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玄墨
1936年6月,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長篇小說《飄》在美國正式出版。1939年12月,由《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在亞特蘭大市上映。1940年夏初,這部電影在上海放映了40多天。原本上海電影院的譯名為《隨風而去》,后來才改為《亂世佳人》。這部小說的第一位中文譯者傅東華為與電影名稱區(qū)別開來,把小說的譯名改為《飄》。
這部小說直到1979年才獲得再版的機會,并且再版之初就遭受了質疑,大體因為讀者不滿書中未對奴隸制進行批判,反而進行了美化。
近日,記者采訪了當年傅東華譯本1979年再版時的編輯汪逸芳。她對《飄》的再版所經(jīng)歷的波折印象十分深刻。以下是她的口述回憶:
當時“文革”已經(jīng)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也開過了。北京和上海有兩家準許出版外國文學作品的出版社,但外國文學翻譯作品仍供不應求,甚至有人在書店外過夜排隊購買??梢钥吹竭@樣巨大的市場需求在等著我們,另外一點是因為大家在心底對未來有強烈的期望。
我是1978年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工作的,1979年正好趕上了好時候。就在大家找米下鍋的時候,上海的一家舊書店老板來浙江推銷解放以前的出版物。當時他拿了好幾套書來,其中有一套就是《飄》。結果一讀起來就停不下來,我們編輯都覺得這部小說很好看,意見反饋給社領導后,他們決定再版。
我們是1979年9月20日開始正式編輯這部小說。但是兩天以后,室友拿給我一本讀書方面的雜志,其中一篇文章介紹了美國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的小說《根》,同時批判了《飄》。那個年代,只要輿論上有批判的傾向,就是一件大事。我把這本雜志交給領導,結果編輯工作就暫停了一段時間。
后來上海的《外國文藝》雜志編輯戴驄來到我們社,建議一開始印數(shù)少一些,萬一有什么問題不至于太被動。另外這部小說北京和上海也有出版社在策劃,意思是說“不只你們一家看好”。
所以我們快馬加鞭進行編輯出版。這期間又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1980年1月,小說的最后一冊還未出版,但社會輿論已經(jīng)“一塌糊涂”了。先是在報紙上發(fā)表批評文章,全國的出版會議上也有批評聲音:“社會主義要‘飄到哪里去?”領導桌上一邊放著讀者的批評來信,一邊接到的電話又有坐等《飄》出版的,一下就要10萬冊。即使風聲越來越緊,發(fā)行也沒有停下來。
我們再版的《飄》分三冊出版,最后一冊是1980年初出版的。等到6月,鄧小平在接見一個美國代表團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小說(《飄》)寫得不錯,中國現(xiàn)在對這本書有爭議,因為這本書的觀點是支持南方莊園主的。我們想用中文出版這本書,出版了也沒有關系嘛,大家看一看,評論一下?!?/p>
香港《文匯報》報道了這件事,上班后大家都圍在那里看鄧小平的這段話,終于松了一口氣。
此后,這套書40年未間斷,一直在出版。(據(jù)“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