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碧拼笤娙笋樫e王這首《易水送別》,傳唱至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也因荊軻刺秦名垂千古。
在易水河邊揮手高歌“入虎穴兮探蛟宮,仰天呼兮成白虹”的燕太子丹,因荊軻之敗,讓秦王生恨,在強秦大軍壓境之際,隱身于另外一條河,壯志難酬,飲恨而終。
這便是位于遼寧境內(nèi)的太子河,因為紀念燕太子丹而命名的河流。
秦一統(tǒng)六合的歷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如過江之鯽,六國太子里,唯丹名揚,都是因為刺秦之故,同樣,也因為刺秦,讓太子丹最后喪失了反擊的機遇,甚至最后失去了生命。
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失敗。震怒的秦王嬴政派大軍王翦攻打燕國。第二年,燕國都城薊被占領(lǐng)。燕王喜和兒子太子丹倉惶退守遼東。這也讓遼寧這片大地,留下了第一位君王的腳印。
燕王如何退守遼東,史書記載語焉不詳,但關(guān)于太子丹的傳說,倒是充滿傳奇。
太子丹逃往遼東的傳說中,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始終相伴,那就是桃花島。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中有“燕王喜猶豫未忍,太子丹懼誅,乃與其賓客,自匿于桃花島”的記載。
東周列國志,雖是小說,但太子丹匿于衍水,確是真實的歷史記錄。那么,桃花島究竟在哪里呢?
有傳說是位于古城興城南的覺華島。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島,在明亡清興的戰(zhàn)斗中,曾留下沉重的一筆。據(jù)傳說,太子丹乘一瓣桃花逃亡于此島,故得名桃花島。也有傳說,此島在戰(zhàn)國時期,便名桃花浦,春暖之際,桃花盛開,滿島嫣然。
一瓣桃花有些扯,但若是一艘桃花舟,則講得通。
燕人退守遼東,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是過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進入今遼寧的建昌、北票、朝陽地區(qū),再轉(zhuǎn)折去襄平。也有人認為,當時秦青年將領(lǐng)李信急起直追,燕人倉促之間,很可能抄近路,走現(xiàn)在的遼西走廊,當年這里是著名的大沼澤“遼澤”所在,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因此,太子丹一行,很可能沿著渤海灣,陸路和水路并重,乘舟到覺華島,也不是沒有可能。至今,島上有一個2100多米深的山洞,相傳太子丹曾在此處避難,故稱之為“藏王洞”。
覺華島雖好,但不可能是燕國君臣最后落腳之處。燕人想東山再起,必須繼續(xù)向東。所以,覺華島很可能只是太子丹的落腳點之一,桃花島,應該另有所在。
燕距秦很遠,燕王喜本以為戰(zhàn)火不能很快燒到燕境,但荊軻刺秦不成,反引火燒身。因此,燕王喜對太子丹心生怨恨。秦軍也一路追趕,燕國危機并未解除。此時趙代王嘉寫信給燕王喜,說秦軍如此追趕他們,是因太子丹的緣故。如果燕王喜能殺死太子丹,獻給秦王政,秦王政一定能諒解燕王喜而保住燕國。
此時,燕王喜心中是猶豫的,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太子丹也明白燕王的動搖之心,退守遼東后,太子丹并未和乃父守在新都城襄平?!蹲x史方輿紀要》載,“燕太子丹匿于衍水,后人因名為太子河?!薄妒酚洝贰顿Y治通鑒》《奉天通志》等也有類似記載。
太子河是遼寧省主要河流之一,戰(zhàn)國時稱衍水,又稱大梁水。太子丹和門客們躲在河里,要么在船,要么在島。
有學者根據(jù)近年來出土的文物等資料進行考證,太子丹隱匿之處,就是如今位于遼陽市太子河區(qū)的太子島。這里在清朝以前是無人居住的荒島,方圓18平方公里,由一座主島和四個附屬島嶼組成,原名沙坨子,2003年更名為桃花島村,2006年又改為太子島村。太子丹之所以選擇這里,不僅僅是為了避開燕王喜,而是這里林深葉茂,進可攻,退可守,向西可入山區(qū)。面對強大的秦國,太子丹并沒有屈服,他一直想象的是東山再起。
可惜,最終,太子丹沒有死在強秦的手下,而是親人的手中。愚昧的燕王喜聽信代王嘉的話,殺了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國。太子丹如何死去的,有多個版本,有人說是燕王喜誘殺的,有的說是被灌醉后殺死的,也有人說是太子丹為了救國而自殺的。
這些,似乎并不重要。秦國雖然得到太子丹的首級,卻沒有最終放過燕國。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在遼東又茍活了幾年后,秦軍俘虜燕王喜,滅亡燕國。
明代詩人韓承訓詩云: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渠口遠從千澗出,頭邊近倚一川平。斯干自入維熊頌,如帶應同白馬盟。向晚渡前爭利涉,隔林煙雨棹歌行。
如今,太子島上的春天來時,桃花灼灼,但那個胸懷抱負的燕太子,在這里留下的,是不屈與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