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互聯網法院作為我國首家互聯網法院,具有以下優(yōu)勢:(一)快速提交訴狀,滿足低成本、快審理的司法需求;(二)為當事人提供兩種實名認證方法;(三)簡化部分流程,允許進行傳統(tǒng)的線下訴訟程序;(四)不需要原告提供被告有關信息;(五)庭審公開上線;(六)管轄范圍擴大。當然,互聯網法院也存在公信力、電子證據的核對、電子送達、當事人選擇權問題,以及容易造成濫訴現象、律師弱化等問題。應對之策是:(一)引入社會監(jiān)督機制,健全司法體制,完善立法;(二)拓寬證據渠道和技術手段;(三)可用電話錄音的方式向當事人確認電子送達同意書,完善電子證據的規(guī)則體系;(四)尊重當事人選擇權,“建立前置選擇程序”;(五)適度提高訴訟申請的門檻,規(guī)范程序以提高訴訟質量;(六)建立律師服務平臺,方便律師在線辦理業(yè)務。
關鍵詞:杭州互聯網法院;涉網糾紛;優(yōu)勢;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6-0058-03
一、我國互聯網法院肇始及現狀
2015年8月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上線,專門審理涉網糾紛案件。它是浙江法院為了更好地為“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qū)”建設提供司法保障,以“互聯網+司法”思維,積極應對互聯網經濟的發(fā)展,及時化解電子商務領域糾紛,便利當事人訴訟而特別設立的網絡法庭。經過近2年的試驗,杭州互聯網法院于2017年8月18日成立,集中管轄杭州市轄區(qū)內基層人民法院有管轄權的涉互聯網一審民事、行政案件,相較于其前身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而言擴展了受理范圍。值得注意的是,在杭州互聯網法院掛牌前,杭州鐵路運輸法院以集中管轄方式審理了一批涉網案件,并公布了十大典型案例[1]。不久之后,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也于2018年9月相繼成立。
以杭州互聯網法院為例,其實體法院是依托杭州市鐵路運輸法院的,即杭州市鐵路運輸法院還掛牌杭州互聯網法院,是該法院的法官、書記員進行審判、輔助工作。就審級來說,杭州互聯網法院是一審法院,如果要上訴、抗訴的話,應當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另外,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杭州互聯網法院管轄其他涉互聯網民事、行政案件。不服杭州互聯網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由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根據《杭州互聯網法院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書》,案件的一系列流程均在網上進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告知、訴訟須知等均是通過網上明示的方式告知當事人。當事人需要在線填寫、提交起訴狀、證據材料;在線進行舉證質證、視頻庭審。最終的判決文書,除了電子送達,仍然會線下寄送給當事人。此外,涉及適格被告的問題,消費者以網絡購物合同糾紛起訴實際銷售者及網絡交易平臺或單獨起訴網絡交易平臺的,基于合同相對性原則,網絡交易平臺并非適格被告。經法院釋明后,原告仍不撤回對網絡交易平臺起訴的,可以裁定駁回對網絡交易平臺的起訴。
值得注意的是,在杭州互聯網法院提起訴訟,調解是必經的前置程序,為期15天,可以通過在線、電話或視頻方式進行調解。如果當事人不愿意接受訴前調解,可以按照傳統(tǒng)訴訟途徑到當地法院立案庭提起訴訟。訴前調解中,被告明確拒絕使用該網站或無法聯系,訴前調解結束后,原告需要按照傳統(tǒng)途徑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立案后,被告未關聯確認或無法聯系的,除繳費外,其它訴訟環(huán)節(jié)轉為線下處理(含庭審)。
二、我國互聯網法院的優(yōu)勢
互聯網法院在我國的發(fā)展,其存在必有它的優(yōu)勢。在一個快捷、高效的社會,時間就是效率,一個案件不能得到及時快速的審理正義就會來遲,畢竟人生的時間都是有限的?;ヂ摼W法院能夠很好地滿足這項訴求?!霸O立杭州互聯網法院,是司法主動適應互聯網發(fā)展大趨勢的一項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2],同時也是“中國建設法治網絡、推進網絡強國戰(zhàn)略、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的重要舉措”[3]。滿足了我國低成本、快審理的司法需求,有利于推進我國網絡法治化,強化我國對網絡的治理能力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為我國成立的第一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具有以下優(yōu)勢。
(一)杭州互聯網法院5分鐘即可提交訴狀,全程網上操作,滿足低成本、快審理的司法需求
杭州互聯網法院5分鐘即可提交訴狀,通過網絡提交案件材料,通過網絡進行庭審,可以保證來自全國各地的當事人均可以在法院以外的地區(qū)出席庭審,降低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法院的運行成本,提高了審判效率,節(jié)省了訴訟時間和司法資源。杭州互聯網法院受理的互聯網案件平均受理期限遠少于傳統(tǒng)審理模式,其“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8.5%,線上關聯案件平均開庭時間為25分鐘,平均審理天數為48天。”[4]這種全程網上操作,滿足了低成本、快審理的司法需求。
(二)杭州互聯網法院官方網站為當事人提供兩種實名認證方法
一種是法院線下認證,一種是支付寶網上認證。而使用支付寶認證是比較方便快捷的手段,符合互聯網法院的追求訴訟方便快捷的價值取向。至于有人會擔心支付寶會向法院透露過多個人信息,杭州互聯網法院也對該種認證方法進行了說明,本次信息同步僅提供基礎身份信息:姓名/企業(yè)或者其他組織名稱、證件號碼;不提供身份信息以外的資金、信用、消費和經營信息;不向第三方機構、政府和個人提供信息。
(三)體現出便利訴訟的原則,簡化部分流程,允許進行傳統(tǒng)的線下訴訟程序
在整個訴訟程序進行的各個階段,比如實名認證、提交起訴書時法律依據的快速選擇、對于具體糾紛類型的解釋等,均體現出便利訴訟的原則,并且簡化了部分流程。此外,互聯網法院確立的訴前調解前置的機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對于司法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沒有強制當事人非訴前調解不可,對于不愿意調解的當事人,互聯網法院仍然允許進行傳統(tǒng)的線下訴訟程序。
(四)通過互聯網法院進行訴訟,不需要原告提供被告有關信息
由于網絡購物的特殊性,在進行傳統(tǒng)的線下訴訟時,提交被告的信息時會遇到障礙,很難得知被告的身份信息、有效聯系方式、送達地址等,不過可以通過淘寶、京東等平臺的介入拿到相關信息。而通過互聯網法院進行訴訟,不需要原告提供被告有關信息。
(五)庭審公開上線
此舉讓公民旁聽權得到了保障。案件流程公開讓司法審判更加透明,司法權力運行更加規(guī)范,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六)管轄的范圍擴大
相較于其前身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的試點范圍,互聯網法的管轄范圍不僅包括前者的涉網的案件的管轄范圍,還將管轄的范圍從原先的僅限于淘寶網天貓網、聚劃算等部分平臺糾紛擴展到與整個網絡有關的屬于管轄范圍的糾紛擴大。從本質上說,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是杭州互聯網法院的“前身”。
總之,利用“互聯網+”的概念,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審理案件,對于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等提供司法保障?!盵5]
三、存在問題
(一)公信力問題
由于位于杭州又是阿里巴巴提供技術支持,容易受到公眾質疑是否會對阿里系的企業(yè)有關糾紛有所偏袒,從而影響司法判斷。
(二)電子證據的核對問題
如果是由紙質版證據轉化成PDF等電子形式的,如果當事人異議較大,仍然要線下核對,此時還是避免不了異地的當事人前來法院核對證據的不便。
(三)電子送達問題
由于互聯網法院采取的是線上送達,對于被告來說,極有可能忽略短信、電子郵件等方式,甚至有可能被認為是詐騙消息而不予理會。另外,這種送達方式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是模糊了權力與私益之間的邊界。
(四)當事人選擇權問題
由于地域管轄限于杭州市轄區(qū)內基層人民法院有管轄權的部分涉互聯網一審民事、行政案件,部分事先即不愿意進行調解或者比較保守的原告去線下法院起訴時,容易被當地線下法院推諉先去互聯網法院起訴再轉線下訴訟,對于互聯網法院出現之前本來可以在杭州轄區(qū)內住所地基層法院起訴的當事人來說,互聯網法院的出現剝奪了其本來可以在更為便利的線下法院進行訴訟的權利。如果對于一審判決不滿意,上訴管轄法院只能是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于對一審判決不滿意的外地原告來說,不如一審在收貨地法院起訴更為方便。
(五)容易造成濫訴現象
由于可以提交訴訟請求的便利性,很容易造成濫訴現象,有時候也是對于司法資源的浪費。
(六)律師弱化的問題
因當事人可全程自行進行訴訟程序,對于法律水平薄弱的當事人,可能并不能準確理解互聯網法院所做出的關于案由的解釋,提交訴狀的過程和形式盡管比較方便,但就訴狀的實質內容來說還是會出現不規(guī)范的情形。這個過程中,律師能夠參與進去的可能性有所降低,當事人自行進行訴訟程序可能不能如同有律師協(xié)助那樣專業(yè)化。
四、對策與建議
(一)公信力方面
法律要得到信仰,否則就是廢紙。人類追求法治的腳步從未停止那就是對它寄予無限的正義的相信。在一個法治的社會,法治的公信力是第一位的也是最為核心的基礎。在中國社會,隨著民法典的頒布,法治社會的硬條件日漸成熟,但是法律信仰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法律信仰的建立就需要法律的權威性和可預期性,為各行個性營造一個法治的環(huán)境。首先,處理好司法和企業(yè)的關系,引入社會監(jiān)督機制,使得法院與企業(yè)的合作更加透明。同時要健全司法體制,完善立法。其次,加強司法公開,強化輿論監(jiān)督,保障公民行使監(jiān)督權。司法公開要面向全民,案件當事人之外的民眾也可以觀看、查閱相關司法信息。此外,為了便于普通民眾監(jiān)督,頁面應更加簡潔、流程應更加便利。不過,有時新聞媒體報道的案件內容與案件事實并不相符,在面對負面輿情時要更加謹慎,防止其影響司法公正,應積極主動引導輿論。
(二)電子證據方面
要結合時代的特點,拓寬證據渠道和技術手段。電子與實物可以相結合,不能完全拋棄線下。可將紙質版的證據提交相關部門備案,當事人有異議時可以提請相關部門核查。
(三)電子送達方面
互聯網法院可以在起訴、應訴之前插入電子送達制度告知書,解決好“受送達人同意”這一要件,保護好當事人相關權益??梢杂秒娫掍浺舻姆绞较虍斒氯舜_認電子送達同意書[6]。另外,要通過具體的司法解釋來明確電子送達的適用范圍、種類和操作辦法。要加強電子證據領域的立法,完善電子證據的規(guī)則體系,確立電子證據“視同原件”的標準。要完善網絡實名制,對于重要通知可采取郵寄并在官網及時更新案件進度。
(四)當事人選擇權方面
尊重當事人選擇權,“建立前置選擇程序”[7]。對于原告來說,其應有向任一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的選擇權。對于被告來說,其在收到互聯網法院相關訴訟信息后,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接受在線訴訟。此外,還要建立靈活的線上線下轉換程序并以一次為限,以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另外,線下法院推諉問題可從立法上解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五)濫訴現象
資源的浪費也是影響審判效率的一個方面,雖然說互聯網法院快捷方便,但是管理不好,濫訴增多也是把好事辦成壞事。因此,未來精準、高效處理案件,可適度提高訴訟申請的門檻,規(guī)范程序以提高訴訟質量。
(六)律師弱化方面
當事人一般情況下是對法律專業(yè)方面的內容還是缺乏了解的,律師是專業(yè)技術性人,他們熟悉法律事務,所以,律師是溝通法院與當事人的橋梁,應當發(fā)揮律師的積極作用,通過律師這一專業(yè)技術人才,可以有效的減少不必要的濫訴情況發(fā)生,比如有些糾紛、案件完全可以通過和解、調節(jié)就能解決。要強化律師的參與度,建立律師服務平臺,方便律師在線辦理業(yè)務。
通過在線化平臺,當事人足不出戶便可完成訴訟全部過程。其實,互聯網法院不是簡單把案件拿到線上來審理,仍然是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的,實質上和傳統(tǒng)的線下訴訟并無明顯差異,法院和法官才是司法主體,技術只是輔助審判的手段和工具。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法院工作的開展要結合技術的特點,滿足人民群眾對審判公平正義、快速結案的心理,要把網絡與法院的實際事務相結合,開展互聯網法院的線上與線下工作,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做到審判有理有法有據,實現法治追求的精神價值。在開展互聯網法律事務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加強工作的總結、交流、學習,提高互聯網法院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一個新生的事務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它代表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對于法律工作者來說要積極學習,擁抱這一新的模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應對本領。不僅僅要有精湛的法律知識還要有熟練的互聯網審判技巧。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法律事務的開展與技術手段有機結合,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充分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法影斑斕公眾號.“杭州互聯網法院10大典型案例[斑斕·重磅]”[DB/OL].2020-11-18.https://mp.weixin.qq.com/s/04pqSboYsh6GaFe4kAARmg.
[2]抓好各項改革?協(xié)同發(fā)揮改革整體效應?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聚焦發(fā)力[N].人民日報,2017-06-27.
[3]于志剛,李懷勝.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歷史意義與、司法責任與時代使命[J].比較法研究,2018(3).
[4]陳增寶.構建網絡法治時代的司法新形態(tài)——以杭州互聯網法院為樣本的分析[J].中國法律評論,2018(2).
[5]互聯網法院帶來公平正義“加速度”[N].重慶日報,2017-06-30.
[6]吳逸,裴崇毅.我國民事訴訟電子送達的法律問題研究——以杭州互聯網法院訴訟規(guī)程匯編為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7]周斯拉.電子訴訟中當事人權益保障——以杭州互聯網法院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2).
作者簡介:張一博(1999—),男,漢族,河南民權人,單位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為訴訟法學。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