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
隨著電話、電腦、手機、QQ、微信等的逐漸普及,給遠方親人、朋友等寫信、郵寄的鴻雁傳書歲月基本上終結了。但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親身經歷體驗過的人,是不會輕易忘記的,它像滾燙的血液一樣,時刻伴隨著我們,與生命相始終。
我高中畢業(yè)后,考上外地一所財貿學校讀書。離開家鄉(xiāng)到學校報到時,是我大哥送我去的。在學校報到注冊后,大哥怕我一時半會不適應,孤單寂寞,還專門陪了我三天,帶我在他曾經工作過的這座城市走走看看。即便這樣,這期間, 我因為想家,還是忍不住哭了,甚至告訴大哥,我不想讀書了,想回家,想回去砍柴割草,釣魚摸蝦,盤田種地,趕牲口馱木頭苦錢,過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大哥聽了,笑我:“娃娃氣啷當呢,來都來了,你要好好在學校安心讀書,全班就一兩個人考上中專,很不簡單,以后想家了,可以寫信,把想說的話都寫在信里,我們收到你寫來的信,就知道你想什么、需要什么了。況且,兩年時間不長,眨眨眼就過去了?!彪m然大哥沒念過什么書,但講出來的話直道,實在,跟我一樣又是性情中人,比較單純?yōu)⒚摗K?,從小到大,我們彼此之間一直很投緣,無話不談。即便是現(xiàn)在,也依然如是。這當中,既有血緣因素,又有性格因素。所謂文化的差異,也絲毫不影響,更像不存在一樣,對于我和大哥來說,甚至是一種偽命題。
就這樣,我聽進了大哥的話,在外求學期間,好好讀書。想家了,就給家里寫信, 及時匯報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從不適應到適應,從不快樂到快樂,從青澀、幼稚、簡單,到慢慢懂事,成熟,學會獨立和包容, 善解人意。環(huán)境改變人,環(huán)境也造就人。很多事,不去經歷磨練,猶如溫室里的花,經不起風雨洗禮,必然見光死。
仔細想來,其實我在學校期間給大哥寫的信并不多。也許是因為文化低的原因,也許是性格使然,似乎大哥未曾給我寫過信。平時的回信,都是寫給我父親和母親的。
我父親曾經是滇軍第 60 軍的一名戰(zhàn)士??箲?zhàn)期間,父親參加過著名的臺兒莊戰(zhàn)役和武漢保衛(wèi)戰(zhàn),九死一生。參軍之前,父親讀過幾年私塾,加之受他父親也就是我爺爺作為一個文化人的影響,養(yǎng)成了父親熱愛學習和聰慧敏銳的品性,如他生前所說,“還是具有高小文化的人?!敝两?,在我老家大宅院的門頭上,“詩書世家”幾個遒勁敦厚、古樸典雅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見。有人說,我家保留完整的老宅院,本身就是活態(tài)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載體之全方位集中體現(xiàn)?!霸姇兰摇钡母哒{張揚,是陳氏文脈生生不息的佐證,凝聚著陳氏祖輩先人的智慧榮光。
父親參加滇軍后,在滇軍第 60 軍 183 師師長高蔭槐麾下潘朔端 1081 團所屬特務營任勤務兵,與父親一起參加滇軍的我們村的家族大哥陳楚,則在張沖師長麾下當戰(zhàn)士,抗戰(zhàn)期間,十分驍勇善戰(zhàn),曾經射殺、刺死過很多鬼子, 也受過無數(shù)次傷, 與父親一樣, 九死一生。卸甲歸田回到家鄉(xiāng),以打鐵為生, 直到去世,雖然脾氣暴躁,但正直善良,深受村民尊敬。陳楚和我的父親以及所有的抗戰(zhàn)老兵一樣,都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脊梁,應該被國家和歷史所牢記。
在行軍打戰(zhàn)之余,父親跟著自己的長官學到了一些文化,加上讀私塾的功底和爺爺?shù)奈幕騻鞒校赣H的字寫得比其他士兵要好一些。所以,在我外出讀書期間,父親給我寫的信,字跡清晰,不潦草,字體中規(guī)中矩,厚實有力,且不乏繁體字,與他筆下的一些阿拉白數(shù)字一樣,很有個性和特點。信的內容,沒有八股文的套路和痕跡,都是白話文,通俗易懂,很親切。信的內容,既是諄諄教誨,更是坦誠交流。父親總是告誡我,要聽老師的話,刻苦學習,在課堂上專心聽講,思想上不要開小差,要認真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如遇到老師批評,一定要虛心接受, 及時改正, 不要頂嘴和爭辯, 更不可得理不饒人。平時,要注意團結同學, 要腳勤手快多做事情,要敢于吃虧,舍得吃虧,有責任心和擔當精神。要跟同學搞好關系,何況遠親不如近鄰,同學之間更要這樣, 不拘小節(jié),不要計較得失,要取長補短,互幫互愛,相互尊敬,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要永遠記得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切不可呈一時之能,將事情做絕,置別人于死地而后快。
“ 我們農村人考上學校不容易, 跳出農門不容易,有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不容易。以后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去闖,父母只能管你一時, 管不了你一輩子?!薄耙锰谜鋈?,清清白白做事,任何時候都不要阿諛奉迎,低三下四,丟掉人格和尊嚴,去干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千萬不要給陳氏門中丟臉?!薄坝肋h記?。簶浠钜粡埰?,人活一張臉。再苦再窮,也不能坑人害人。損人利己的事做不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p>
父親在信中反復告誡我的這些話,至今數(shù)十年過去,依然記憶猶新,耳熟能詳,成為了我成長路上的指引,成為了我人生的坐標,做人做事以及行為方式的準則,受用一生。也因此,我的工作和事業(yè)得到了很多人的關心幫助及支持,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順暢,可謂“健康平安,福佑喜樂。”
每次回家,村民見到我,都忍不住會說: “你很像你爹,尤其笑起來的時候更像,特別在做人方面剛直和藹,很容易親近相處。”
與父親不同,母親每次給我寫信,都是請家族中一個名叫陳檄的文化人代筆。母親沒讀過書,不識字,每次請陳檄寫信時,由母親在旁邊口述,陳檄寫在信箋紙上。現(xiàn)在回想起來,信的內容大致是:讀書傷腦子,要我平時注意不能餓著,不要熬夜,天陰下雨要多穿衣服,防止冷著凍著。
母親在信中提得最多的,是錢文的開銷問題。她說:錢不夠用或者沒錢用時,千萬不要藏在心里不說,要先想辦法跟條件好、關系好的同學短借一下,然后,她會想盡一切辦法匯寄給我,讓我不要擔心和煩惱,把學上好就行,其他的事情不消我管。
母親經常在信中囑咐我:等收著她寄來的錢,就趕緊還給借錢或借飯菜票給我的同學,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一定要當面感謝人家的關心信任和幫助,一定要永遠記得別人對我的好,不要忘恩負義,過河拆橋,以后別人有求于我時,一定要想辦法盡力去幫助, 千萬不要回避和找借口。人活著,一定要誠實守信,重情重義,與人為善,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懂得感恩和回報?!?/p>
有一回,我在村里遇著陳檄,他主動跟我說起母親找他給我寫信的那些往事。末了, 陳檄感嘆:“你母親非常善良,心好,總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隔壁鄰居都喜歡她。也難怪,平時你對你母親那么好,我們經常都教育兒女,要做一個像你一樣的人。良好的家風家教,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善良的人有福報,做事有人幫, 一生順利平安。所謂上天有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句話用在母親身上,委實再貼切不過。與父親一樣,母親教會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們用身體力行給我樹立了榜樣,影響了我一生。即便如今父母早已在天上,我依然能感覺到兩位老人家無時無刻不在給我前行的力量和溫暖。以至于,我不會覺得迷惘困厄,始終有信心和熱情去擁抱生活,去汲取無限芬芳的詩意滋養(yǎng)生活。
記得,我在學校讀書的兩年時間,母親給我寄過錢,父親給我寄過錢,大哥給我寄過錢。對此,我一直心存感激,不敢忘懷。事實上,這也是人與動物之間最本質的區(qū)別。更何況,一些動物的舔犢護犢育犢行為,常常令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自嘆弗如,羞愧萬分。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彪m說養(yǎng)兒不算飯食錢,但普天之下,父母無私無畏的愛心奉獻最堪憐憫,感天動地。那時,我在學校一個月的生活費需要交 8 塊錢,加上零用錢,大概在 13 塊錢左右。到畢業(yè),我在學校期間的各種開銷,加起來在 300 塊錢左右。這筆錢,對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消費水平與購買力來說,委實不簡單, 十分難能可貴。應該算是我的父母輩、我的哥嫂輩和我們這一代人最不可磨滅的記憶與念想,亦是最灼人眼眸,震撼心靈的生命之光,傾注了太多的情感付出,飽含了太多的渴望、期望和夢想。真可謂“不思量自難忘”“剪不斷,理還亂?!?/p>
1981 年 7 月我從財貿學校畢業(yè)以后,第一年的月工資是 22.50 元,全部加起來是·? 元;第二年,轉正后的月工資是33.50 元, 并且維持了好幾年。有媒體曾經報道過,那時候的 100 元錢,相當于現(xiàn)在的 1.5 萬多元。每每想起這些,我就非常感激、感恩、感動于我父母、我大哥對我的艱辛付出和支持, 為了供我讀書,他們確實是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辦法,傾其所有,節(jié)衣縮食,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不僅如此,有時候還要向隔壁鄰舍、三親六戚告借,十分的不容易。如果我再不好好讀書,誠實做人,認真做事的話, 我還有何顏面面對他們的心血和汗水?還有何顏面面對家鄉(xiāng)父老關懷與期盼的目光?
正因為這樣,我畢業(yè)之后有了固定的收入,總是找機會去回報我的父母,我的大哥, 我的大嫂,我的親人。每次回老家,一定不忘給他們一些錢,也給他們買一些食品和衣物。得知他們生病了,到處為他們尋醫(yī)問藥, 讓他們及時治療,唯恐耽擱延誤。至今數(shù)十年間,我對我的父母如此,對我的大媽,我的大哥、大嫂,我的二哥、二嫂,我的侄兒男女,亦然如此。
1999 年,我大哥得了肺結核到昆明找我, 得知情況后,我千萬百計幫助大哥看病。從此,我大哥吉人自有天相,沒遇到什么大的坎坷磨難,如今七十歲的他,兒孫滿堂,精神狀態(tài)比我還好。我二哥 1983 年結婚,我將積攢的 500 元匯寄給他,作為兄弟的一份心意。我大哥的兒子 1998 年結婚時,到我工作的地方找我借錢,我二話不說籌措了數(shù)千元給他,并且一再囑咐他:結婚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要將婚禮辦得熱熱鬧鬧,風風光光,不要讓別人說閑話,不要給陳氏門中丟臉。
我的這位侄兒曾經多次提起過,他這一生沒靠過他父母什么,恰恰是我這個當老叔的,對他的幫助最大,關心最多。尤其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最先想到他的,是我這個老叔。
2008 年,我二哥的姑娘考上西安一所重點大學,我買飛機票專程送她去學校報到。2013 年,我二嫂上昆明看病,我事先聯(lián)系好部隊醫(yī)院安排她住院后,部隊醫(yī)院領導又為她請來相關權威專家做檢查和實施手術。
我父親 2000 年端午節(jié)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之前,臥病在床長達六年時間,都是我母親伺候在左右,直到父親去世,他的身上沒有長過一個褥瘡。村民為此驚嘆不已,紛紛稱贊母親是一位非常難得的賢妻良母。
當時,接到老家親人打來的電話,我從瀘西采訪現(xiàn)場一路趕回家盡孝??吹窖b棺后未釘緊棺蓋,一直等我見父親最后一面的場景,我淚如雨下,不能自已。雖然我在父親生前一直在回報他老人家,但此時此刻,想到他老人家在過去對我種種的好與關愛,我還是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哭得昏天黑地, 撕心裂肺。
我母親 2012 年 12 月壽終正寢,享年八十三歲。之前,她于 2009 年突發(fā)腦溢血, 得知消息,我包車從昆明趕回老家,見到母親危在旦夕,拒絕了親人及隔壁鄰居“壽年已到,不要再出門”的意見,趕緊呼叫 120 急救車將她送到縣醫(yī)院搶救。半個多月后, 母親病情平穩(wěn)下來,我又將她送回老家調養(yǎng),專門請了一個護士天天給她打針治療,持續(xù)月余。之后半年時間,我伺候在母親身邊, 幫助母親康復身體,牽著母親在村里村外到處走動。村民見了,都說我是難得的大孝子。
從得病到臥病在床,到能下地行走,實現(xiàn)日常生活自己料理,母親的生命歷程又延續(xù)了三年時間。耳聞目睹了母親情況的村民, 都說是一大奇跡,是我對母親的孝心創(chuàng)造的奇跡,難以置信。一些村民見了我,贊不絕口:“在我們村里,像你這樣的人并不多見?!边B村里一個聰明的女啞巴,也對我翹起了大拇指,嘴里咿哩哇啦不止。
就在最近,我的一個侄兒當著我大哥的面評價我:“老叔有文化,心好、善良,不計較,這是大家都曉得的?!?/p>
我參加工作后,父母給我寫信的機會逐漸減少,尤其是我成了家,基本上沒有收到過父母寫給我的信了。但母親不一樣,她會請人給我的單位打電話(那時還是手搖電話),每次接到母親打給我的長途電話,在電話室值班的同事就會趕緊跑來我的辦公室, 叫我去接電話。在電話中,母親除了叫我要好好工作、尊敬同事外,說得最多的,就是要我平時注意節(jié)約,不該花的錢千萬不要亂花,有錢就存下一些,以備以后急用或不時之需?!澳銒屖沁^來人,吃過的苦、受過的累比你走的路多,聽你媽說的話沒錯?!?/p>
說來慚愧的是,因為性格使然和喜歡結交朋友,又有“詩人”“作家”的豪放氣質,我在平時養(yǎng)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在電話中一一答應母親的事情,放下電話便忘得一干二凈。也因此,我經常成為“月光族”,捉襟見肘的窘境如影相隨。
1990 年,我女兒出生的第二年,放心不下的母親曾不顧路途遙遠疲勞,帶著我二哥的姑娘,忍受著一路暈車的折磨,來幫我領娃娃。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因為母親起早貪黑的付出,讓我們夫婦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沒有了后顧之憂。后來,我將這段經歷講給我女兒聽,她倍受感動。在我母親病重和康復期間, 隨時守候在奶奶身邊, 擦臉洗腳, 端湯送藥,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地給予關心關愛,盡到了作為一個孫女應有的孝心。
在母親生前,我的女兒和我一樣,會給她的奶奶買好吃的,買新衣服、新鞋子給她奶奶穿。都說父母是娃娃的榜樣、引領和示范,對此我深有體會。同時,我還想說的一句話是,父母平時對娃娃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 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后代, 今天你怎么對待孩子,日后孩子就怎樣對待你。也因此,我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并堅信:善良是有基因的,更是可以傳遞的,能夠在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和條件下相互影響制約,最終形成令我們可堪欣慰和自豪的結果。所謂家門幸甚,福澤三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回頭繼續(xù)寫我的母親。在 2009 年母親得病之前,每年,母親都會幾次給我打來電話,詢問我的工作及家庭情況。每次在電話中,母親一如既往地囑咐我要好好工作,要注意節(jié)約存錢的同時,開始關心我的身體健康狀況,勸我少喝酒,早睡早起,熬不得夜, 不要像我大哥一樣經常死酒爛淘(隨時隨地醉酒之意),喝醉了亂發(fā)脾氣,亂咒人,要不成。母親說,雖然酒醉心明白,但容易糟蹋毀掉自己的形象,那些有時間喝酒,沒時間關心娃娃和家庭的人,長此以往,會被人瞧不起,也劃不著,還會連累子女,殃及親朋好友。
在電話中,母親十分牽掛我的女兒,尤其是我將女兒從縣份上帶到昆明讀書以后, 母親的關心牽掛日盛。母親說,我女兒正在長身體,叫我多關心她,勸我不要動不動就發(fā)脾氣,說話做事要注意分寸,要讓她吃好穿好睡好,她需要什么東西就買給她,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只要她開心,她到學校就有精力情感專心聽老師講課。母親還經常叮囑我, 等學校放假了, 就帶她回老家來玩玩, 說家里什么都有,一年四季有自己栽的菜, 有蔥姜芫荽,有自己碾的米,想吃肉了,隨時都可以去街上買,想吃雞,就去雞圈里抓來殺吃,想吃卷粉油粉涼米線涼蝦,村里就有賣的,很方便。
從 1977 年到 2008 年,三十多年間,母親以各種方式和途徑關心牽掛著在外地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我,關心我的家人和孩子。都說兒女是父母眼里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是父母時刻呵護的心頭肉,從母親身上,我深切體會到了其中的萬千滋味和豐富內涵。我再如何報答, 都難以釋懷母親給予我的無私大愛。
末了,我還要寫寫我的初戀。在我成家之前,我經歷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初戀感情。這段持續(xù)了數(shù)年時間的初戀,多半靠寫信表達彼此的思念和脈脈愛意。那時候,男女之間秉持授受不親的古訓,走路都保持一定距離,更不要想著牽手擁抱和親吻了?!鞍乩瓐D式的愛情”或曰“精神戀愛法”“精神勝利法”,成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無數(shù)人的婚戀模式和遵循。即便生理和情感方面再渴望再壓抑難耐,也要保持理性,盡量在心靈上多溝通交流。唯有如此,似乎才配擁有世人眼里“純潔的愛情”,進而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口碑。
我和她同樣如此。常常在我們兩地分別后,寫信成為了彼此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也是最可寶貴的精神食糧和寄托。每次回家后,雖然我們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有過多次, 在蠶豆花開的月夜,相伴清風蟲鳴靜坐廝守, 在茼蒿菜泛綠的菜園香徑顧影徘徊,赤腳趟過溪流淙淙鳥語花香的村邊小河,甚至進入人煙稀少的山林箐澗幽谷,感受兩人世界不被打擾的氛圍與寧靜悠遠的意境,柔情似水、目光恍惚之中,我們始終循規(guī)蹈矩,矜持自守,絲毫不敢有肌膚之親和非分之想,始終保持一份神圣與美好在心頭,于迫切等待中, 卻表現(xiàn)出一如既往的氣定神閑,自然從容。
人,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綜合體, 但言行舉止必須符合規(guī)矩,大方得體,自覺遵從于一個時代的公序良俗及本質要求,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真實經歷和體驗,烙印在了靈魂深處,不會湮沒和磨滅。
一個樸實無華、容易滿足、沒有太多奢求、充滿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社會,人們的內心干凈充實,干勁足,精神好,意志堅定, 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美最意味深長的“臉書”,男女之愛表現(xiàn)出來的“標配”,也是極其特殊的歷史時期一種“特定愛情特定婚戀文化” 的縮影與折射。正所謂“距離產生美,距離增添了太多的神秘感和無窮想象”,兩位新人步入婚姻殿堂,一切都是新的,從嫁妝到婚房,到家具用具,到一應生活物品;從思想感情到身體和夢想期盼,無一不是干凈的、純潔的、和美的,充滿了儀式感、莊重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民俗色彩、風情韻味、傳統(tǒng)文化元素、人文底蘊等,樣樣具備,未曾或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