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楠
(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核工業(yè)總醫(yī)院耳鼻喉科,遼寧 興城125100)
慢性鼻竇炎臨床癥狀包括頭痛、膿涕等,病情遷延難愈,治療難度較大,鼻內鏡技術能清除患者鼻腔內病變組織,有助于促進鼻竇生理功能恢復[1]。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鼻竇炎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患者應用鼻中隔矯正術與鼻竇開放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8例慢性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比組與觀察組,各44例。對比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22~83歲,平均年齡(53.45±5.36)歲;鼻竇炎Ⅰ型23例,Ⅱ型21例;病程10個月~8年,平均(4.34±0.74)年。觀察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1~82歲,平均年齡(52.89±5.24)歲;鼻竇炎Ⅰ型24例,Ⅱ型20例;病程10個月~7年,平均(4.29±0.77)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經鼻竇冠狀CT及鼻內鏡檢查確診病情;臨床癥狀表現為少量鼻出血、流涕、鼻塞以及嗅覺減退、疼痛等;部分患者鼻道內存在息肉增生現象;患者無理解異?;蛞庾R障礙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腦梗死或腦卒中患者;有外周神經疾病史或人格障礙史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惡性消耗性病變患者[2]。
1.2 方法觀察組患者實施鼻內鏡下鼻中膈矯正術與鼻竇開放手術,為患者實施局部浸潤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在鼻內鏡直視下于患者左側鼻中隔黏膜及皮膚交界部位做切口(L型),自患者鼻頂切開鼻中隔黏膜至鼻底,切開至軟骨膜部位,對軟骨膜實施剝離操作,切口長度為1~2 mm,然后于切口后鼻中隔軟骨部位將軟骨切開至另一側軟骨膜并對軟骨膜實施剝離操作,將患者篩骨垂直板及鼻中隔軟骨切開,應用咬骨鉗將患者偏曲骨咬除。在切口部位鋪開黏膜并進行切口縫合,然后為患者實施鼻竇開放手術[3]。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依照實際情況選擇性開放額竇、上頜竇、蝶竇及篩竇等組織,術后根據患者術腔出血情況實施明膠海綿紗條填塞,將膨脹海綿填塞于鼻腔部位,并為患者提供抗生素[4]。術后2 d取出填塞物,術后1周將患者鼻腔內干痂組織及分泌物清理干凈。對比組患者實施鼻內鏡下鼻竇開放手術,方式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價,治愈:患者頭痛、膿涕、閉塞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內鏡復查顯示患者上皮化狀況較好、竇腔黏膜水腫消失,竇口開放較好;緩解:患者頭痛、膿涕、閉塞等臨床癥狀較術前減輕,內鏡復查顯示患者竇腔黏膜部位可見少量分泌物,有肉芽腫或水腫現象;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減輕,內鏡檢查顯示患者竇口開放不佳,可見黏膿性分泌或黏性分泌物。總有效率=治愈率+緩解率。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鼻中隔膿腫、鼻腔內粘連、氣管炎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③術前及術后分別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并應用ELISA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并比較兩組各項指標水平。④術后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臨床癥狀疼痛程度,包括嗅覺減退、頭痛、面頰部疼痛、閉塞及流涕等,各項指標評分均為0~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73%,高于對比組的84.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6.82%,低于對比組的9.09%,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2.3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TNF-α、IL-6、IL-8等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兩組患者各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比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
2.4 兩組術后臨床癥狀VAS評分比較術后,觀察組患者嗅覺減退、頭痛、面頰部疼痛等各項臨床癥狀VA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臨床癥狀VAS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術后臨床癥狀VAS評分比較(±s,分)
?
慢性鼻竇炎作為耳鼻喉科的多發(fā)病,主要由于鼻道與鼻腔解剖結構異常引發(fā),鼻中隔偏曲為重要誘發(fā)因素,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痛、膿涕、反復鼻塞等,具有病情頑固、病程長、控制難度大等特點,嚴重干擾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5]。
藥物治療可消除黏膜炎癥,有助于促進患者纖毛功能及改善通氣,但病情控制效果不佳。目前,鼻內鏡技術在臨床上獲得日益廣泛的應用,治療效果顯著,可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增大鼻竇開口,有助于加快鼻竇生理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6]。
鼻內鏡下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微創(chuàng)及復發(fā)率低等特點,能保留患者鼻腔內正常黏膜及可逆性黏膜,有助于減輕鼻部損傷,與鼻竇開放術聯合治療既能改善患者鼻中隔偏曲情況,又可取得理想的疼痛緩解效果[7-8]。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比組(P<0.05)。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觀察組患者TNF-α、IL-6、IL-8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比組(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嗅覺減退、頭痛、面頰部疼痛等各項臨床癥狀VA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P<0.05)。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患者實施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與鼻竇開放術聯合治療可減輕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對緩解患者不適感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