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寫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人囚禁三年,誓死不屈,獄中寫下氣勢磅礴的《正氣歌》,表現(xiàn)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詩中連用十二個典故,來證明浩然正氣千古流傳。其中的“遼東帽”一句,寫的是管寧,一個在遼東避居37年的名士。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公孫氏割據(jù)遼東,一批士人來此避難。管寧、邴原、王烈等大儒,在遼東廣施教化,中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37年間,管寧在遼東教化百姓,傳播文化,為遼寧播撒了文化的種子,更是用一頂遼東帽,成就了千秋的“高潔”之名。
很多人知道管寧之名,是因為著名的“割席”故事?!妒勒f新語》載,管寧與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管寧鋤出一塊金,他用鋤頭將金子往旁邊一撥,繼續(xù)勞動;華歆則把金子撿起來,掂量掂量,合計合計又扔掉。幾天后,二人同坐一張席上讀書,街上貴人經(jīng)過,車馬華麗,敲鑼打鼓。管寧絲毫未受影響,華歆卻跑去觀看,艷羨不已。華歆賣呆完畢回屋,管寧掏出一把刀,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子非吾友也?!?/p>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卻看出來管寧之心地純凈、舉止高潔,完全符合漢末社會動蕩時期的高士的標準,更成為了世人的模范。
三國爭霸,中原無法擺放安靜的書桌,管寧跟很多讀書人一樣,來到相對安寧的遼東。彼時遼東,開化不久,戰(zhàn)亂頻仍,文化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qū)。而管寧等人,不僅有高潔之名,更是文化精英,他們直接提高了遼東地區(qū)的文化檔次,如同一滴濃墨,滴入了遼東文化的大海,讓這里有了墨香,滋潤著這片大地,成為詩禮之所。
管寧來到遼東,受到公孫政權的高度重視,公孫度特地為管寧騰出了館舍,但管寧卻找了處荒山野谷,自己搭簡易房子、挖土窯居住。當時渡海避難的人也漸漸都和他來做鄰居,不久就形成了一個大村落,“旬月而成邑”,后來,這里變成了一個城邑,這便是管寧城的由來。管寧開始在當?shù)刂v學,傳授文化。他講解《詩經(jīng)》《書經(jīng)》,談祭祀禮儀,整治民間威儀,陳明禮讓賢德等教化工作。這里的人們都很樂于接受管寧的教導,受到大家的廣泛愛戴。
管寧當年尋找的這處荒郊野谷,位于今海城市北的新臺子村附近,這里曾經(jīng)喚作管公屯,也是當年管寧城的所在地。不過,當年的管寧城,因為修筑河壩,早已難見蹤影,只是在周圍的玉米地里,可以看到遺址的片瓦殘磚。
《鞍山史略》載:“寧卜居遼東,居鶴野一帶,即今海城騰鰲鎮(zhèn)新臺子村。新臺子村即原管公屯,村西南有土臺,即是管寧所居舊址,當?shù)厝朔Q作樓臺路。今屯雖并,然名字猶存。風蕭蕭兮,激蕩高士音;秋嵐嵐兮,存世名節(jié)歌?!?/p>
管寧居住管寧城,每動鄉(xiāng)思,便登上城西北角樓,向中原遠眺。后來,人們?yōu)榧o念管寧,便名此樓為“管寧樓”。而最著名的,就是戴著那頂“遼東帽”,《三國演義》中這樣記載:管寧避居遼東,常戴白帽,坐臥一樓,足不履地,終身不肯仕魏。并有詩贊曰:“遼東傳有管寧樓,人去樓空名獨留。笑殺子魚貪富貴,豈如白帽自風流。”子魚就是華歆。
管寧一生著有《氏姓論》一書和《集》《錄》各一卷,這些論著,基本上都是在遼東期間所成,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但卻留下了發(fā)生在遼東的三個故事。
第一件,村里人常因為水井上汲水器而發(fā)生爭斗,管寧自費買汲水器具放置井旁,村民自慚,從此不爭,并稱此井為“管寧井”。第二件,鄰人之牛跑到管寧的田里并毀壞莊稼。管寧將牛牽至陰涼處并拿來草料喂養(yǎng),又將牛送還。第三件,管寧離開遼東時,將公孫度父子積年所贈禮物悉數(shù)奉還。
“吾嘉臺孝威,樂道隱巖穴。吾尚管幼安,棲真養(yǎng)高節(jié)?!边@就是管寧,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春風化雨般用德行滋潤遼東大地,一頂“遼東帽”,37年的教化,給遼海種下文化的種子,當銘記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