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印為銅鑄,印紐形式為高鼻紐,印的背后有楷書體的刻款,從右上起順讀為“中書省之印”,為少見的唐代官印遺物。此印所屬的中書省始設于魏晉,沿至隋唐,在三省六部制中與門下省、尚書省并為中央最高機構(gòu),主要職能為執(zhí)掌機要、起草詔命等,以中書令為長官,直接服務于皇帝。
在隋唐時期,新出現(xiàn)了一種造印方法:以銅片疊成文字后,再與印面凹槽焊成整體。其成印后的字口較深。此件“中書省之印”即是以此種方法制成,并且這一方法在宋代部分印章的制造上仍有保留。
/文化視點/
印
據(jù)《釋名》(東漢時期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著作)解釋:“印,信也。所以封物以為驗也?!币虼?,印作為驗付的一種標記,有官印和私印之分,是官府或私人書信往來的憑證。漢代的印又稱“章”或“印信”,唐以后稱為“記”或“朱記”,明、清又稱為“關防”。古印有紐,可以系綬,印紐形式有鼻紐、龜紐、蛇紐、虎豹紐等。印文有陽文和陰文,字體則依時代而變化:先秦時代是六國古文,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是篆書,隋唐以后則多隸書、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