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桐
1998年上市的GX680III,脫胎于富士于1987年推出的可更換鏡頭6X8cm中畫幅相機GX680相機。富士中畫幅相機一直都被眾多攝影師定義為極具性價比的產(chǎn)品。每一次富士推出新的中畫幅相機都會在市場上引起一系列鯰魚效應。在這里,我們之所以要在開頭就提出GX680III,其原因在于它不但是上個世紀最易于上手的中畫幅膠片相機,同時也是擴展性、實用性、耐用性、可靠性與性價比最高的中畫幅相機之一。相比操作復雜且功能較少的歐系中畫幅相機,這部相機測光準確,操作便捷可靠,支持電動過片、連拍、多重曝光等功能。更讓人心動的是,這部相機還支持移軸拍攝、變幅拍攝并可進行旋轉后背操作,同時具有超大的移軸變量,從而使其在很多環(huán)境下,成為了攝影師們用于建筑攝影的利器。
TIPS龐大的鏡頭群
多達17支可更換鏡頭,焦距范圍從50mm到500mm,其中標配的135mm f5.6富士龍鏡頭采用了EBC鍍膜,配合富士自家的反轉片,無論是圖像色彩還是通透性,抑或細節(jié)和對比度,其畫質都足以與當時所有頂尖的歐系中畫幅相機相抗衡。
即使今天再看這款2002年上市的FinePix S602,它也是一款足以令無數(shù)攝影師心動的經(jīng)典之作。在那個單反相機還是天價的時代,作為一款不可更換鏡頭準專業(yè)相機,S602售價僅為4000多元,但其綜合性能和實用性卻足以媲美當時的許多單反產(chǎn)品。該機采用了富士自主研發(fā)的SuperCCD,雖然標稱像素僅為310萬有效像素,但實際畫質卻足以媲美當時600萬像素的單反相機畫質。在色彩上,這臺裝備了富士龍鏡頭和SuperCCD的相機,擁有著猶如富士反轉片般的特殊色彩效果。其艷麗絕美的色彩足以令它在那個時代睥睨群雄。同時,這部相機還配備了等效35-210㎜F2.8恒定大光圈鏡頭,這樣的鏡頭規(guī)格,縱觀整個數(shù)碼相機發(fā)展史,也罕有類似的產(chǎn)品。
TIPSCCD 電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早在1999年,富士膠片就研制出了SuperCCD并很快將其推向了市場。富士推出SuperCCD的初衷就是為了改善每個像素單元中的光電二極管的空間有效性,從而提高成像質量。
這部采用尼康經(jīng)典相機D200機身的富士單反相機,在繼承了D200所有優(yōu)點的同時,也擁有富士特有的色彩與成像畫質。依托1234萬像素SuperCCD SR Pro所具有的出色的圖像寬容度和令人驚艷的色彩,這部相機在當時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影樓人像攝影師和風光攝影師的首選器材。由于采用了D200的機身設計,這部相機同樣也是一部極其耐用的產(chǎn)品,有用戶的快門已經(jīng)超過了60萬次,仍會時不時拿出它來拍攝幾張人像或花卉。
TIPS與尼康的淵源
當時的富士顯然是希望通過與尼康的合作在35mm單反相機領域繼續(xù)擴展自身市場份額的,但也許正是因為S5 Pro在市場上太過受歡迎,甚至超過了D200本尊的緣故,兩大廠商在單反相機領域的合作毫無征兆地戛然而止。
GW670III是富士針對既喜歡中畫幅大底又喜歡旁軸相機靈活性的攝影師們所設計的一件致命“毒物”。雖然該機是旁軸測距的運作模式,但卻采用了鏡間快門的控制設計,從而確保了拍攝時的機震能夠降到最低。而可使用120、220以及半長120膠卷的多種規(guī)格膠卷支持能力,則讓這部相機足以應付多種題材對畫幅大小的要求。此外,該機所配套的90㎜鏡頭更是富士中畫幅相機鏡頭中的經(jīng)典之作,色彩艷麗、細節(jié)豐富、邊緣銳利而焦外成像美輪美奐,從而讓這部相機作為一個拍攝系統(tǒng),具有了很強的運作能力。
1980年,富士推出了四款手動單反相機,其中最受市場好評的要數(shù)富士卡AX-1。這部相機具有內(nèi)部電子測光機構,可實現(xiàn)自動AE曝光。同時還允許用戶根據(jù)所使用膠卷的感光度設置相機感光度范圍以及曝光補償,并具有拍片計數(shù)裝置。正是從AX-1開始,富士相機的做工和耐用性其實又提升了一個檔次,直到今天,許多已經(jīng)歷經(jīng)40個年頭的富士卡AX-1相機依然成色如新,并可以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正常使用。
TIPS一顆電池用一年
富士卡AX-1使用一節(jié)6V電池用于相機測光,但卻非常省電,即便是經(jīng)常進行拍攝的攝影師,也可以半年甚至一年才需要更換一次電池。曾有的相機收藏者,更換一次電池三年后,仍能正常使用它進行測光。
第一個發(fā)明拍立得相機的不是富士,但在這個各種數(shù)字照片已經(jīng)泛濫的時代,仍能讓拍立得膠片活得很好的卻只有富士。相對于各種數(shù)字式相機,富士的Instax mini7S無論是功能還是成像效果都不算出眾,但異于數(shù)字照片虛擬的效果,其立拍立得可獲得實體照片的功能,卻讓這部相機成為目前唯一仍在銷售且銷量很高的膠片相機。輕巧的體積與重量,低廉的價格,讓人相對滿意的曝光效果,傻瓜化操作,可以立即獲得照片的功能,就是這部相機在上市如此舊之后,依然經(jīng)久不衰的真正優(yōu)勢。
發(fā)布于1972年的富士龍55mm F3.5 Macro鏡頭,是富士的首支EBC鍍膜鏡頭,出色的綜合畫質讓EBC鍍膜在市場上打響了名頭。依托微距鏡頭較近的對焦距離,使這支光圈并不算太大的鏡頭可以像那些大光圈鏡頭一樣獲得極淺的畫面景深,而畫面的焦外成像卻異常柔和,加之其畫面色彩相比其他廠家的鏡頭油潤濃郁,一下子就獲得了攝影者的認可與推崇,成為那個時代日系鏡頭開始叫板歐系鏡頭的先驅性產(chǎn)品。
TIPS什么是“鍍膜”?
1892年,英國人泰勒發(fā)現(xiàn),把燒灼過的望遠鏡物鏡表面經(jīng)風化后,會呈現(xiàn)紫色,和正常的透鏡相比能通過更多的光線。這個透鏡燃燒的新發(fā)現(xiàn),促成了鍍膜技術的誕生。鍍膜對于光線的過濾吸收往往決定了鏡頭的成像風格,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味道”。
1974年,富士發(fā)布了這支重量僅為285克、最近對焦距離為1米的SF柔焦鏡頭。該鏡頭上配置有當時屬于首創(chuàng)的柔焦篩孔薄片,可以在拍攝時獲得令人癡迷的高光柔焦效果。在那個還不存在PS電腦修圖的年代,這支鏡頭夢幻般的柔焦人像效果,結合其艷麗的色彩效果以及其優(yōu)異的逆光畫質表現(xiàn),使其一上市就受到了當時眾多人像攝影師的追捧。
TIPS“多情環(huán)”的由來
由于其篩孔薄片位于鏡頭前后組之間和光圈之前,因此在不同的光圈擋位下,鏡頭的柔焦效果是不一樣的,而轉動鏡頭上的對焦補償調節(jié)環(huán),畫面效果也會有不同的變化,許多攝影師還將這個銀色的對焦補償環(huán)愛稱為“多情環(huán)”。
這是一支已經(jīng)具有40多年歷史,經(jīng)歷了從膠片時代到數(shù)碼時代變革,但迄今仍為人們所追捧、肯定并尋覓的鏡頭。輕便、小巧、皮實、耐用。美麗的鍍膜配合在當時看來已經(jīng)堪稱復雜的七組七片鏡頭結構和類圓形光圈葉片,則使得所攝的圖片在擁有艷麗色彩的同時還具有柔美的焦外成像效果。50mm的標準視角和F1.2的大光圈設計、最近45厘米的對焦距離,也讓其不但可以適用于紀實和暗光拍攝,更能在人像攝影與微距攝影中大顯身手。而只要收一擋光圈,就可以獲得的優(yōu)異畫質以及在逆光下出色的畫質表現(xiàn),則讓更多的人很容易喜歡上這支鏡頭。事實上,直到今天,許多擁有富士手動35㎜單反相機的相機收藏者還會在市場上尋覓那些品相完美的富士龍EBC 50mm F1.2鏡頭。
富士的中畫幅相機GX680III之所以為眾多的中畫幅攝影師所追捧,其實離不開這部相機的搭檔——富士龍EBCGX 135mm F5.6。這支看似不起眼的鏡頭,卻擁有著許多令人心動的素質。小巧、耐用、絲滑的焦外成像和銳利如刀的焦內(nèi)分辨率,以及油潤、細膩、對比強烈的圖像色彩,都讓這支鏡頭為人們所喜愛。在逆光環(huán)境下,這支鏡頭也同樣會以出色的圖像畫質示人。而在操控體驗上,順滑的光圈調整撥桿、嚴絲合縫的鏡頭蓋板,都會使用戶在使用這支鏡頭配合GX680III進行拍攝時感受好上很多。