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各地都有舊書店,東京和京都尤甚。雖然到了今天,紙質(zhì)書的市場因電子書的興起而漸趨萎縮,紙質(zhì)書的閱讀者似乎也在減少,但紙質(zhì)書仍然具有無法替代的魅力。
20世紀(jì)初,日本誕生了真正的舊書業(yè),并在上世紀(jì)60年代到上世紀(jì)80年代間達(dá)到了興盛。如今,日本舊書業(yè)雖稍顯衰色,可依然擁有大量擁躉。我所知曉的東京、京都、大阪和神戶等大城市,每年會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舊書市。對于京都愛書者而言,每年有春夏秋的3次盛會,即被稱為“京都古書祭”的3次大型舊書市。春季的一次在京都勸業(yè)館(注:勸業(yè)館為當(dāng)?shù)嘏e辦各種展覽活動的會展中心)內(nèi),日期在5月上旬,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室內(nèi),無風(fēng)雨之虞。第二次是夏季,舉辦地就在距京都大學(xué)不遠(yuǎn)的下鴨神社內(nèi)的糾森林區(qū)。我去的那年的舉辦日期是8月11日至8月16日,我前后去了兩次。
這真是一個讓人欣喜的場景。茂密的樹蔭間,原本是神社內(nèi)一條大道(都是沙土路)的空間兩邊,排滿了各家舊書店的攤位,很多攤主還支起了白色的帳篷。愛書者從四面八方涌向這里,大家穿著夏日的休閑衣服,臉上都洋溢著欣悅的神情,仿佛是來參加某一個盛會。
不是仿佛,這就是古書的盛會。據(jù)我觀察,來逛書市的人,多為50歲至70歲的男性(我猜想中年人大概是因為要上班,只能趕在周末來),背著松松的雙肩包(過一會兒大概就會裝滿書了),遮陽帽下露出了斑白的頭發(fā)。也有不少30歲至50歲的女性,多是全職媽媽,有的挎著好看的白色帆布包,有的還帶著孩子一同前來。還有幾位美麗的少女,戴著素雅的遮陽帽,她們清泠悅耳的語聲給書市平添了幾分青春的氣息。
大約有來自京都本地以及大阪、神戶、奈良、岡山等地的50來家舊書店參加了夏季的書市,讀者的選擇余地一下子大了許多。有些舊書店是有個性的,比如選書偏重社會科學(xué),提供的政治經(jīng)濟書籍居多;有的偏重人文,歷史、哲學(xué)書不少;有些攤位薈萃了電影、音樂書籍,也有的偏重美術(shù)和古董內(nèi)容;還有的則以收集老地圖見長;更多的則是通俗讀物,文學(xué)作品最為普遍。每個人全憑自己的興趣,隨意翻閱,隨意瀏覽,買一大堆也可以,一本都不買也可以。
有些人一走進(jìn)來,就在各個攤位間四處搜尋,以期獲得自己心儀的圖書;有些人則在某個攤位前佇立良久,埋首閱讀。這情景實在是讓我感到歡喜。我想,一個城市有了這樣約定俗成、有歷史積淀的文化集市,這個區(qū)域人的文化生活也會變得相當(dāng)滋潤,這個城市人的文化品位也會漸漸提升,從而帶來整個城市的良性互動。
書市還提供了簡單而暖心的服務(wù)。大道的中央隨機設(shè)置著幾個寬寬的長凳,上面鋪著絳紅色的布,供人憩息,猶如日式茶屋外面的風(fēng)景。書買多了,帶在身邊若覺得太沉,人們可以免費寄放在一個地方。若是怕直接帶回去不方便,還可以托工作人員寄到目的地,只要是日本國內(nèi),無論遠(yuǎn)近,寄一包或一箱均為700日元。
書市還有簡單的午飯供應(yīng),一份大約400日元。那天,我恰好遇見一位熟人,于是便買來了飯食,一起坐在紅布凳上用餐,吃完飯再各自淘書。當(dāng)日,我在書市差不多盤桓了一天,購買了30來本書,無法帶回,就請工作人員幫我直接寄到了學(xué)校。
書市閉市的那天下午,我又坐了睿山電車到終點站出町柳,再訪書市,心想著或許閉市的下午能淘到更便宜的書。到那兒一看,書市依然如第一天一樣人頭攢動,來淘書的人熱情絲毫不減。那天下午天空不時地落下一陣陣雨點,大家就在白色雨帳下避一下雨,雨點過后,繼續(xù)翻尋。臨近下午4點,有些店家已經(jīng)在拆除雨帳、收書裝箱了,書的價格仍然沒有跌。日本人賣東西,一般不還價,收攤時大抵還是原來的價格。這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定出的價格,就是良心價。這讓顧客覺得很放心。
那天我又買了14本書。所購書的價格,貴的大約3000多日元,便宜的300日元左右,平均在1000日元左右。兩次購書,我總共花費了將近5萬日元。這一次,我看攤主們紛紛收攤了,也就沒有請他們幫忙寄送。手里提著沉重的14本書,行走了將近20分鐘后,我終于走到學(xué)校,將它們暫時安放在那里,日后再寄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