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書山,宋莎莎
(1.濮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濮陽 457000;2.濮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濮陽 457000)
痛風性關節(jié)炎是人體內部持續(xù)性尿酸升高,嘌呤代謝紊亂,導致尿酸鹽沉積而引起的關節(jié)炎。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中老年男性是高發(fā)人群,發(fā)病年齡前移[1]。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特點為痛風石沉積,可導致尿酸水平升高,痛風性關節(jié)炎反復發(fā)作,隨病情進展可導致關節(jié)畸形,病程長的患者可能發(fā)生急性腎衰竭與尿毒癥,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受到嚴重危害[2]。三痹湯出自《婦人大全良方》,此方加減化裁可用于治療老年致肝腎虛損,風寒濕痹日久,具有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等功效[3]。目前,中醫(yī)針灸逐漸用于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符合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原則,臨床療效得到認可,具有標本兼治的臨床療效[4]。本文將觀察針刺結合三痹湯加減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納入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濮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和濮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接受診治的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 120例,按照完全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每組60例。對照組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5±8)歲;病程4個月至17年,平均病程(8.2±3.5)年。聯合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33~66歲,平均年齡(44±8)歲;病程3個月至16年,平均病程(8.1±3.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原發(fā)性痛風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相關診斷標準。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相關診斷標準。濕熱蘊結型為下肢小關節(jié)猝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伴發(fā)口渴、舌紅及心煩不安。瘀熱阻滯型為關節(jié)腫脹,局部酸麻疼痛,伴有面浮足腫、目眩、脈緩。肝腎陰虛型為關節(jié)痛如被杖、關節(jié)變形、步履艱難、屈伸不利。
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③尿酸(uric acid, UA)水平超過正常范圍;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①合并心、腎、肝、肺與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②風濕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者;③正在進行與本病相關的其他治療者;④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者。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進行痛風知識教育,飲食主要以水果、植物蛋白、蔬菜為主,限制蛋白質、高脂肪的攝入量,多飲水,拒絕食用辛辣食品。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予三痹湯加減口服治療。藥方組成為獨活15 g,桂枝10 g,生黃芪30 g,秦艽15 g,黨參15 g,熟地黃20 g,茯苓15 g,牛膝15 g,炙甘草6 g,杜仲 20 g,細辛 3 g,當歸 20 g,防風 15 g,白芍 15 g,續(xù)斷15 g,川芎15 g。手足麻木、發(fā)涼者加川烏6 g和附子6 g;關節(jié)疼痛加羌活15 g;關節(jié)腫脹發(fā)熱加知母15 g和生石膏3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取三陰交(雙)、曲池(雙)、足三里(雙)、陰陵泉(雙)及阿是穴;根據患者關節(jié)腫痛部位配穴,踝關節(jié)腫痛者配解溪、昆侖;肘關節(jié)腫痛者配合谷;腕關節(jié)腫痛者配合谷、陽池、外關;膝關節(jié)腫痛者配陽陵泉、血海、膝眼。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一次性無菌毫針進行直刺,得氣后以提插補瀉與捻轉補瀉相結合行手法,留針 30 min。阿是穴進行局部毫針圍刺法。每日治療1次。
兩組均每周治療6次,12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3.1.1 癥狀體征評分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癥狀體征評分。疼痛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分進行評價,患者根據疼痛程度自行評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紅腫、活動度及關節(jié)功能采用五級評分法,極重度為4分,重度為3分,中度為2分,輕度為1分,無癥狀為0分。
3.1.2 UA、黃嘌呤氧化酶(xanthione oxidase, X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水平檢測
治療前后分別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 5 mL,置于一次性真空無抗凝劑的采血管中。在20℃~25℃環(huán)境下進行凝血60 min,3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分離血清,在-20℃環(huán)境中保存。采用全自動分析儀(奧林巴斯AU5400)檢測UA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XOD和SOD水平。
3.1.3 T淋巴細胞亞群CD3+、CD8+及CD4+/CD8+水平檢測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 CD3+、CD8+及 CD4+/CD8+水平。
3.1.4 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 IL)-8、IL-1 及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檢測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8、IL-1及CRP水平。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相關標準。
顯效: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UA水平恢復正常。
有效:關節(jié)功能有所改善,主要癥狀基本消失,UA水平有所下降。
無效:關節(jié)功能、臨床癥狀及UA水平均無改善。
臨床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所有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治療前后血UA、XOD及SOD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UA、XOD及SO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UA、XOD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而血SOD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聯合組治療后血UA、XOD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聯合組治療后血SOD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UA、XOD及SOD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UA、XOD及SOD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UA(μmol/L) XOD(U/L) SOD(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278.54±26.81 243.25±24.431) 70.52±9.87 64.41±7.251) 27.53±2.16 40.25±4.091)聯合組 60 278.56±26.82 198.72±20.141) 70.54±9.88 51.27±5.021) 27.51±2.15 47.58±5.131)t值 - 0.004 10.891 0.011 11.541 0.051 8.654 P值 - 0.997 0.001 0.991 0.001 0.960 0.001
3.4.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 CD3+、CD8+及 CD4+/CD8+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CD3+、CD8+及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CD3+及 CD4+/CD8+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而CD8+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聯合組治療后血清 CD3+及 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而CD8+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D3+、CD8+及CD4+/CD8+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D3+、CD8+及CD4+/CD8+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CD3+(%)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56.32±3.48 59.65±5.241) 41.29±10.24 37.52±8.571) 0.85±0.08 1.12±0.111)聯合組 60 56.38±3.46 62.47±6.151) 41.21±10.26 33.25±6.111) 0.83±0.06 1.50±0.181)t值 - 0.095 2.704 0.043 3.143 1.549 13.951 P值 - 0.925 0.008 0.966 0.002 0.124 0.001
3.4.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8、IL-1及CRP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IL-8、IL-1及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IL-8、IL-1及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聯合組治療后血清 IL-8、IL-1及 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L-8、IL-1及CRP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L-8、IL-1及CRP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IL-8(μg/L) CRP(mg/L) IL-1(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38.52±5.37 29.94±3.581) 85.42±11.27 58.71±8.541) 51.17±8.62 42.08±6.511)聯合組 60 38.54±5.38 20.81±2.101) 85.43±11.28 33.19±6.171) 51.19±8.63 34.51±4.121)t值 - 0.020 17.041 0.005 18.760 0.013 7.611 P值 - 0.984 0.001 0.996 0.001 0.990 0.001
3.4.4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疼痛、紅腫、活動度及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疼痛、紅腫、活動度及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治療后疼痛、紅腫、活動度及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疼痛 紅腫 活動度 關節(jié)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4.48±1.13 1.93±0.481) 1.95±0.30 1.31±0.361) 1.58±0.47 0.91±0.291) 1.67±0.51 0.94±0.201)聯合組 60 4.50±1.14 0.69±0.131) 1.96±0.31 0.68±0.121) 1.57±0.46 0.52±0.121) 1.69±0.52 0.53±0.081)t值 - 0.097 19.311 0.180 12.861 0.118 9.625 0.213 14.741 P值 - 0.923 0.001 0.858 0.001 0.906 0.001 0.832 0.001
3.4.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臨床總有效率為 93.3%,對照組為 71.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醫(yī)學中痛風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機制為肝、腎、脾功能失調,屬于“痹證”范疇,伴隨痰瘀、濕濁、熱毒阻滯關節(jié),不通則痛,病因為飲食無制無度,外遇風、寒、濕等邪氣,嗜食肥甘厚膩致內郁痰濕合而發(fā)病[8-9]。痛風性關節(jié)炎呈本虛標實型,脾升清降濁失司、兼外感邪毒、熱濁毒內生,脾失健運作為根本病因,導致濕熱痰瘀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10-11]。三痹湯加減方中,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桂枝散寒止痛、發(fā)汗解表;生黃芪補氣固表、利水;秦艽祛風濕、止痹痛;潞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熟地黃通血脈、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健脾;懷牛膝散瘀血、消癰腫;炙甘草緩急止痛、補脾益氣;杜仲強筋骨、補肝腎;細辛祛風散寒、開竅;炒當歸止痛寧神、補血和血;防風勝濕止痛、祛風解表;白芍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經;續(xù)斷強筋骨、補肝腎;川芎祛風止痛、活血行氣。
痛風性關節(jié)炎發(fā)作可導致UA水平升高,導致尿酸鈉結晶沉積于周圍組織及關節(jié),刺激機體發(fā)生炎性反應[12-15]。本研究結果中,聯合組治療后UA、XOD水平低于對照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針刺聯合三痹湯加減治療較單一三痹湯加減治療顯著降低UA、XOD水平,并提高SOD水平。SOD可干擾脂質過氧化反應的發(fā)生,保護細胞的功能及結果的穩(wěn)定,減輕其對機體細胞的損害,維持其正常的生理代謝活動[16-18]。本研究結果中聯合組治療后 CD3+、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針刺聯合三痹湯加減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IL-8的生物活性主要是趨化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炎癥局部引起炎癥或變態(tài)反應,主要是由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產生[19-21]。CRP屬于炎性指標,是急性時相蛋白,在機體發(fā)生感染時,水平可大大增加,可反映感染的嚴重程度,在免疫應答與合成多種重要調節(jié)因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22-24]。IL-1是炎癥調節(jié)的始動因素,在中性粒細胞趨化與激活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痛風性關節(jié)炎中起重要的作用,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25-26]。本研究中聯合組治療后IL-8、CRP及IL-1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針刺聯合三痹湯加減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癥反應。
圍刺指多針向病變中心刺入,針感強,迅速改善患側關節(jié)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可增強對患側受累關節(jié)的刺激量,可增強清熱利濕、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作用[27-29]。本研究中聯合組治療后疼痛程度、紅腫程度、活動度及關節(jié)功能低于對照組;說明針刺聯合三痹湯加減治療能有效改善癥狀。針灸調理機體的臟腑功能,降低了炎性細胞因子與 UA水平,改善患者體內異常的神經遞質與炎性物質,迅速止痛消腫,抑制局部炎癥反應[30-31]。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針刺聯合三痹湯加減治療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一三痹湯加減治療。聯合治療具有調節(jié)免疫、抗炎、通絡止痛等功效[32]。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三痹湯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一三痹湯治療,可緩解癥狀,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尿酸水平與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