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芳 ,李茹 ,金曉飛 ,詹明潔 ,胡漢通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杭州 310005;2.山西醫(yī)科大學附屬晉城市人民醫(yī)院,晉城 048026;3.杭州市余杭區(qū)婦幼保健醫(yī)院,杭州 311100)
女性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 CPP)一般指病程大于6個月,位于盆腔、臍以下的前腹壁、腰骶、臀部的非周期性疼痛。CPP并非特指一種疾病,可由其他婦科疾病引起,其中盆腔炎性疾?。╬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后遺 CPP 是最常見的[1]。有調查顯示,我國育齡期婦女CPP的發(fā)病率高達40%,且復發(fā)率可達 25%,由于病情遷延,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生活,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2]。目前西醫(yī)學尚缺乏一種理想的方法治療 PID后遺癥 CPP[3-4],中醫(yī)學療法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5-7]。中醫(yī)學療法主要包括中藥內服法和外治法(灌腸、針灸、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等),在緩解疼痛、防止復發(fā)方面有一定療效[8-11]。隔藥溫針灸療法將隔藥灸與溫針融為一體,具備溫針灸效應、中藥外治效應和經絡腧穴效應等多重功效,療效顯著,尤其對寒濕凝滯型具有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相關研究報道如下。
納入的70例PID所致的CPP患者均來自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針灸科和婦科門診,并由指定人員進行隨機分組。采用SPSS19.0軟件將70個數(shù)字按照 1:1比例隨機分為兩組,用棕色不透光信封進行隱藏,患者抽取信封。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針刺組,每組35例。治療過程中試驗組脫落2例(1例因無法按時就診而退出治療;1例因對艾灸過敏,治療時出現(xiàn)皮膚瘙癢,偶見紅色斑片狀皮疹,中途退出治療),針刺組脫落1例(因病情嚴重轉為手術治療)。最后統(tǒng)計分析時,試驗組33例、針刺組34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 1。本研究通過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批號ZSLL-KY-2017- 038)。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12]中相關診斷標準。①既往有盆腔炎性疾病病史,非周期性盆腔痛持續(xù)6個月以上,口服阿片類藥物效果欠佳;②腰骶部酸痛,下腹疼痛、墜脹感,勞累、性交后或排便時加重;③在子宮左右側可觸及條索狀物并有輕度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可觸及片狀增厚或在盆腔一側或兩側觸及包塊;④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⑤血常規(guī)可有白細胞總數(shù)或中性粒細胞升高,有炎性包塊時血沉增快,B超檢查可見子宮直腸窩積液、盆腔炎性包塊、輸卵管增粗和積液,陰道或子宮頸分泌物可有異?;驒z出病原菌。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3]中寒濕凝滯型相關診斷標準。主癥為下腹脹痛有冷感,腰骶脹痛或冷痛不適,帶下量多且色白質稀。次癥為形寒肢冷,疲乏無力,性交、勞累或經期腹痛加重。舌淡暗、苔厚白或滑膩,脈沉弦或弦緊。
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③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分≥3分;④育齡期女性,年齡 18~50歲;⑤月經周期規(guī)律(推遲或提早少于7 d),在本研究治療周期內(6個月內)無懷孕計劃;⑥患者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近 3個月內接受過針灸治療者;③瘢痕體質,或淺感覺障礙,或皮膚易過敏,或無法耐受艾灸煙味者;④合并其他婦科嚴重疾病而無法配合治療者;⑤由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靜脈瘀血等疾病引起相似癥狀者;⑥同時參加影響本研究結果的其他臨床試驗者。
將附子、肉桂、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三棱、莪術和細辛打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經80目篩,用 20%乙醇溶液進行調制,最后塑形成直徑 3 cm,厚1.5 cm的藥餅,藥餅現(xiàn)做現(xiàn)用。取天樞(雙)、氣海、關元、子宮(雙)、合谷(雙)、足三里(雙)、地機(雙)、三陰交(雙)和太溪(雙)。以上穴位處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華佗牌0.25 mm×40 mm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進行針刺,進針得氣后,留針 30 min。留針期間在關元、子宮(雙)處加用隔藥溫針灸。采用特制的隔藥溫針灸裝置(專利號ZL 2017 2 1408672.1),將制備好的藥餅從中心穿過穴位處的針灸針并放置于皮膚上,將艾炷放置于藥餅之上,點燃艾炷,每穴灸2壯。艾灸的熱量既可以通過針體透到皮下,又可以通過藥餅傳達到穴位皮表。
取穴和針具均同試驗組。進針后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
兩組均每次治療30 min,第1個月每周治療3次,第2~3個月每周治療2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
3.1.1 VAS評分[14]
在紙片上劃出一條10 cm長的橫線,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最痛,患者根據(jù)自身感受,在相應的疼痛程度處做記號。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不影響睡眠;4~6分為中度疼痛,影響睡眠;7~10分為重度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和睡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及隨訪時的均值,數(shù)值越低說明疼痛程度越輕。
3.1.2 盆腔痛客觀體征(McCormack)評分[15]
共有4個方面,包括腹部壓痛或反跳痛(共4個象限)、宮頸舉擺痛、子宮壓痛和左或右附件區(qū)壓痛。0分為無痛;1分為有疼痛主訴,但無面部表情變化及肌緊張;2分為疼痛伴面部表情變化及肌緊張;3分為疼痛表現(xiàn)非常痛苦。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及隨訪時4個方面的總評分,數(shù)值越低,說明程度越輕。該項檢查由婦產科??漆t(yī)生進行操作。
3.1.3 中醫(yī)證候評分[13]
主要癥狀:下腹脹痛有冷感(0分為無;2分為下腹微脹痛有冷感,時作時止;4分為下腹明顯脹痛伴冷感,頻繁發(fā)作;6分為下腹脹痛持續(xù)發(fā)作);腰骶脹痛或冷痛不適(0分為無;2分為腰骶輕微脹痛伴冷感,時作時止;4分為腰骶明顯脹痛伴冷感,頻繁發(fā)作;6分為腰骶脹痛持續(xù)發(fā)作);帶下量多,色白質?。?分為無;2分為帶下量稍多;4分為帶下量增多;6分為帶下量明顯增多)。
次要癥狀:形寒肢冷(0分為無;2分為稍形寒肢冷;4分為形寒肢冷較嚴重;6分為明顯形寒肢冷);疲乏無力(0分為無;2分為輕微疲乏無力;4分為明顯疲乏無力;6分為疲乏無力且影響工作生活);性交、勞累或經期腹痛加重(0分為無;2分為腹痛輕微加重;4分為腹痛明顯加重;6分為腹痛加重且影響工作生活)。
以上各項評分均在治療前、治療后(治療3個月后)以及隨訪時(治療結束后3個月)各評價1次,共評價3次。
3.1.4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記錄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痊愈:癥狀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率≥90%。
顯效:癥狀改善明顯,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率≥70%且<90%。
有效:癥狀好轉,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率≥30%且<70%。
無效:癥狀基本無改善,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率<30%。
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臨床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或近似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所有的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 VAS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和隨訪時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和隨訪時的VAS評分均低于針刺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隔藥溫針灸和針刺療法均可緩解患者疼痛,且隔藥溫針灸治療優(yōu)于針刺治療。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隨訪時試驗組 33 8.18±1.01 2.55±1.001) 1.27±0.941)針刺組 34 7.88±1.30 3.26±1.161) 2.00±1.151)t值 - 1.051 -2.708 -2.817 P值 - 0.297 0.009 0.006
3.4.2 兩組治療前后McCormack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 McCormack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和隨訪時McCormack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和隨訪時的McCormack評分均低于針刺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隔藥溫針灸和針刺療法均可改善盆腔痛客觀體征,且隔藥溫針灸治療優(yōu)于針刺治療。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cCormack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cCormack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隨訪時試驗組 33 29.03±4.28 12.91±3.151) 5.61±2.251)針刺組 34 29.29±4.80 19.12±2.661) 13.79±2.951)t值 - -2.237 -8.732 -12.743 P值 - 0.813 <0.001 <0.001
3.4.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主要癥狀評分、次要癥狀評分和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和隨訪時主要癥狀評分、次要癥狀評分和總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和隨訪時的主要癥狀評分、次要癥狀評分和總評分均低于針刺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隔藥溫針灸和針刺療法均可改善患者癥狀,且隔藥溫針灸治療優(yōu)于針刺治療。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1)P<0.05;與針刺組比較 2)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主要癥狀評分 次要癥狀評分 總評分治療前 15.06±1.39 15.06±1.30 30.12±1.98試驗組 33針刺組 34治療后 6.30±1.331)2) 5.61±1.691)2) 11.91±2.191)2)隨訪時 2.94±1.301)2) 3.06±1.141)2) 6.00±1.681)2)治療前 14.65±1.41 15.44±1.13 30.09±1.78治療后 9.82±1.591) 9.68±1.451) 19.50±2.191)隨訪時 6.44±1.501) 6.15±1.761) 12.59±2.081)
3.4.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隨訪時比較兩組臨床總有效率,試驗組為 100.0%,明顯高于針刺組的 82.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在本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 2例意外情況,均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入睡,艾炷不慎掉落燙傷皮膚。其余無難以忍受的不良反應。
慢性盆腔痛發(fā)病比較隱匿,病因較復雜,診斷多困難。盆腔炎性疾病所致的慢性盆腔痛發(fā)生率約為55.56%[15],在中醫(yī)學中可歸屬于“婦人腹痛”“帶下病”“癥瘕”“痛經”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由于經期或產后,胞宮空虛,外邪乘虛內侵,與氣血搏結,致經絡氣血受阻,沖任帶脈失調所致;病理因素主要包括寒濕、熱毒、瘀血等。寒濕凝滯型患者多達46%,屬于較常見的臨床證型,也是較容易復發(fā)的證型[16]。多項針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研究[17-21]中采用的干預手段有隔藥餅灸、中藥穴位熱敷、藥艾條溫和灸和穴位注射。溫針灸作為艾灸與針刺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是治療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性后遺慢性盆腔痛較為理想的方法[22-25]。臨床發(fā)現(xiàn)單純進行隔藥餅灸或者單純溫針灸,其刺激量稍顯薄弱,溫通力度欠缺。隔藥餅灸的熱量滲透力不夠,而下腹部溫針灸存在較多的燙傷隱患,并且部分患者腹壁薄,進針深度不夠,難以進行溫針灸操作。因此,筆者采用隔藥溫針灸療法,可以將隔藥灸和溫針灸兩種療法融為一體,既加大了刺激量,又可以避免溫針灸療法的一些弊端。
附子氣性雄悍,走而不守,能溫經通絡,祛除經絡寒濕外邪,故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對寒濕所致盆腔痛具有較好的療效,用為主藥。肉桂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引火歸原的作用,選為臣藥,但肉桂用量不宜過大,因肉桂屬于香料,具有一定的致敏性,反復多次使用容易導致局部皮膚的遲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藥可改善盆腔微循環(huán),促進血腫、包塊的吸收,抑制組織異常增生,防止粘連,具有抗炎、鎮(zhèn)痛、消水腫等作用[26-28]。五靈脂、蒲黃可以增加子宮收縮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腫塊吸收,而且蒲黃所含黃酮類化合物可能是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的有效成分[29-32]。三棱、莪術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加快血液流動,活血化瘀,緩解盆腔痛。細辛性溫,有小毒,歸心、肺、腎經,有祛風、散寒、溫肺、行水、開竅的作用,細辛屬于馬兜鈴科草本,內服有腎毒性,外用散寒除濕止痛之力強,較為安全。本方中的附子、肉桂、細辛溫經通絡、驅寒除濕,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配伍五靈脂、蒲黃、三棱、莪術破血行氣止痛,全方共用能達到溫經通絡、散寒除濕、活血行氣止痛的功用。
位于盆腔局部的關元、子宮(雙)三穴作為主要穴位,施以隔藥溫針灸療法。關元穴位于前正中線,神闕下3寸,乃足三陰經和任脈之氣交會之處,小腸之募穴,“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備急千金要方》:“絕子侐血在內不下,小腹?jié)M,石水痛,刺關元入二分,灸七壯。在臍下三寸,又主引脅下脹,奔豚寒,小便數(shù)泄不止?!标P元可大補元氣,溫里止痛,調理下焦,為治療男女一切生殖泌尿系疾病之要穴。若針感直達會陰部,療效最佳。子宮穴位于神闕下 4寸,前正中線旁開 3寸,為經外奇穴。從解剖角度來看,子宮穴為雙側附件在體表的投影區(qū),專治胞宮諸疾患?,F(xiàn)代研究顯示,子宮穴能夠直接刺激患者的盆腔組織,加速盆腔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吸收,減輕疼痛[33]。以上二穴位于盆腔區(qū)域,又為主穴,故采用隔藥溫針灸療法,其余穴位采用針刺療法。其中天樞穴行氣通腹、活血化瘀,氣海穴溫養(yǎng)沖任、化濕理氣,合谷穴行氣止痛,地機穴健脾利濕止痛,足三里和三陰交補氣活血,太溪穴補腎。以上諸穴共用,以奏溫腎祛寒、健脾利濕之功效。
本研究以寒濕凝滯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大部分患者病程較長,且接受過抗生素、中藥口服或中藥灌腸等治療,短期療效較好,但容易反復發(fā)作,部分患者已經難以忍受長期口服中藥之苦。本研究采用隔藥溫針灸治療寒濕凝滯型患者,將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中藥外用,并與針灸相結合,艾絨燃燒產生的熱量通過毫針的針體和藥餅傳遞到穴位表面和內部,從而發(fā)揮中藥、艾灸、針刺的多重功效。
綜上,隔藥溫針灸療法與單純針刺比較,在緩解盆腔疼痛和改善癥狀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研究中所使用的隔藥溫針灸裝置已經獲得新型實用專利,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