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琳愷
近百畝的網(wǎng)紅粉黛花海,一夜之間面目全非;茶卡鹽湖一天堆積了12噸的垃圾;千年巨石被印上“到此一游”的羞恥標記……這些“審美之人卻在踐踏美麗”的現(xiàn)象,深究原因,其實是法不責眾的群體思維在作祟。當花海一片狼藉,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那一個腳印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乎老人種花三年的心血毀于三個夜晚,正如雪花之于雪崩,沒有一個腳印是無辜的。正因個體公共精神的缺乏,使得群體之人盲聽盲信盲從,他們認為群體之中很安全,責任永遠不會落在他們頭上。
所有的浮躁混沌,似乎都應了鮑曼的那句“這是一個‘輕時代”。“輕”的是什么?“輕”的是心中的責任和信仰。
誠然,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人不可脫離社會和群體存在,但我們不能在享受權利時振臂高呼“我的權利需要得到保障”,在履行義務時卻在群體中無動于衷。古斯塔夫·勒龐說:“人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人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庇胸熑胃胁艜袣w屬感,才會感受到生活的鮮明的真實。
有信仰,才能讓一個人始終忠于自己的夢想。周國平曾說:“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朝圣路,而每個人的路就構成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家園。”信仰這個概念自人類誕生之時出現(xiàn),那些單純美好的信仰使人類文明飛速進步。少了信仰之重,便不會再擁有像泰德·休斯筆下的馬那樣以不羈地昂首嘶鳴的勇氣,混入黑夜,在亦步亦趨中從詩意的靈魂幻化成“雖覺如夢”的行人;就不會有哈羅德獨自上路的旅程。
于是我們看到了那些因沸騰著信仰而散發(fā)光芒的人,他們淬煉浴火鐵血,蔥郁靈魂原野。95歲的老英雄張富清,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在戰(zhàn)爭年代,他擔任的是最危險的突擊任務,因為他堅信“越是艱難,越要向前”;建設時期,他抱著“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堅定信念,遠赴偏遠的地方。王繼才堅持自身信仰,堅守孤島三十余年,島上沒有電與水,卻有著他與妻子一生的信仰:為國守島。海浪磨平了巖石的棱角,卻永遠磨滅不了他終身的信念??挂咭痪€的醫(yī)務人員,科研人士和社會上的善人義士們,他們不是擁有著三頭六臂的戰(zhàn)士,而是心懷責任與信仰的、與世界共情的英雄們……他們,或者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凡,但我們可以心懷責任與信仰。也唯有此,“我為自我”才能成為“我為人人”。
念責任所向,懷信仰以往,不斷豐盈我們的精神世界,便可成長為方正之士。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鄞州高級中學學生】
點評
作者通過評論一類熱點事件引出了所要論述的話題,即責任和信仰不能缺失。作者將名言警句和自己的論述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引用有論述,說服力更強。事例中外兼有,典型而新鮮。語言富有氣勢,使人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