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粒
孩子放學回家后,你通常是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呢?是批評?是質問?還是沉默呢?換一種方式吧!放學后的這段時間里,我們試著詢問孩子以下5個問題,以積極的溫情的語言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在父母愛的關懷中學會以良好的心態(tài)對待周圍的一切,從而形成受益一生的人格品質。
問題1:“今天你在學校過得開心嗎?”放學回家后,不要著急催促孩子寫作業(yè),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先問一句“今天,你在學校開不開心呀?”引導孩子講述自己當天在學校的狀態(tài),既可以回味快樂,也能幫孩子一起分憂解難。孩子說的話,請耐心地傾聽;孩子行為下掩藏的內心需求,請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校里發(fā)生的某些在大人眼里的“小事”,對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可能是左右情緒的“大事”,有些負面情緒若不積極引導,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甚至導致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走向悲劇。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無論遇到何種事情、有什么感受,父母都會溫和地接納他、指引他,和他一起擊敗負面情緒、戰(zhàn)勝困難。孩子不是沒有感情的學習工具,允許他會哭會笑宣泄情緒,是父母給予孩子最有溫度的教育。
問題2:“你今天和同學們相處得怎么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學校亦是“小江湖”。李玫瑾教授曾說過:“觀察孩子最好朋友的行為,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
一個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在公開場合往往會充滿壓力和孤獨感。同時,孩子也更容易為了贏得同齡人的認同而被“毒友誼”所吸引,陷入不良的小團體。放學后問一問孩子與同學相處得如何,密切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及時指引孩子免入歧途。當孩子與同學間發(fā)生了小矛盾,家長要告訴孩子如何與同學正確相處;當孩子遭遇了欺負自己無法解決時,家長要積極與老師和同學溝通,并幫助孩子重建信心,走出困境。
正確引導孩子積極融入學校班級這個“小交際圈”,和同學友好相處,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建立屬于自己的和諧良好的社交圈,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問題3:“今天,有沒有提出過什么問題呀?智慧源于提問,好奇改變人生。成長中的孩子,總會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問題。他們喜歡提問,是因為他們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有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總是敷衍了事,甚至不屑一顧,打擊了孩子寶貴的探索欲,錯失了啟蒙良機。
把3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大學的媽媽陳美玲,在她的育兒觀里有一個秘訣:那就是多向孩子提問,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鼓勵孩子多向自己提問,就算是在廚房燒菜的時候,她也會第一時間關掉火,去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謎底。
放學后詢問孩子“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其實是在發(fā)掘孩子的探索精神,是為了讓孩子對課堂知識、對任何事情都抱有質疑態(tài)度和批判精神,能夠一分為二地進行思考。因為這會轉化成好奇心,從而衍生為興趣,以此來豐富自己的人生感受,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養(yǎng)出來的。倘若父母盲目“灌輸”,不僅替代了孩子的思考,也束縛了孩子的思想與靈魂。對一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不僅會提問題,還會尋求答案,因為思考能力是孩子發(fā)展一切的核心,是夢想起飛的最有力翅膀。
問題4:“今天上課有沒有學到什么新知識可以教教我呀?”很多父母在放學后總是喜歡頤氣指使地詢問孩子:“你今天在學校乖不乖?有沒有學到什么知識?快跟我講一講!”在年幼的孩子看來,這更是一種“審問”。父母站在權威最高點,給予孩子濃烈的壓迫感,孩子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樂趣,自然就不愿意開口。
而猶太人為了進行親子共學,自成一套“猶太式輔導法”,整個方法的關鍵在于“讓孩子教父母”。孩子平時在學校只能聽老師講,而“猶太式輔導法”給孩子提供講課的機會,最大限度重啟孩子的自信心。
試想,一個孩子放學回家,因為沒有很好地說出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點,被家長責難、批評,從而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而另外一個孩子,因為得到了父母的尊重與鼓勵,自己也像個老師一樣去“教”父母,那么孩子是不是對學習會更有積極性呢?不僅如此,他還能從中體會到“自我勝任感”以及父母欣賞的眼光,就會為了某個技能或是學習目標不斷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因此,我們應學會溫柔且有智慧地鼓勵孩子,鑄就其內心堅固的基石,搭建出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大樓。
問題5:“今天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一是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關心孩子是否遇到了困難,保護孩子的歸屬感;二是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問題、思考解決方案,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教給孩子的東西。
正如美國一位名叫約翰·羅伯茨的父親在孩子的畢業(yè)典禮上致辭:“我希望你在未來的歲月中,不時遭遇不公平對待,這樣才會理解公正的價值所在;我希望你時不時被忽視,讓你意識到傾聽他人的重要性;我希望你遭受剛剛好的痛苦,讓你學會同理心?!蔽覀円⒆优紶枴安恍摇保庥龃鞌?,體驗“不成功”的感覺,才能讓孩子意識到成功的不易。
錯誤和困難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種“直升機”父母總是盤旋在孩子的上空,一看到孩子遇到什么問題,立馬替孩子鏟除一切障礙;而“掃帚式”父母則更為智慧,他們只在孩子遇到重大問題的時候才會出現(xiàn),幫孩子厘清思緒,否則盡量不加以干涉。管教不等于包辦一切,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父母把握好“放手”與“管教”的微妙平衡,才能促使孩子真正地“成才又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