造出這樣的東西”,旺莫利萬說,眼睛里閃著光。
諾羅敦·西哈努克認為建筑是表達新獨立的柬埔寨人民對進步和現(xiàn)代化的渴望的一種方式。他將國家預算的大部分投入到建設項目中,并巧妙地利用了柬埔寨的冷戰(zhàn)中立性,從美國和蘇聯(lián)那里獲得了援助。
“西哈努克對外開放程度極高,”旺莫利萬說。“柬埔寨人對建設國家有著巨大的熱情,幸運的是,西哈努克王子也有這種感覺。”
旺莫利萬為金邊皇家大學外國語學院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樓,在他的設計中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建筑融入環(huán)境為人服務的理念。圖7中的教學樓是筆者認為柬埔寨境內(nèi)最具天才、藝術成就最高的建筑作品,裸露的磚頭、跨越的姿態(tài)、氣流與光線的誘導、格柵與幾何線條,每個細節(jié)都形成有機的整體,拿掉一點嫌少,添加一點嫌多。(圖8、圖9)
但是諾羅敦·西哈努克沒辦法讓他的國家永遠保持中立。隨著越南戰(zhàn)爭蔓延到柬埔寨,旺莫利萬在1972年和他的家人離開了,王子的世界主義最終讓位于紅色高棉的野蠻排外。旺莫利萬在接下來的20年里擔任聯(lián)合國顧問,在世界各地擔任不同的職位。
>圖7 金邊皇家大學外國語學院
>圖8 可見“吊腳樓”樣式的本土化思維
>圖9 柯布西耶風格的室內(nèi)光線
1993年,他回到了柬埔寨,但事實證明,他的第二次回歸比第一次更加困難。雖然被任命為吳哥窟遺址管理機構的負責人,但在他公開抱怨政府腐敗后,2001年起旺莫利萬不再擔任Apsara管理局的工作職位。
旺莫利萬在金邊留下的多是學校劇院等公共建筑,他的民居作品大量存在于白馬的這些鄉(xiāng)村別墅中,統(tǒng)稱為“新高棉式建筑”(New Khmer Architecture)。1953—1970,是一個柬埔寨自己擁有建筑師的黃金時代,是人類受過良好人文教育、經(jīng)過思考后,用熱愛與熱情設計出的作品。旺莫利萬之前,柬埔寨只有法國建筑師,旺莫利萬之后,柬埔寨再沒有建筑師。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今天看到的金邊的建筑都如此牽強突兀。
幾乎從一開始,亞洲建筑師就與世界其他地域經(jīng)緯線相連,很多人主要在歐美接受了系統(tǒng)的建筑教育。柬埔寨大量工程的實現(xiàn)有賴于國際援助,這是形成國家短暫繁榮的關鍵之一。旺莫利萬的黃金歲月與國家的黃金時代同步,高強度、高產(chǎn)出,作品空間處理復雜、結(jié)構設計巧妙、外觀追求整體性,亞熱帶景觀與建筑造型充分融合,是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價值觀在西方之外的獨特表現(xiàn),也并非是唯一表現(xiàn),可展現(xiàn)亞洲躋身現(xiàn)代建筑洪流的獨特詩篇,是建筑師的本土化思維極佳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