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獨特的情感魅力受到讀者的喜愛。論文從痛苦與幸運交織、愛與內疚相伴、同情與平靜融合三個方面分析《我與地壇》蘊含的豐富情感,希望給讀者以啟迪。
關鍵詞:史鐵生 《我與地壇》 情感分析
《我與地壇》發(fā)表于1991年,抒寫了史鐵生人生轉折時期獨特的生命感悟。韓少功認為:“即使今年沒有任何文學作品,只要有《我與地壇》,就是文學的豐收年。”史鐵生說過:“殘疾與寫作天生有緣,寫作,多是因為看見了人間的殘缺,殘疾人可謂是‘近水樓臺?!鄙⑽囊詺埣踩艘暯怯^察人生,思考人生,追問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感人至深。
一、痛苦與幸運交織
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失去了雙腿,很長時間找不到生存下去的理由。命運給他開了太大的玩笑,他承受著身體的折磨和心靈的痛苦,一種深深的被棄感壓得他喘不過氣。史鐵生用了大概十五年時間才慢慢接受了殘疾的事實,這種無法改變的痛苦仿佛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一直伴隨著他。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fā)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像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這種悲痛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他只能把內心深處的痛苦、悲傷、絕望轉換成外在的暴躁情緒。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里也說過:“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這些看似不可控的外在情緒表現(xiàn),其實正是他無法言說之痛的一種轉換形式。
但其實還有一種更大的痛苦是無法用任何形式去表達的,只能默默地獨自承受,那就是母親的痛苦。孩子的痛苦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孩子在遭受痛苦的時候還可以去發(fā)泄,可母親不能,母親必須堅強,必須清醒地承受雙倍的痛苦。母親的痛是不能表達的,尤其是當為兒子多方求醫(yī)仍不見起色的時候,母親變得無言了,沉默了,無能為力了,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最愛的兒子被命運無情地折磨,看著兒子慢慢變得瘋狂,變得絕望。這時候母親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陪伴,幫助兒子找到活下去的勇氣和支撐。其實,母親當時已經身患重病了,但在兒子面前,她無暇顧及這些,一心只想著兒子的痛苦,為兒子擔憂,害怕兒子想不開,但又不能時刻守護在兒子身邊,因為母親懂得這條艱苦的路必須由兒子獨自走完,別人誰都無法替代。身為母親,她只有獨自承受這沉甸甸的又無法言說的痛。
接下來談幸運,在散文中,幸運是一種和痛苦交織在一起的人生體驗。史鐵生遭遇大不幸的時候,有母親的陪伴和照顧,有幽靜的地壇讓他安心,讓他停下腳步思考?!霸谌丝诿芫鄣某鞘欣铮羞@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笔疯F生自己感到很幸運,畢竟有這么一個地方可以讓他散心,讓他釋放自我,思考人生。當然還有母親的陪伴,史鐵生在放棄自己的時候,母親卻還在堅持,還在和這不公的命運抗爭,幫兒子苦苦尋找前行的道路。母親仿佛是黑暗中的一座燈塔,給他指明前進的方向。當他彷徨的時候、受傷的時候、失去希望的時候,母親給他愛的力量,讓他看到希望。希望是生命力的源泉,在人生路上,希望之燈一旦熄滅,生活剎那間就會變成一片黑暗。史鐵生能夠堅持下去,無疑是母親的愛讓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處于絕境中的人之所以還能夠堅持下去,究其原因,就是他還沒有放棄希望。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余華筆下的福貴,他的一生簡直可以用悲慘來形容,好運似乎都繞著他走,厄運卻總是不偏不倚地砸在他頭上,他之所以在親人都凄慘地相繼死去后,還能堅強地活著,就是他還抱有希望,這一點和史鐵生很相似。這樣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當面臨人生巨大的變故時,心中要懷有希望。母親和地壇能夠給史鐵生帶來希望、安慰和溫暖,所以,史鐵生認為自己是幸運的。
都說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上帝給史鐵生開了個巨大的玩笑,讓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紀失去了雙腿,從此痛苦常伴其左右,這也讓家人感到無比痛心。但另一方面,上帝沒有把史鐵生逼上絕路,畢竟有地壇陪伴,有親人相依,這讓處于人生低谷的史鐵生看到了希望,感到了安慰和幸運,《我與地壇》這篇散文體現(xiàn)出了一種痛苦與幸運交織的復雜情感。
二、愛與內疚相伴
“舍勒說,愛是精神和理性之母。愛是先驗的,是認識客體的先決條件,是人類參與客觀世界活動中全部的精神活動的源泉。”舍勒對愛的論述,表明了愛是一切情感的基礎,是人的一種本能表現(xiàn)。
母愛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泰戈爾《金色花》讓我們感受母親的慈愛,冰心《荷葉·母親》讓我們體會母親的呵護與關愛,史鐵生《我與地壇》更多的是向我們展現(xiàn)一種無言的母愛。史鐵生殘疾后能夠堅強地走出來,能夠參透死亡,找到存在的價值,這一切都源于母親給予他的那種深沉無言的母愛。人活著需要支撐,殘疾人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跋涉,更需要支撐。母親無數(shù)次去地壇尋他,他車轍壓過的地方都有母親的身影。母親總是默默照顧他,給他溫暖與愛,總是會照顧他的情緒,默默地幫他準備去地壇的東西,即使他發(fā)怒,母親也還是默默地看著他,用無言的愛給他帶去溫暖。散文寫到母親送他出了小院后,原地站在那里,還是送他走時的姿勢,這其實很巧妙地表現(xiàn)了母親深深的擔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里有一段話:“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xiàn)出央求般的表情?!笨梢钥闯觯诋敃r的情景中,母愛是如此的卑微。兒子殘疾后,母親更是注意兒子的情緒,母親越來越敏感,這種敏感其實是母親對史鐵生的愛,體現(xiàn)了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母親是偉大的,相信每個得到母親寵愛的孩子都能夠體會到這樣深沉的母愛。在當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親情淡泊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和父母親人待在一起的時間,爭取不留遺憾。
當然也正是母親對史鐵生這種沉甸甸的母愛,讓他對母親的那種內疚、悔悟心理更加凸顯。舍勒曾說過:“悔悟是改變、提升德性人格的一種方式,過去的事實已無法改變,但事實的意義、影響卻是深深留在了過去自我當中,個體時刻體驗著內疚、羞愧、痛苦,無法自拔,只有從過去的生命意義中重建自我,呼喚良知的洗禮,讓自我攀向一個理想的高度,同時摒棄過去的自我價值?!笔疯F生對母親懷著一種深深的愧疚感,在《我與地壇》里有這樣一段描寫,史鐵生看到母親焦急地找他,他卻坐在矮樹叢里,故意不喊母親,當時的史鐵生可能出于男孩子內心的倔強,或是出于別的原因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不讓母親發(fā)現(xiàn),讓母親一直焦急地尋找,說明當時史鐵生個人的情感和母親的情感出現(xiàn)了錯位,他不能夠理解母親。隨著自己慢慢從痛苦中走出來以及母親的過世,史鐵生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么無知,后悔沒有好好陪伴母親,后悔自己當時的不懂事,以至于在后來的很多年,史鐵生的那種愧疚感一直縈繞于內心,久久不能散去。史鐵生的愧疚側面襯托了母親的偉大、母愛的深沉。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悔悟,他寫道:“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種情感的錯位在很多散文中都出現(xiàn)過,比如楊絳的《老王》敘述了楊絳的情感與老王的情感出現(xiàn)了錯位,老王去世后,那種愧怍感一直伴隨著楊絳,她久久不能釋懷。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是多么悲痛的領悟啊!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做子女的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父母鬧矛盾,實屬不應該。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父母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而做子女的卻理所當然地享受這珍貴的愛,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報。殊不知,父母能夠陪伴子女的時間本來就不多,也就幾十年光景,何不好好珍惜呢?難道一定要等到父母已不在了,才幡然醒悟嗎?
三、同情與平靜融合
《我與地壇》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作者沒有消沉于痛苦,從痛苦的泥沼中走出來,還在于作者播撒的人文關懷精神。所謂人文關懷也就是對弱者的同情感,舍勒對“同情”有獨到的見解,“舍勒的‘同情不光是對他人的那種憐憫,也包括了不同的人們因為某樣情境而產生了某種相互的聯(lián)系并共同分享的一種情感的含義”。史鐵生在散文中表達了對一個既漂亮又不幸的小女孩的同情,他時隔多年才發(fā)現(xiàn)當初的那個小女孩原來是一個弱智的孩子,散文詳寫了少女被幾個人戲耍的片段,傳達了史鐵生對少女的悲憫與同情。這說明史鐵生心中充滿了愛,因為愛是同情的基礎,有愛的人才會去愛別人,同情別人。
隨著史鐵生對人生思考的不斷深入,他的情感又回歸了平靜。他看透了生死: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睆氖疯F生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認為死先于生,所以人只需要享受活的過程,無須焦慮何時死、怎樣死的問題。這一點和基督教以及佛教關于生死的教義很是契合?;浇陶J為神是先造死后造生的,死亡是人類生命中的一個必然過程,死是眾人的結局。佛教認為有生必有死,不必執(zhí)著、貪戀,而是要超脫生死,史鐵生看清楚了生死,所以內心才回歸了平靜。當然,史鐵生不僅參透了生死,還理解了世間所有的苦難,他明白了命運的意義,他曾說過,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他在《我與地壇》里談道:“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笔疯F生以這種獨特的視角看待世界,最終換來了內心的平靜。
史鐵生面對人生困境時,不放棄希望,還能跳出自己的不幸,去關心同情他人的不幸,這種超我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不僅如此,在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后,史鐵生還能夠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回歸平靜,這樣的史鐵生稱得上是真正的勇士,因為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在面臨命運的暴擊時,最終堅持了下來,并且拿起筆桿進行創(chuàng)作,寫下了很多催人淚下的文章,他以自己為例證明了不屈服才是人類生命力的體現(xiàn)。
綜上所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蘊含了復雜的情感,這種復雜的情感包含痛苦與幸運的交織、愛與內疚的相伴,還有同情與平靜的融合。從《我與地壇》所蘊含的情感因素來看,筆者認為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巨作。
參考文獻:
[1] 王維.史鐵生散文的語文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4.
[2] 史鐵生. 史鐵生自選集[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3] 溫儒敏.普通高中教科書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溫儒敏.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 吳斯?jié)? 舍勒哲學中的愛與怨恨[D].江西師范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5.
[6] 李江嬋. 悔悟的教育價值及其引發(fā)[D].江西師范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2.
[7] 滕健. 情感現(xiàn)象學視域下的舍勒同情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4.
作 者: 馮巖,阜陽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